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企业管理该怎样应对?
2020-12-14朱冬
朱冬
华为MATE40高调发布,“最后的绝版”让这款手机的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
华为在研发道路上的执着和艰辛几乎人人都知晓一二,但很少人知道任正非曾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并曾自述“常常在梦中哭醒。”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被称为“心灵的感冒”。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时,有一个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传播甚广: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5亿人,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而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就已达9500万,是世界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之一!
这意味着大概14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而世卫组织的数据提醒:其中90%的人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有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这样的抑郁症普及率,对企业管理影响重大。在很多职场环境中,这个隐形杀手已经逐渐“显形”,职场抑郁症的“感染系数”与年龄无关,与职务高低无关。远比所谓的职场新人门槛、职场中年危机等更可怕!在职场曾经盛传一句“玩笑话”:没有得过抑郁症的创始人,就不是好老板。包括任正非、毛大庆、张朝阳等这些创业大佬都曾被抑郁症盯上过。
对此,《中外管理》特邀主要聚焦AI工具辅助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的北京万灵盘古创始人、董事长纪俊博士,从员工救助的角度解答如何应对职场的“心灵感冒”。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是2016年公布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如何以合理的方式
发现抑郁症员工
《中外管理》:新冠疫情讓原本的职场抑郁问题更严重。据外媒美世咨询的报告:疫情期间,36%的受访者说,远程工作的员工由于社交孤立和经济焦虑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一点,中外企业类同。作为员工救助服务组织,如何建议企业用更合理的方式发现抑郁症患者员工?
纪俊:一般有传统和现代化(智能化)两种方式。
传统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工具,比如:早期的纸质、电子版式测评。现在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等方式,进行自评。
现代化方式,是数据分析加结构化访谈。先让企业员工自己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再通过系统评定,专家面对面或线上访谈,评估出一个结果。以上这些工作都属于工具层面的初步筛查。
接下来,初筛后,通过自评测试、400热线访谈、面对面交流分析等,如发现有一些员工(或高管)属于抑郁高危人群,这时就可以请专业组织介入,进行报告解读。所谓的报告解读可以是双盲的,即专家只看到一份没有员工名字的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对方隐私,然后通过救助组织的专业解读和分析,确定该名员工是存在抑郁症状还是确诊为抑郁症问题。(注:抑郁症状和抑郁症是不同含义的医学名词)
而在上述环节,一旦发现某位受访对象有严重的抑郁(自杀)倾向,此时救助专家可以打破隐私保护原则,进一步与HR或企业相关人员、乃至家属进行沟通如何针对性救治。
《中外管理》: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是否也有偏差?
纪俊:不难排除偏差。在自测环节也许会出现一些“bug”,即有的员工可能会有所抵触,担心他的某些心理问题会被别人了解,从而在测评的时候给出“违心答案”。还有一些人为了骗取一些特殊关照和假期,就给出了一份指向抑郁的测评结果。
这些情况多少会影响自测环节的准确性。
其实越是重点行业里的重点角色,因为压力大,抑郁发病率越高。所以专业的救助机构也会根据经验,对特殊职业会特别关注。比如,有研究发现常年出海的人群,由于工作性质,他们的抑郁状态就会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总之,如果说发现问题不及时应对,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同事。最后企业也会成为受害方。
而相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员工心理辅导、救助组织,通过人工智能来优化整个筛查过程,能降低筛查纰漏,对轻度、高危抑郁员工给予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救助方案,也有助于协助企业管理和个人发展。
抑郁了,职场晋升怎么办?
《中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对患有抑郁症的员工或高级管理者,有哪些特殊的规定和“福利”或要求?是否会影响其职场竞争和晋升?
纪俊:世界上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美国为4.45%,中国为3.02%,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人患有忧郁症。在职场上并不需要对这部分群体进行贴标签,或者过度关注、区别对待。
西方有一句话叫做神助自助者,只有患者自己有意识地接受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外界的救助才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希望能够在不打破伦理或者隐私规则的前提下,让患者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专业人士的干预。
而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引入专业机构、精神科专家来进行危机干预服务,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一种员工福利。只是在员工并没有抑郁症状或病症的时候,对这个“福利”是无感的。但一个24小时在线的咨询热线、一个第一时间入场的辅导专家,都是防止情况恶化的关键要素。
对于是否会影响职场晋升的问题,企业不应给任何一位处于抑郁状态或患抑郁症的员工贴标签,最终是否晋升还是要看员工的职场表现或贡献力。
但不得不说的是,员工如果患了抑郁症,消极面对工作的可能性会更大,他的情绪、和同事的相处模式、工作处理等表现会很差,这种状态无疑最终会影响职场晋升。
但与抑郁症对应的,还有躁郁症和躁狂症。对于部分轻度躁狂的人,可能时刻思考的都是“如何拯救人类”“如何推动世界发展”。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某些有着躁狂表现的创业狂人,反而在职场中表现更积极,更“打鸡血”。
所以说,职场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并不一定导致职场前途灰暗。
远离职场抑郁,怎么做?
《中外管理》:排除一般的个人先天因素,如何避免和规避后天形成的职场抑郁症?尤其对于企业高管和职场上的“高压”创业者,有哪些建议?
纪俊:心理学里有个理念叫“认知”,对抑郁症状或确定为抑郁症的职场人士,最重要的是先有接受治疗的这种认知。专业心理咨询和救助机构在做员工救助治疗和服务的时候,也会配合大量的认知宣传、强化认知。
“患者”有了对自己心理的认知,就可以通过认知教育和科普型的培训,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适当的时候,这类患者还可以根据医嘱配合服用心情稳定剂之类的药物,帮助自己走出消极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的心理咨询外,适时休假、坚持运动等也是很好的改变抑郁状态的良药。职场上也不缺少抑郁症患者通过马拉松运动达到自我治愈的案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自我干预方式。
此外,每天最少保证6小时的睡眠,每天半小时的无氧运动,集体的催眠活动以及同事们、朋友们不定期举办个“比惨大会”,都会对缓解身心焦虑和抑郁有所帮助。但所有这些方法的前提是抑郁症患者有了正确的心理认知,即“心理咨询这个事情不丢人”。
而对团体性的心理救助,如果现场再有一位专业心理老师来进行引导、主持和辅导,效果会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轻度的抑郁状态,在持续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后,就从简单的“心灵感冒”变成了心理疾病,或者重度抑郁,此时除了专业的员工救助计划,还需要专业的医生治疗。
最后,补充一点,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持续关注这些员工的状态,而持续性关注对于员工的心理救助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轩辕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