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井深部巷道支护工艺的优化
2020-12-14王金龙
王金龙
摘 要:为了解决朱仙庄煤矿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开采逐步向南翼深部转移,矿压显现明显,深部巷道支护问题,基于对矿井地压显现规律的理论研究和支护方式现场实践,提出以矿压完全是可控的,主动支护为为中心,采取从设计层面分析、从围岩应力分布改变上分析,从采动影响上分析、从支护形式上分析、从施工工艺上分析,多角度对巷道地压显现及支护使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围岩应力;锚注一体;围岩松动圈测试;让抗结合
0引言
目前朱仙庄煤矿以F10大断层为界划分为南北两翼,北翼矿压较小,南翼采区矿压显现明显,受高地应力和采动共同影响,Ⅱ3、Ⅱ5采区主体巷道失修严重;三水平开拓巷道虽未受工作面采动影响,但失修现状也较为严重。基于多年地压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工作,笔者提出地压应力控制理论,并采用工程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从设计层面、围岩应力分布改变、采动影响、支护形式、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一巷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地压控制的理论研究、监测预报和防治解危提供新的方向。
1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1.1从设计层面上分析
矿井南翼Ⅱ3、Ⅱ5采区在设计时为优化巷道布置、减少岩石巷道工程、减少上山保护煤柱、增加煤炭回收率、加快采区投产时间,采区设计采取联合布置,巷道布置在8煤底板、10煤顶板,距8煤底板、10煤顶板法线距离15-55m。巷道受8煤、10煤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造成支护受损,巷道破坏。
1.2从围岩应力分布改变上分析
南翼二水平主要围岩的强度普遍很低,是典型的工程软岩,而且大部分岩层均含有少量伊利石、高岭土等遇水膨胀成分,使得大部分围岩的抗风化能力极弱、遇水后的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完全泥化。
1.3从采动影响上分析
工作面回采时不间断动压经断层破碎带传递采区主体巷道附近,应力场重新分布,改变了巷道受力状态,巷道始终处于较高的应力影响,而巷道围岩岩体整体强度小于其所处的应力,在该应力长期作用下,造成支护受损,巷道破坏。
1.4从支护形式上分析
一是南翼采区主体巷道大多选用架设全封闭U型棚、半圆拱U型棚支护,架棚支护属于被动支护,巷道开挖时,放炮震动产生大量的爆破裂隙使得围岩变得不完整,导致巷道损坏。
二是巷道底板未控制。在有效控制巷道顶帮的同时,未能对巷道底板进行有效支护,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获得释放空间,成为巷道整体破坏的突破口。
三是护表强度不够。原支护护表材料是钢筋网,锚杆(索)之间未用钢筋梯子梁或钢带等刚性护表材料连接,支护的整体性差。
1.5从施工工艺上分析
由于采区主体巷道设计坡度较大,巷道掘进施工时,采用传统的炮掘工艺,放炮震动使围岩表面产生大量的爆破裂隙,产生较大的围岩松动圈,围岩整体性受到破坏。
2巷道支护对策
2.1加强矿压观测
巷道围岩控制重在实时观测、长期观测,综合利用多类型、多参量矿压观测仪器和技术,实现巷道由点到面的围岩长期观测,形成数据支撑。新掘巷道布置观测点,分析巷道初期变形和后期流变特征,确立巷道变形阶段的时间拐点;观测动载、构造区域巷道及软岩巷道的变形特性,为加强支护提供数据基础。
2.2围岩松动圈测试
巷道支护的实质就是支护围岩松动圈。巷道开挖过程中,迎头前方围岩的支撑作用逐步消失,周边围岩的应力状态逐步由三向转为二向。巷道周边的松动圈在掘进后就开始形成,并随着掘进施工的推进而不断扩大,逐步达到其最大值。
2.3坚持“锚注一体”支护原则
锚注支护技术是维护软岩巷道围岩稳定的一种有效方式,注浆锚索和锚杆所注浆液使巷道浅部围岩形成完整的锚注加固圈,而注浆锚索同时使巷道深部围岩形成局部锚注加固体,锚注加固体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减轻支护体承受载荷,防止围岩风化。
2.4提高支护强度
提高支护材料的强度,增大锚杆(索)的直径,增强其抗拉、抗剪强度;增加支护密度,减少锚杆(索)间排距、减少架棚支护棚距;增大锚杆(索)预紧力;增强网、梁及喷层护表作用等。
2.5采取打钻卸压的“让抗结合”控制手段
在采取锚杆(索)主动支护的同时,在巷道内施工卸压钻孔卸压。卸压的实质是巷道应力转移,使支承压力向围岩深部转移,从而减小围岩破裂范围,保持巷道长期稳定。钻孔卸压属于巷内卸压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工程量小等优点,在转移巷道周边高应力的同时可为围岩膨胀变形提供有效补偿空间,吸收部分变形。巷道受动载影响严重,垂直应力集中程度高,施工水平卸压钻孔效果比较明显。
2.6巷道底板治理
朱仙庄煤矿现有支护方式在有效控制巷道顶板与两帮的同时,未能对巷道底板进行有效支护,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获得释放空间,导致巷道底鼓严重。底板围岩多有泥岩及其它遇水弱化岩层,很多巷道底板长期受顶板淋水、施工用水共同的浸泡作用,强度降低、弱化、泥化区域不断增加,底板松动圈深度不断增大,围岩整体承载结构不断以底板为突破口破坏。把底板治理与帮顶支护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巷道才能處于长期稳定。
3巷道支护方案优化
3.1顶帮全锚索支护。根据科研院校的地应力测试和松动圈测试结果,选用锚索规格为Φ22×4300型短锚索,间排距2500mm×800(1600)mm,即每两组注浆锚索之间施工两组;底部锚杆支护与短锚索位于同一断面,间排距为1000×800(1600)mm,待底部注浆锚杆所注浆液完全凝固强度上升后,开始施工底部锚杆。
3.2锚杆、锚索混合支护。锚索规格为Φ22×6300,间距排2500mm×1600mm,安装位置位于锚杆或注浆锚索之间;拱部锚杆间排距700×800(1600)mm,帮部锚杆间排距600×800(1600)mm,即每两组注浆锚索之间施工两组;底部锚杆支护与方案一相同。
3.3在注浆锚索之间,施工4个帮部卸压钻孔缓解开采引起的垂直高应力集中,钻孔直径42mm,长度6500mm,间排距为900×1600mm;卸压钻孔效果与钻孔直径有关,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钻孔直径。
4结论
1)地压导致煤岩体松软破坏,巷道失修,应力控制理论的核心是主动支护抗压。
2)现场实践、理论研究表明:地压导致的巷道失修、围岩变形是可以通过控制应力来实现的。
3)主动支护治本,被动支护治表,要从根本上治理巷道失修,就要着重从主动支护入手。
4)一巷一策、一面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研究巷道失修应对方案,不能一成不变的处理巷道失修问题。
参考文献:
[1]И.М.佩图霍夫.冲击地压和突出的力学计算方法[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2]齐庆新,史元伟.冲击地压粘滑失稳机理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1997,022(002):144-148.
[3]潘一山.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1999.
作者简介:
齐庆新(1964—),男,满族,吉林九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