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
2020-12-14
从昌平区的白浮泉,到西城区的什刹海,北京人对京杭大运河的关注、对京杭大运河的骄傲,就是从这一段开始的。通惠河历史性、创意性、科学性开凿,不在历史中,而在北京人的心坎里,大运河文化融在世世代代北京人的血管里,随心脉激情澎湃地流动。大运河文化的千古风景,是世代人都在精心维护并参与创造的风景。
白浮瓮山河
不了解元代京杭大运河史的人,白浮泉几乎是个陌生的名字,而对京杭运河史稍稍有点常识的人,尤其是北京人,它却是个神秘而亲切、骄傲与强大的存在。它在北京昌平区境内,是距昌平城区很近、名叫龙山的一座小山包上的泉眼。元朝忽必烈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率领考察水利资源的一队人马抵达了这里,这处山泉便与中国的大运河、中国的大运河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叫龙山的小山是土石山,有说仅高70米,有说高150米,在山的系列中实在是不起眼,谈不上雄姿,谈不上气势,而且孤独地耸立,名字却有很多。除了龙山而外,有叫它神山的,有叫它龙泉山的,有叫它凤凰山的,有叫它白浮山的,并且由它把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工程紧紧联系起来: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牵手共舞!
长城和白浮泉离得太近了,近在咫尺,相互间并不需要旷远地遥望,驱车很快就能见到彼此。长城,崇山峻岭中的雄性乐章;白浮泉,大运河通惠河源头的柔性吟唱,历史的回眸中百媚千娇,共铸中华文明史的千古辉煌。
今天的白浮泉,以白浮泉遗址公园的风貌融汇在广达近400公顷的白浮泉湿地公园中,文物保护和服务接待提升工程还在进行中,大的轮廓却已呈现,水源头干涸的泉池里满积着碧水,池壁上的九颗青石雕龙头哗哗地喷吐着水流,池岸上的石碑小亭已经见新,山顶上的都龙王庙又现历史繁华风貌,龙山也因水而更加秀丽起来,绿树成林、松柏交汇、红叶遍山、石渠逶迤,显出勃勃的生机。湿地公园水域辽阔,沙洲绿茵如翠如黛,茂柳织烟布琼,水鸟掠水啁鸣,人间诗画长卷徐徐展开。
无法揣摩郭守敬到此考察时的情景,那时的龙山泉肯定没有雕刻成九颗龙头模样的出泉口。石雕龙头有说是明代的,有说是清代的,当时的泉只能是野性之泉,泉池是自然生态之池,泉水则特别丰足,泉池积水则特别充盈,这是无可置疑的,不然不会被郭守敬相中。郭守敬考察后形成的意念是充分利用白浮泉与周围诸泉之水,引入瓮山泊,补充瓮山泊玉泉山水源,开辟、疏浚与北运河连通的水道,加大、增强漕运入大都城的水道水量,使漕船入大都。漕运水源不足是元大都和以前金中都城的共同难题,郭守敬的目光才在经考察后投向了大都北郊的山野。
郭守敬锁定白浮山泉开渠引水入瓮山湖,让熟知两地地形地势的人困惑不解:万寿山、玉泉山一带是西山山根底下,昌平东南是低河谷,水如何往高处流呢?常人忽略了海拔,忽略了地图上的等高线。作为科学家的郭守敬之前就已把它应用到大运河水利工程中。白浮泉的海拔高过瓮山湖15米,从此处引水到瓮山泊,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整个通惠河水利工程,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郭守敬提出规划,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得到忽必烈批准后,由郭守敬主持,于当年8月动工,至翌年秋竣工。白浮堰是白浮瓮山河的起点工程,白浮瓮山河为绕过沙河、清河一带的低洼河谷,采取了“欲东反西”的迂回路线,先沿北山南路西行,而后折向西南,再折向東南,沿途汇聚了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村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西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并截取了双塔河、榆河、清河、南沙河等部分上游水源,过青龙桥而达瓮山泊。
