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时代”的“和智慧”

2020-12-14杨光

中外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泰罗创新者哲学

杨光

特朗普终于走了。赶走了特朗普的拜登马上急不可待地说,美国要重回正常的国际秩序——因为全世界也急不可待想听这个。于是,在2020年“战”味浓烈之后,2021年的“和”,或许有了一线曙光。其实未来,“战”仍在继续,只不过战场转换到了更深层次的“核”上。诚如我上期所说:和,在引领核;核,又在促成和。没有核,和就是一厢情愿;但没有和,核更是无源之水。上期我们主要谈“核”,本期就主要来谈“和”。

“和”之“核”:集合真善美的至高

有人会问:过去十年,在人人都喊“创新”的时代,“和”这个沉木香味极浓的文化范畴,创新意义究竟有多大?

我会反问:在苹果颠覆性创新背后,乔布斯的禅修作用有多大?其实人类历史上真正可持续的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而常常是基于人文,甚至说是基于哲学高度的。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之后,我认为过去30年只有三位真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者:一个就是商业技术模式的创新者:史蒂夫·乔布斯,一个是组织管理理论的创新者:彼得·圣吉,再一个则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创新者:稻盛和夫。他们三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创新地,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但都是深受东方文化启迪,甚至浸染的。因为比起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最强调人文,和人文与自然的关系的。

而东方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下,所呈现的光彩又不一样。在当下这样一个日趋动荡与不确定甚至火药味蹿升的时代下,最具有感召力的文化至高点,其实就是“和”。

在我看来:和,是一种集合了世间“真善美”之后,所形成的至高境界。就好比我们最熟悉的日光,它集合了七彩,最终看起来最朴实,但却是自然界最核心的力量源泉。

“和”之“真”:培育“和”的人

那么,“和”作为一种看起来抽象的智慧力量,就不能光漂在天上——落地靠的是什么?

靠教育。好的管理本身就包含着好的教育。

任何好的管理,都是基于对于人性美好一面的挖掘,和人文价值一面的引导,进而加以实现。这种挖掘、引导和实现,就是教育的过程。而且这种教育,并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培训。准确说,真正好的管理与好的教育,都是對人心由内而外的一种唤醒,然后是一种绽放。所以说最好的教育,比如宗教,最后都是实现了自我管理,进而自我驱动,最后自我实现的。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就是从中年在寺庙里领悟了这一道理的那一刻,才开始形成后来影响全世界的松下经营哲学。一位日本企业家,如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那就是因为松下创造了造福全人类的好产品。而这种好产品的背后,就是基于教育与管理并重的文化价值。

中国企业,也刚走过了这个历程。在15年前,我们到西方世界去看的,都是人家的“厂”,也就是生产管理;10年前,主要去看的都是人家的“店”,也就是客户管理;那么这3年,主要去的看就是人家的“馆”,也就是文化管理,就是“道”。所以说,中国企业已从“研术”走到了“求道”的阶段。企业文化的重点,也不再只是造物,而应该是造人,也就是教育。

“和”的智慧,还是基于“和”的人。

而人的起点,就是个体。有了个体,才有了群体和组织。杜拉克把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自我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他非常著名的一本“小书”,叫《有效管理者》(华章引进版名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中很多篇幅,就是讲述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会议等等。所以说,有效自我管理,是实现有效组织管理的起点。

但放更长去看,又不尽然。我们知道万物都是循环螺旋上升,而非一个封闭的单向片段。当社会管理再往上看,我们发现又会回到自我管理。只不过那个阶段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完成升华后的自我管理。比如说要管理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会议,而是自己的生命,或是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自我管理如能达到哲学价值观层面,当然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企业管理。

自我管理最终的成效,就是组织不再需要所谓的管理。当刚性的管理不再须臾不离时,“和”的智慧也就开始显现了。

“和”之“实”:像泰罗一样打败纳粹!

但任何智慧,在起步阶段,都是刚性的,具体的,进而需要实现从个性提炼到标准——即需要成为工具。

杜拉克曾指出:现代管理的起点泰罗制,其最大的社会价值是什么?是打败了希特勒!想不到吧?确实,希特勒也没想到。纳粹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美国人参战后,最要命的是其后方能够通过泰罗式的标准化分解,源源不断地“制造”军工工人!进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军火!于是战火一起,美军的装备总是数倍于德军!即便是“战神”隆美尔,最终也只能仰天败退。在二战硝烟中,正因为有了泰罗制作为工具相助,人类的正义才取得了胜利。

但我们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一个短板或说局限,就是定性有余,而定量不足,也就是缺少一种便于衡量、复制与传播的工具性体系。不论儒家,还是道家,抑或禅宗,都往往要依靠悟性去实现。所以,我们的文化,总是哲学性很突出,而科学性很薄弱。这就大大局限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包括所能做出的贡献。毕竟有悟性的人,永远总是极少数。而我们企业,却必须要面对大多数,因此作为企业从事文化管理和文化传播时,与纯粹的哲学或宗教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更关注它作为工具性落地,进而传播的能力。

“和”之“信”:用市场原则福泽大众

和,通过个人的自悟自律自修,进而通过工具化复制到群体和组织,最终都要走出大门,去福泽芸芸众生——比如2020年的重头任务:精准扶贫。

所有好的哲学,都必须是普度众生的。所有好的企业,都是造物又造人的。而造人,不仅仅是通过自己的产品造人,也包括通过自己的公益实践来造人。而通过公益实践实现造人的目的,就是使人更自信,更平和,更具悲悯之心,和更具社会责任感。因此受益的,当然包括由人组成的企业。

比如说自信。作为企业,盈利是第一天职。但最能挣钱的企业,就是最自信的企业吗?不一定。如果企业仅仅以利税去面对公众,可能既不会完全获得社会认可,也不会让自己很有底气。因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人们永远不会只用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但如果我们利用创造的财富,结合自己的哲学、文化,并通过用自己的双手,去为我们的社会创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心动得深切、影响得深远的社会价值,那么我们自身就会相信,我们通过我们的企业所创造的,就是无可争议大的美好,就是持之以恒的真幸福。

当我们的员工为自己的创造而自信时,他们在工作中所迸发的热情,责任心和自律意识,进而在工作之余所拥有的快乐,心安和幸福,就会是无可限量的。而回过头来说,企业最终,不还是为了通过造物来造人吗?我们让人们都幸福了,企业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也因此,《中外管理》创始人杨沛霆教授,将作为中国企业的“和文化”实践,总结为:

“人常言:和为贵。又常言:物以稀为贵。可见‘和说来容易,实际做到不容易。而企业的责任,就是将人间美好、珍贵而又稀缺的物质与精神,通过符合市场的原则与路径加以普遍化,让大众都能享受得到,进而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文化正是这种将企业终极责任,与社会时代发展相融合而相得益彰的有益尝试。”

人生无常。企业家终会谢幕,企业也终有尽头,但真善美、能落地、可持续的文化追求,是时空长青的。

猜你喜欢

泰罗创新者哲学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菱的哲学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守正出奇话创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