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陉古道:深藏在太行山中的“茶马古道”
2020-12-14
陉,特指山脉中断之处。在华北西部的太行山上,自南而北分布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釜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称为“太行八陉”,是古人穿越太行的主要途经。白陉因傍倚古老的白鹿山而得名,它南起河南辉县薄壁,过孟门关经陵川长山底、武家湾、双底、横水河至上党,全长约150公里,为太行八陉第三陉。白陉迄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陵川县马圪当的十里河大峡谷还保存着一段白陉古道,被称为“悬天古道”、“七十二道拐”,是太行八陉中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代“茶马古道”。
宝泉峡沿崖古道
清晨离开薄壁镇,沿着薄平线一路向北,行不远就开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翻越老爷顶。登上山顶回首东望,豫东平原万里平畴尽收眼底,此时也意味着从中国的第一台阶登上了第二台阶,心情不禁小小澎湃。
穿过老爷顶隧道,绿树掩映之中几处古朴典雅的青砖瓦房若隐若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宝泉村。此时村里寂静万分,只有几只肥硕的老母鸡带着她的孩子踱着闲散的步子咕咕咕地在屋前屋后巡逻觅食。出了村口就是平整如垠的麦田,继续前行数百米,公路左手出现一片绝壁悬崖,此时朝阳初起,浓浓的晨雾从宝泉峡谷缓缓升起,云蒸霞蔚,远处一簇簇淡若水墨的山峦隐约飘浮在浓雾之上,仿若琼楼玉宇。
汽车在峡谷的边缘上斗转蛇行,浓雾渐消,才发现行驶在一条巨大的峡谷台级之上的公路上,右手是雄峰错列、高耸入云的巍巍山峦,左手则是一道峭壁如削、万丈深渊的绝壁断崖,谷底的宝泉水库仿佛一块碧玉镶嵌其中,谷底的游人状如蚂蚁一样盘旋其间。宝泉大峡谷环境清幽,崖壁上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蜿蜒奔涌的河流穿行于崖壁之间,构成大拐弯形态,造就了奇特的曲峡地理景观。
“太行山高顶着天,拦腰三道金箍栓;朝生云,晚吐雾,桥上垒桥树上树。”这段当地流传的民谣就生动地将南太行的地理特点概括出来了。宝泉峡谷是由太行山脉在垂直节理发育过程中受到河水的下切作用剥落形成的多级河谷叠置的嶂石岩陡崖断层地貌,上部是奥陶系石灰岩层断层,下部是赭红色红砂岩石形成的嶂谷地貌,两个地层中为一条植被覆盖良好的绿色植被线,而这条植被线一直是历史上白陉古道经过的路段。宝泉峡谷因为清晰地记录了各个地质时期的岩石演化过程,也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越过断崖嶂谷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平甸村,这是一个位于峡谷中开阔地带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子,阡陌纵横,村舍俨然,薄平线穿村而过,在村子形成一条天然的街道。街边有一个门楼不算高大的深门大院,秦叔宝、尉迟恭两位门神坚守在古朴的大门上,门楣上有“照兴义号”四个醒目大字。抗日战争期间,宝泉、平甸一带由于地势险恶,交通不便,这里一直作为八路军129师抗击日军的后方根据地。太行第八军分区设立在宝泉村,八路军129师后方医院就设立在平甸村,而当年白陉古道上为过往客商提供金融服务的商号成为陈赓旅长的指挥所,指挥了所部抗击日军的许多战役,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沿着磨河继续往前走就进入了武家湾景区。一路上河潭相連,林林葱茏,空气清新得吸一口全身欲醉。村里结合当地的地形环境修起了一个月牙状的水湾,湖面平如明镜,水色碧如翡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这里既显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又藏江南水乡的秀丽婉约,道路两旁的“农家乐”客栈,一家挨着一家,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磢底村七十二拐
沿着761县道在白陉峡谷中一路蜿蜒北行,穿行在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两侧的山壁或笔直如削、壁立千仞,或嶙峋嵯峨、犬牙交错,或奇峰突起、鹤立鸡群,披红挂绿,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姿态。行了约10公里就来到磢底村。
此时抬头仰望,小村四面绝壁环绕,磢底村如坠井底。公路旁边的村民都翻新的楼房,开设了农家宾馆、饭店,不时地有一些来来往往徒步或自驾的游客来在村子里晃来晃去。透过路边这些楼房的缝隙,后面很多都还是保持着红泥瓦房,有些房子中断断续续地冒着炊烟。顺着一条被岁月磨得铮亮青石坡进村,路边残破的土坯房外墙用红漆书写着“磢底村”。
“磢”(读音chuǎng),当地人把这种两侧有山体对峙并夹着陡坡的地势称为“磢”,而村子地处白陉古道72道拐“磢”之底,顾名思义就叫“磢底村”。因磢(chuǎng)一字经常被误读做“shuāng”,当地方言中“双”“磢”音亦难分,再加上“磢”字生僻难写,久而久之,“磢底”就写成了“双底”。