昆明湖通惠河的水柜
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北京段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它的水源头是昌平的白浮泉,它的上游河道是白浮瓮山河,它的水柜则是瓮山泊。瓮山泊在通惠河水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瓮山泊是元代的称谓,也曾名七里泺,明代被喻为西湖,清代有了昆明湖的称谓并延用至今。
昆明湖,人人皆知,坐落在颐和园公园内,占着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它曾是天然湖泊,水源主要来源于玉泉山泉水和西山诸水。郭守敬为解决建积水潭码头漕船入大都城的问题,增扩了它的水源,引白浮山泉水和白浮堰所纳诸泉、诸河之水入内,扩大了它的贮水量。明代,自朱棣始,怕白浮泉引水工程坏了皇帝陵的风水,白浮泉废弃不用,但玉泉山和西山诸泉水,仍终年不断,注入其中。明代入瓮山泊的水量减与未减,不好妄测,明代的漕运船,除皇家的只能抵达通州,皇家的也只能停靠在东护城河十条附近码头,城区内到昆明湖之间的通惠河道已改变了功能,漕运功能退出,用水量减少,昆明湖的贮水存量在应用上已不好与元代相比,但不能不说玉泉山与西山诸泉的供给是个奇迹,千古不绝,盈盈满满。至今昆明湖都是活水湖,水质好,清亮不腐。登上其北的万寿山佛香阁,凭栏望湖,烟波浩淼,东堤与西堤之间,万寿山下长堤与南湖岛之间的大湖,水域辽阔,湖面上龙舟、快艇、脚踏船百舸争流。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150米长十七孔桥长虹卧波,西堤上亭阁、石桥、古树巧布,如诗如画,堤西西湖遍植莲藕,夏日荷花亭亭玉立粉妆娇颜如霞似锦,还有无法望断的南湖岛之南湖水,激发无尽的想象。若是沿着堤岸行走,从北向东再向南,728米长的枋梁上均是彩画的长廊、最早报春的知春亭、镇水的铜牛、全国在面积上难见与之匹敌的八角亭,联殿通阁的各种古建,移步换景,众美尽收。若走西堤,不说几百年的古柳,就连堤上的各类石桥就看不够的,一桥一风貌,一桥一神姿,桥桥意趣横生。
今天的昆明湖所在的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热点旅游区,它是清代西郊皇家三山五园之一。从金代起,今日昆明湖这个地方就引起了皇家的注意,金海陵王完颜亮在此建造过皇家行宫,那时的主要地貌是景色不错的湿地。金章宗有意改造瓮山脚下的水貌,把流经此地的河流开发成汇聚玉泉水的贮水池。池一大,就叫泊了,水依山起名。元代时,瓮山泊作为通惠河的水柜,贮水量比以往大增,瓮山泊的规模,可能确是由于郭守敬的努力才变得十分可观的。瓮山泊真正扩大到今日面积,“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在清乾隆时期,也就是乾隆建清漪园之前,那是对瓮山泊大规模的疏浚和改扩建工程。这次改扩建工程之后,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昆明湖,一半天然,一半人工。昆明湖水浇灌的京西水稻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展到海淀镇和中关村一带。
高梁河上的旷世风景
郭守敬凿通通惠河后,白浮泉到瓮山泊的那段引水工程叫白浮瓮山河。那一段现在是京密引水渠,青石桥下红山口就有水道,连通到昌平、顺义、密云,昌平往西山一带,恍惚可见白浮瓮山河的旧影。从瓮山泊到积水潭的那一段又叫什么呢?
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有研究资料说,元代叫高梁河!
