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2020-12-14卞红联
内容摘要:格林童话作为民间童话的典范,承载着德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基因,它向世界儿童展现了一个完整、丰富、复杂的世界,其中就包含着性这一主题。本文试图结合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说理论来挖掘隐藏在格林童话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其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格林童话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儿童 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性心理的发展成熟过程。他强调,孩子一降临人世就有性的冲动和行为,但是需要经历许多重要的阶段才能发展为成年人正常的性欲。具体来讲,儿童的性心理发展需要经过口唇期、肛门期、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以及生殖期。性心理的成熟意味着人格发展的成熟和完善。但是,儿童自幼年起,稍微懂事,便迫于社会的压力,例如社会禁忌、法律、道德等因素的规范和制约,性冲动无法随时满足而被压抑,便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情结”[1]。“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指的是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相反,“埃勒克特情结”,又称“恋父情结”,指的是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妒母,弑母嫁父的心理倾向。这两种情结可以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和宣泄,则常常会引发心理失常和精神疾病。
格林童话中有不少童话,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出现在《千种皮》[2]中。童話中的国王在其妻子去世之后因自己的亲生女儿如同他原来的妻子一样美丽,而对其产生了强烈的爱情,执意要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纵使大臣们告诉他“上帝禁止父亲和女儿结婚!你如果做了这种罪恶的事,一定没有好结果;我们的国家也要灭亡。”但是国王不为所动,女儿无比震惊,但又无能为力,只能设法来阻止她的父亲,她对国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国王在她出嫁前,必须准备好三件衣服:一件是金子的,如同太阳那样;一件是银子的,如同月亮那样;一件要非常灿烂,如同天空中的星星。此外,还需要一件用一千种野兽的皮子做的外套。她以为国王会知难而退,没想到国王不肯善罢甘休,他让国内最灵巧的姑娘织出了那三件衣服,还命令猎人捕捉了国内所有的野兽做好了一千种皮子的外套。一切都准备好了,国王对她的女儿说“明天我们要结婚了。”女孩没有办法,只能逃走,来逃避和自己父亲结婚的命运。从中我们看到,父亲对女儿的爱已经远远超越了正常的父女之情,俨然已达到乱伦的程度!
又如,在《十二兄弟》[3]中,国王因与王后所生的十二个孩子均是男孩,对王后说:“如果你生的第十三个孩子是个女儿,这十二个男孩都得死掉,让她享有巨大的财富,独自得到这王国。”他还命人做了十二副棺材,放在一间秘密的房间里,不准王后告诉其他人。王后非常伤心,但是又不能违抗自己的丈夫,只能在生了女儿之后,尽可能的帮助十二个儿子逃走。在这则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为了女儿而不惜牺牲自己十二个儿子无辜的性命,而母亲却珍爱自己的儿子并竭尽全力的帮助他们。父女的亲近和父子的排斥在这则童话里清晰的展现了出来。
再如,童话《七只乌鸦》[4]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父亲有七个儿子,但是他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后来他的妻子如愿给他生了个女儿,父亲非常欢喜。但是,因女儿刚出生身体虚弱,又瘦又小,父亲便要给她行救急洗礼。他派儿子们去取圣水,但因为男孩们一不小心把吊桶落在井里,害怕受到责骂而吓得不敢回家。父亲担心他心爱的女儿来不及受洗而死去,于是气愤的诅咒道:“我要男孩们都变成乌鸦。”结果男孩们真的变成黑炭般的乌鸦飞走了。由此可以看到,父女的亲近显然已经与正常的父子关系演变成了对立面,不可共存。
与此相对应,在格林童话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埃勒克特情结”的痕迹,譬如,童话《白雪公主》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母女相忌的范例。
格林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多为继母,生性残暴,并常常拥有魔力和巫术,与巫婆无异。但在《白雪公主》初版中,王后是白雪公主的生母,并非继母,只因格林童话首版之后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格林兄弟迫于压力,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版本修订成了继母。柯云路在他的《童话人格》中认为,童话中的继母其实质是“转化了的生母形象”,尤其是“对女儿粗暴专横的亲生母亲”。[5]
