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合力
2020-12-14张小艳李玲
张小艳 李玲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解读两项评价工作的特点,探寻两者间的关系,并针对两项评价工作中的困境提出解决措施,探索企业内外部监督合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合力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动态性地实施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查找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执行过程中是不足,强化问题整改,不断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一)内部控制评价
1、客观性和专业性
以内部审计或特定机构为评价主体,独立于管理活动,能够对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专业性方面,内部审计部门扎根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了解深入,能够结合业务实际,做出准确的判断。
2、覆盖面广,具有全面性
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和年度评价,对企业整体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报告,检查范围覆盖各项业务节,对内部控制系统全面地评价。
3、监督力度大,缺陷认定准确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审计人员能够深入一线,追根溯源,结合业务操作实际情况,查找问题的本质,并与直接经办人充分沟通,准确的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4、立行立改,讲究实效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发现问题只是手段,完善企业治理才是根本。相对于一份评价报告,企业及时改正内控缺陷,防范经营风险,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及时向上级管理层反馈控制缺陷,推动缺陷整改的落实,可以明显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内部控制审计
从审计对象和使用范围来看,根据国家部委的相关规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主要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通常作为上市公司企业年报的伴生产品,主要被投资人、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使用。
从审计内容和作用机制看,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在报告中披露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主要通过报告的披露发挥作用,重点在于揭示防范代理人财务舞弊和其他侵占股东利益的风险。
综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在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两项评价互相补充,共同维护企业健康稳定运行。
三、两项评价的困境和解决措施
(一)摆正站位,聚焦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内部控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却饱受争议。不少人批评两项评价流于形式。
解决措施:摆正站位,将目光集中到企业本身而不是报告上。各方都应聚焦于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给予两项评价更多的支持。
(二)克服人力资源限制,整合审计资源
企业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较少,实现内控自我评价全面性存在挑战。外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了解甚少,且进场时间有限。
解决措施:内部控制评价时,一方面可以利用业务骨干充实监督力量,建立内部审计与业务部门联合检查的长效机制,营造合规经营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自下至上对自身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因素进行自查自纠。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适当借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应减少自身工作。
(三)内外结合,克服思维惯性
内审人员长期处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会受环境影响形成思维定式,会降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敏感性,不能有效识别存在的问题。所以,引进外部审计,发挥外审人员的客观性,从不同视角查找企业内控缺陷。
(四)夯实评价质量,落实缺陷整改
夯实本身业务质量,是内控评价发挥作用的前提。工作开展前,要结合企业特征、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风险,确定评价范围;工作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底稿支撑,同时应当建立评价质量交叉复核制度。
在成果运用方面,识别出内部控制缺陷,出具内控评价报告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还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台账,对责任主体提出整改要求,并指定相关业务部门为督改责任人,持续追踪整改情况。
四、结语
综合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平衡两者关系,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加强协调合作,互相利用工作成果,共同推动企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艳.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J].财经界,2020(24):215-216.
[2]楊春霞.浅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J].西部财会,2020(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