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视角下单元导语的分析
2020-12-14冯婧
冯婧
内容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新教材带来了新的结构。笔者试从先行组织者的视角下分析单元导语,目的是可以给单元导语带来全新的解读,丰富教师和学生对于单元导语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全面理解与合理应用。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部编本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自2019年小学、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以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直是语文领域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新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结构,而单元导语作为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统领和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因此,从先行组织者理论视角下分析单元导语不仅是内涵上对单元导语的全新解读,更是实践意义上对单元导语的合理运用。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相对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进而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为了在原有认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需要先行组织作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1]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第一类为陈述性组织者,学习者在学习新的任务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需要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既在新的学习之前可以设计一个高概括性的,高包容水平的引导性材料,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第二类为比较性组织者,为了区别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材料,进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来帮助学生避免新旧知识间的混乱。
现行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组织单元,分别介绍本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知识。细细探究单元导语这两个部分可以发现,它们一方面是每个单元的引导和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单元间的链接。由此看出,通过先行组织者的两种呈现方式去分析单元导语的两个部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部编本教材中单元导语的先行组织者特点
(一)“先行组织者”是单元导语编写的理论依据
1.单元导语内容的清晰性
先行组织者具有“固着点”的功能,通过利用适当相关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材料来防止干扰和促进学习。[2]以此来增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单元导语的编写内容应选择与学习材料相关的最稳定和最清晰的材料。
由于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单元导语内容要清晰体现出这两者的特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将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贯穿于整套教材并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清晰的为师生呈现了每个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知识,由此看出这与先行组织者的“固着点”的功能是贴合的。
2.单元导语组织的逻辑性
奥苏贝尔在详细说明先行组织者时,列出五个主要特点。第一,要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引入。第二,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背景观念有关材料构成的。第三,利用这些背景观念的术语所构成。第四,以适当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水平呈现的。第五,清楚地表明自己和上述背景观念和新学习材料关系。[3]由此看出,单元导语必须是概括性极强的材料,并且要引导学习者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学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设计在了各个单元课文之前呈现,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承上启下,在语文知识的方面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在前一单元的导语基础上不断加深语文知识的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在组织上的特点与奥苏贝尔对于“先行组织者”特点的阐明具有一致性。
(二)内容主题的陈述性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是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者。[1]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其原有的知识结构缺乏上位观念,就可以设计一个概括和包容水平高的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纵向联系,每个单元通过单元导语来概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并纵向贯穿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主题,呈现出了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的关系。例如,部編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为“日月星河,江河行地,春风细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美景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4]这一部分单元导语体现出一个总括性上位关系,而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写作练习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又构成了类属学习。其中《雨的四季》为自读课,在没有单元导语的引导的情况下阅读这篇课文,可能只会感受到了对于雨的爱恋。如若要想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共鸣,体会作者更深层次的蕴意,就需要单元导语这样的辅助材料,先为学生呈现出学习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主题是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然后在学习课文时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语文要素的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目的在于对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材料对比,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1]从横向看,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单元导语的语文要素呈现出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和浏览,整体上呈现出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梯度性以及可辨别性。
比较性组织者强调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便于帮助学生清晰的分辨知识的相同、相似、和不同之处。[3]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中,单元导语语文要素均为朗读,但第一单元强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第二单元在重视朗读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两个单元均重视朗读,并且学生对于朗读也比较熟悉,这就容易造成相似知识对新知识的内化产生干扰,但对比两个单元导语就可以清晰看出,对于朗读的要求是由简及难的,第二单元要求朗读层次要更加有深度。由此看出,用比较性组织者的特点来分析部编本单元导语能更好的区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