白雪公主的母亲去世之后,国王续弦再娶,最初的几年里,白雪公主和继母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白雪公主逐渐长大,慢慢变成少女,出落的比王后还美,这时,继母的内心开始失衡,“嫉妒和骄傲像一把野草在她心里越长越高,使她日夜不得安宁”,王后的危机感被激发了出来。对于一个“很骄傲,专会妒忌人家,不喜欢人家说起别的女人比她美”的王后来说,继女的美貌对她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当然,这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女人之间的矛盾和嫉妒。但是,如果从恋父情结的角度来观察,显而易见,继母成了妨碍女儿和父亲亲近的最大障碍物,继母和女儿水火不容,势必会导致事态进一步的恶化。所以,王后派了猎人去杀死白雪公主,并要求把她的肺和肝拿回来作为证据。而此时的猎人可以被视为父亲的替代角色。猎人原本是受命来杀死白雪公主的,但是因为白雪公主非常美丽,并且出于对白雪公主的同情,所以猎人最终没有杀害白雪公主,而是让她逃跑。猎人的这一行为正符合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它使女儿认为,就算继母再厉害,父亲再懦弱无能,惧怕妻子的父亲背地里还是会关爱自己的。仔细分析猎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他采取了折中的原则,即他既没有遵守王后的命令杀死白雪公主,也没有尽到应尽的人道义务,妥善安置公主,而是让白雪公主在野兽出没的大森林里自生自灭,因为他想着:“反正野兽马上会吃掉她的。”之后他便感觉“他心上的石头好像落了下来。”最后,他刺死了一头小野猪,挖出它的肺和肝,带回去给王后,证明他已经把公主杀死了。猎人的折中态度,代表着格林童话中父亲对女儿模棱两可的态度。格林童话中父亲角色多懦弱无能,甚至处于缺失的状态。例如《灰姑娘》中的灰姑娘的父亲,明明知道灰姑娘备受继母和两个妹妹的虐待和摧残,“从早到晚做着苦工,天还没亮就起来挑水、生火、煮饭、洗衣服……除此之外妹妹们更想出种种办法来捉弄她……没有床睡觉,只能躺在灶旁的灰里”[6],还是充耳不闻,漠然视之。又如,在《小红帽》中,出现的人物有小红帽的母亲、外婆、大灰狼和猎人,但是自始至终小红帽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小红帽的父亲一直处于缺失的地位。格林童话中父亲角色的弱化,会大大加剧母女关系的紧张。所以白雪公主的继母才会要求“御厨师加上盐把它们烧好,吃了下去,她以为把白雪公主的肺和肝吃了。”而等待继母的则是“那里已经有铁鞋放在煤火上,用钳子夹了进来,放在她面前。她只得穿着火红的鞋子,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了为止。”母女的敌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雪公主逃到大森林所幸遇到了七个小矮人。小矮人出现又再一次使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影子。他们对白雪公主疼爱有加,让人联想到懦弱的父亲背着悍妇,私下里对女儿的关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处融洽,从侧面反映了她对父亲的依恋。公主与小矮人的相处,直至王子的出现,这一阶段代表少女的成长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是,白雪公主越来越爱美,她开始滋长虚荣心,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充满诱惑力,她无视小矮人们的殷切嘱咐,无法抵御王后带来的五彩丝带和漂亮梳子的诱惑,两次遇险,最终导致被第三次出现的毒苹果彻底杀死。苹果自古以来就是性欲的象征。白雪公主与王后分吃一个苹果[7](你看,我把苹果切成两半;红的你吃,白的我吃。),暗涵她们两人争夺父亲这一角色。最后王子的出现,则代表着白雪公主性心理和人格发育的成熟。王子帮白雪公主吐出了毒苹果,也就意味着她放弃了对父亲的占有,最终摆脱了对父亲的依恋;而王子和公主的结合,则彻底意味着公主身心发展的成熟,彻底摆脱了俄狄浦斯情结,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步入人生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属性,它常常出现在三至五岁的儿童身上,潜藏于他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自我意识的形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致力于与子女建立和维持良好、正常的亲情关系,以便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情结,最终脱离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人生道路,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性取向。一旦,幼儿沉浸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无法自拔而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就会对其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幼儿成长发育的绊脚石,向后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M].魏以新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注 释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页。
[2][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10页。
[3][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页。
[4][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0页。
[5]参见柯云路:《童话人格》,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6][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0-71页。
[7][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魏以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4页。
(作者介绍:卞红联,西安翻译学院讲师,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