高梁河实际上是分为两段的,一段是天然河,是高梁河的旧河道,发源地令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得到——今紫竹院一带。它流经白石桥、高梁桥,从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过正阳门、鲜鱼口,从龙潭湖西部向东南,到十八里桥,在马驹桥以南注入永定河故道。紫竹院以西至昆明湖的河道是利用旧河道改造的人工河道,与现西城区西直门外、海淀区的那一段高梁河同叫长河、玉河、御河、慈禧水道。为什么叫玉河,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引玉泉水,因玉泉之玉字而名玉河。另一种说法是,这是过去皇上的专用水道,河为御河,皇上没了,引御之谐音为玉河。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它可能在苏州街口分为两条水道,一条水道沿苏州街向北,与圆明园水系相接,一条就是今日的长河水道,两条都通颐和园。向北水道多地泉,不知何年干涸了,乾隆建的苏州街是南北走向,是不应该无河依傍的。
不管昆明湖到什刹海的河段曾叫过什么,在元代它都是通惠河的一部分。通惠河并非只指从积水潭码头到通州北运河的河道,它包括了从白浮泉到瓮山泊到积水潭到与通州北运河相接处的全部运河河道。在昆明湖到今什刹海的这段通惠河水道上,主要的景点有:万寿寺、紫竹院、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动物园。这条水道本身就是条御河游览观光线,在动物园、北京展览馆后河、紫竹院等处都设有上下船的游船码头。
先说万寿寺。万寿寺周边的现代化城市建筑,不知剥夺了多少万寿寺的苍古风韵,但它仍然是显示京都江南韵味的踏青佳所。御河流淌于寺门前,两岸垂柳依依,琉瓦红墙的山门在翠柳碧水的辉映中飞扬出旷世的庄严,水畔经典的寺庙风姿,映衬着河畔垂柳的婀娜秀态,给人刚柔相济之美的感官享受之外,也留下了充裕的想象空间——从古京都御河残留的胜景中,窥见当年乾隆移植过来的江南盛貌。“天坛看柏,万寿寺前看柳”融在历史的追溯与感怀中,会有更耐品嚼的味道。
万寿寺是明代就有的寺庙,它是明神宗的生母出巨万之资修建起来的,但清乾隆皇帝还是嫌它小,不但大兴土木扩大了规模,也把行宫安置其内,且寺庙、园林、行宫一体,使万寿寺成为当时的京郊独具一格的建筑群。
万寿寺的建筑分中、东、西三部分。中路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千佛阁 、碑亭等,东院是方丈院,西院是行宫,也称小宁寿宫——慈禧在这里住过,她的梳妆楼完好地保存下来。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的释迦牟尼和两侧的十八罗汉也躲过了人灾,幸存下来。
万寿寺在1984年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在对名寺的游览中,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寺庙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也在展馆陈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徜徉中获益良多。
对了,据说大钟寺的大钟就是从这里移走的,足见此庙曾经的拥有是多么辉煌。院中阅历过万寿寺400多年沧桑的银杏树是否记得这里的一切?
紫竹院,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明《帝京景物略》书中形容那里:“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对比着想想,似乎几百年过去了,没什么变化,这些描绘仍适用这里,只不过酒旗的形式被现代的招幌所替代而已。明代时这里很是热闹。“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者徒步。既有挈携,则至棚席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翻筋斗的,扒竿的,变魔术戏法的……若依此比,反倒比出今日游紫竹院的清雅来。
紫竹院在明代时是以高梁桥一词统之的。高梁桥到紫竹院都是踏青地。紫竹之名来自于清乾隆皇帝的御赐:紫竹禅院。当时紫竹禅院是万寿寺的下院,也是皇帝的行宫和游玩的地方。皇帝去颐和园(清漪园)都要乘船从这里过的。不是一般的过,是小住几日。若无美景的吸引,皇帝哪来的这种兴致!
