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0-12-14谢英杰
谢英杰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非主科学科逐渐受到学校和家长重视,如何提升该类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也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高小学生领悟音乐能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声势律动教学方式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本文通过对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势律动;应用探析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已逐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道具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做到情景交融,使音乐课深入人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其中,利用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领悟音乐节拍,感受音乐律动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是實现趣味教学重要方法之一。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含义和运用价值
所谓声势,就是把自己身体当作乐器,通过各种不同动作和姿势,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及捻指等动作来制造出不同声响,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且至今仍被人们运用着。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早在人类原始时期,人们就通过拍手、跺脚甚至舞蹈等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律动指的是借助有律动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
随着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律动教学法,声势律动教学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热情和积极性,释放学生天性,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领会和提高肢体协调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音乐教学大多采用领唱、学唱、试唱等呆板方式进行教学,甚至存在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的机械化教学模式,简谱认知更是像天书一样高大上。小学生对这样枯燥沉闷的学习方式容易厌烦,无法领会音乐的美感和节拍,渐而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本应更好塑造音乐审美能力的小学阶段出现遗憾空白。而声势律动教学遵循了人类的天性。研究发现,年纪小的儿童在听到音乐后身体会自然做出一系列动作,而年龄越大的儿童对音乐节奏节拍的感受能力就越低,做出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差。声势律动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体天性,调动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抒发情感,对提升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声势律动感受,小学生能不断加强自身反应和记忆能力,通过身体对节奏的模仿、感受,可以更好地掌握乐谱,提升动作记忆和音乐情感领悟能力。总之,声势律动教学对小学生正确理解音乐,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打好音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身体”乐器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
人类从胎儿时期起对节奏就有感觉,从最简单行走到复杂舞蹈动作,都蕴含着节奏。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教材苏教版第十二册的歌曲《小鸟,小鸟》时,在听到体现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xx│x0xx x0xx x0xx x0│时,大部分学生身体会跟随音乐自然而然地做出动作反应,如用手掌在膝盖上轻轻打拍,或者手指在膝盖上按节拍点击,或者用脚掌或脚跟点地等,这些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与生俱来的音乐节奏感。年纪越小的儿童对音乐节奏反应越自然,无拘无束。年纪越大的儿童对节奏反应将会越来越收敛含蓄。因此,声势律动教学应在更小年级中开展。通过实际音乐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节奏和速度等反应到身体动作上,让学生通过身体跟随音乐节奏做本能反应,调动音乐细胞,感受音乐节奏感和魅力。
(二)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人类通过音乐能不断了解人生和情感的奇妙之处,因此音乐教学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声势律动完美地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补抓音乐节奏、节拍等要素,利用不同的动作来体会音乐的速度和情感变化,从而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一般而言,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音乐作品最容易激发学生肢体动作共鸣,而悲伤忧郁的音乐节奏较缓慢,动作表达上波动幅度就较小。因此,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和情感类型来做出与之匹配的律动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节奏变化。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二年级音乐教材中的《钟》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摆手或摇摆身体等方式,听辨“x-”“xx xx”等节奏,或用“当-”“嘀嗒 嘀嗒”等拟音来感受音乐作品中关于时钟的表达。学生通过身体动作节奏来感受音乐节拍变化,体会音乐对钟的形象化展示,能感受到时间宝贵,容易流逝,要珍惜的人生哲理。
(三)通过音乐作品意境和学生心灵感悟相结合,提高学生表达音乐能力
音乐是文字加曲调相结合的作品,是人类思想创造的结晶,蕴含丰富的文学内容和深厚的情感。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更是将音乐审美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音乐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教授,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心灵和音乐表达的意境达到高度统一,激发情感上的共鸣。
研究发现,很多音乐作品都有抚慰人类情绪、稳定浮躁情感的功能。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听到引起心灵共鸣的歌曲时,容易产生摇头、拍打膝盖或手掌等动作,当遇到速度变化快,情绪激昂的音乐作品时,产生的律动动作幅度较大,甚至会出现热烈到控制不住内心的澎湃,大力鼓掌或拍打同伴等的情况。这一切都说明美好的音乐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时,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唱,对澎湖湾这个地理环境有一定理解,同时通过男女分唱、合唱等方式来感受第一段、第二段歌曲中难唱的乐句,通过打手拍等动作来感受节奏变化和切分,并感受歌词和歌曲节奏变化带来的情感暗示。通过如此引导,学生对歌曲表达的外婆给自己人生带来喜悦和成长的情况很容易产生共鸣。
(四)科学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因为音乐作品实际表达的内容与主题均有所不同,所以其相应的意境也会存在差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声势律动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例如,《我是一名粉刷匠》该首曲子活泼风趣,利用简单的旋律将小小粉刷匠的性格特征生动地描绘出来,将小粉刷匠在劳动时的欢快与忘我劳动的精神生动地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将部分粉刷墙壁的动作融入该首曲子的歌唱当中,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学生活泼向上的状态,并且还能教育学生要乐观、热爱劳动的精神,进而促进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声势律动教学已成为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该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大力探讨此方式应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身体乐器”、肢体语言和音乐相结合、音乐作品意境和学生心灵感悟相结合、科学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感悟,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旭红.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教育,2017(13).
[2]纪昌宝.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应用[J].学科教学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