穿过一道青砖修砌的“晋门”便出了村,一道陡坡拦住了去路,脚下的这道青石古道千折百回向上消失在面前绿林深处的陡坡之中。再往前走,隐藏在两山岈豁中的青石板古道出现在眼前。这是白陉古道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徒步驴友中著名的网红之路。古道宽约2米左右,迂回曲折的拐道,设计非常独特,每一拐路的外侧边缘都有石条砌的半米多高的石堰,每隔三四米远就有一溜突出路面约两厘米的条石横隔在路上。这些条石匠心独具,不仅分流下雨时顺直而下的雨水形成的急流,而且还可以控制上下坡的重车的速度,起到刹车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休息时驻车的作用,防止车辆失控。这段古道上一块块被来往行人磨得溜光的青石凌乱地覆盖黄色的树叶,泛着幽深的亮光,见证着古道岁月的沧桑。
每一段路的折回之处的墙上便有人用石头或粉笔记录了古道所折的数字。我好奇地一边徐徐前行,一边心里开始默念着这条千折百回的古道:“一拐、两拐……四十四拐、四十五拐……”起初每一拐路还有十余米长,随着山的陡峭程度“拐”越来越短,越来越密,越来越陡,越来越急,等到数到七十二拐时,一座荒废的山神庙出现在路边,折返的古道也缩短至四五米长。
拾阶进入此庙,墙上镶一通《界碑》,“小磢之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香焉,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属往来之冲衢。凡以供侍人歇定,游士息肩,莫不蒙神之庇佑。”从碑文知道这处山神庙也是往来客商休息喝水的茶棚。白陉古道从殷商创修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3000多年来,白陉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是一条商贾通道,是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成为太行山中的“茶马古道”。当年的白陉古道从河南进入山西,延伸至磢底村时,十里河(也叫黑毛沟)大峡谷拦住了去路,水恶石凶,峡窄无比,然而祖先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叫小磢圪筒的地方,利用两山间的岈豁,凿出一条“之”字形路盘而登之,历经七十二拐登上绝壁巅峰,通过蜿蜒的栈道越过黑毛沟大峡谷进入山西。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补修东南路碑记》载:“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而通山左。”直到20世纪80年代陵马公路开通之前,本县通往马圪当乡及往返河南,这条路仍为必经之路。多少年过去了,虽然岁月改变了古村落的模样,时光沉寂了当年鼎沸的人声,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们仍在这里安靜地生活着,徜徉在残存的老街古道中,仍能感受到那浓郁的古韵。
悬天古道行巅第一桥
转过山神庙,绕过一个山梁古道便进入一条悬挂在半空山崖的平缓的水平悬天古道。这条古道随山就势悬挂在万丈悬崖的腰部,路宽约2米许,勉强可供两支骡马驮队相错而过,或供三四个人并排通过。道路随着悬崖的弯度,随势赋形,蜿蜒而前,外侧全用石头坚固砌设。路面的铺设也如七十二拐一样,完全用石头铺筑,遇沟填平,遇坎凿平。道路的上下坡处每间隔十余米,路中就有一排横插路中高出路面的竖石的石坎。人行其间,上倚危岩,下临深渊,有的地方穿隙而过,有的地方绕巨石而行,有的地方凿石而通,有的地方垒岸而成,临崖下探,不禁头晕目眩,毛骨悚然。
古道盘在峡谷中的绝壁蜿蜒前行,途中一处腹部凹陷的悬崖出现一个巨大的扁平状岩缝山洞,长约20余米,深约5米,外宽内窄,山洞的顶部被烟火熏得漆黑,地下大石上还有一个捣米的石臼,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流泻入石臼之内。这是悬天古道上的一处供行人遮风避雨的一个天然歇脚驿站,历史上穿行在白陉古道上的骡马驮队的伙计或荷担负重的脚夫,一路风尘走来,在此歇脚、吃饭打尖、饮水解渴。
再往前走,悬天古道在一道深深的峡谷中断开,峡谷之上横跨着一座人水通行的两用石桥,桥下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旧石桥,这就是被称为白陉古道上的“行巅第一桥”。相传横水村村民张弥穿过白陉峡谷到河南做生意,当他从河南返回家时,途中恰遇大雨,石桥被洪水冲毁。面对高峡深谷,这位村民只好返回改道走十里黑毛沟峡谷回家,途中不幸遇到强盗被图财害命。在家苦苦等待丈夫回家的妻子玉莲得知此消息,悲痛交加:若有桥古道则为通途,无桥则沦僻壤,一桥竟决定丈夫存亡。于是玉莲发愿决心在此重修石桥。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她将孩子托付给公婆,毅然外出打工,四处化缘。两年后她将积攒的钱全部拿出来,并亲自走上工地开山凿石修桥,终于在丈夫遇难三周年之际新桥落成。玉莲站在桥头,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天上顿时一桥彩虹飞架,与地上的石桥遥相响应,于是玉莲振臂跃向峡谷,顿时仿佛身生双翼,向着彩虹桥飘然而去。后人感念玉莲的功德,便将此桥称之为“念夫桥”。
玉莲发愿修桥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使我不禁想起了古代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座桥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玉莲和张弥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是山里人面对凶险恶劣的太行山自然境地的无奈诉说,更是内心中对走出大山、追求自由的殷切渴望!
徜徉在悠悠古道之上,恍惚间,车辚辚,马萧萧,一队队披甲执锐的征战将士从身旁匆匆而过;恍惚间,马队铃响,一簇簇短打长衫的晋商客旅从身边蹒跚走过。幽幽泛光的青石,卵石累累的古道,仿佛就像一条沧桑岁月幻化而成的时光隧道,向我们讲述着白陉古道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