元世祖忽必烈,选中大都城的位置建大都城,是看中了积水潭也就是今日什剎海这片水体的。当时积水潭之阔远超出今日人的想象,它不仅包括了现在的什刹三海,也包括北海、中海,还包括了什刹海地域的一大片陆地和城外的原太平湖、青年湖,可说是一片汪洋大泽。这是高梁河水系的湖泊,而高梁河的发源地,竟是在紫竹院。真不敢想象啊!长河,在这里与高梁河是合一的,是高梁河的别称,它是郭守敬挖通疏浚的,从玉泉山麓瓮山泊引水扩充了高梁河的水源。紫竹院以前就是一片水泽,水由地泉而来,地泉之多以虛数万来称之。乾隆把它改造成山寨版的江南水乡,建了大码头、行宫和苏州街,以圆他的北京江南之梦。
万寿寺上寺仍在,而距离1公里之外的下寺则废在岁月中。1953年,在古庙遗址上修葺改造出了紫竹院公园。原本是近郊区,现已成了繁华都市中的一块绿肺。1983年,大量地引种竹子,发展成有100多个品种100万株竹子的主题公园。长河东西横穿,把公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游览建筑均按清式营造修建,园内景区以松、竹、石、水分隔空间,三湖两岛一堤,楼、台、亭、榭巧布其间。公园东部有中山岛和明月岛。中山岛上有揽翠亭,为全园最高点。八宜轩背倚万竿修竹。北部是一组独具江南特色的景区。黛瓦、棕柱、白粉墙,飞檐、翼翅、花漏窗的筠石苑里,竹子50余万株,清亮罨秀、江南竹韵、竹深荷净、友贤山馆、绿云轩、斑竹麓诸景都是以竹为主题的。赏竹品竹,在北京这里虽不是唯一,但竹的丰姿秀韵却是独具特色的。因竹,紫竹院公园变得格外迷人、醉人。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架在高梁河上的白石桥桥东。高梁河的北岸,有个俗名五塔寺的所在,原是座明永乐年建的庙,叫真觉寺,寺内有明成化年间建的金刚宝座塔,因此种类型的塔是高台上立五座小石塔,造型与众不同,气势夺人,人们才习惯称真觉寺为五塔寺。此寺清乾隆年大修过,改名大正觉寺。上世纪初,寺毁塔存,塔的风貌依旧,现此处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展陈分两大部分,一是露天展陈。这部分展陈有墓葬石雕、墓志碑廊、寺庙碑区、浮雕碑廊、祠墓碑区等。这是除金刚宝座塔外最惹人瞩目的部分,都是实物,是各处募来分门别类汇集到一起的,分布在院子里很显眼,细细观览开眼界、长知识。金刚宝座塔是实景展览的一部分。这种类型的塔在全国存留下来的都不多,却在北京就占了三座,分别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西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和眼前这座真觉寺金刚塔。在全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中,这座金刚宝座塔是建筑年代最早、最久的,建造的时间,宝座的南券门石匾额上有记载。
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是中印建筑的结合体,在造型上以印度造型为主,中华民族建筑形式为辅。相传,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北京,向永乐皇帝进贡,主要是两样物品:一样是金佛,共五尊;一样是金刚宝座塔的模型。永乐皇帝把侄子赶下台,替代他登上了金銮殿的宝座,内心发虚,就怕没人理。有印度高僧来进贡,自然非常高兴,并亲自在武英殿召见了高僧,封他为大国师,赐了金印,还建了真觉寺。塔却隔了五位皇帝,到永乐皇帝身后的第六位皇帝上位9年才建,不免让人对那个传说起疑,但塔是中印建筑风格肯定没错。塔确是按印度高僧进献的五塔模型建的,细结构上增添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内容,如在宝座上搞了挑出的石制短檐,檐头上刻了简瓦、勾头、滴水及椽子,在隔开佛龛只见雕刻石柱的柱头调出了斗拱,还在通向宝座顶上的部位建了琉璃砖仿木结构的罩亭。五塔寺的五塔,是造型优美的建筑物,还是一件巨大的石雕艺术品。长方形的须弥座石台基外表周匝刻有佛像、法器等纹饰,宝座南北拱券门面上刻有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塔室中方形塔柱四面雕佛龕,龛内原雕有佛像,宝座顶上的五座小塔的塔檐下的须弥座第一层塔身上也密刻纹饰,狮、象、马、孔雀之外,还有金刚杵、宝瓶等。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着一双佛足,表示佛的足迹遍天下,旁边刻着莲花、八宝等佛教纹饰。塔身四周各有佛龛,龛内雕坐佛,券面上雕金翅鸟、狮、象、飞羊、菩提树等花纹。
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第二部分是室内陈列展,可以从中了解北京的石刻文化和石刻艺术精品。对书法爱好者来说,能买到石刻书法精品的拓片肯定是一大乐事。
什刹海元代最北端的漕运大码头
一过新街口豁口,贴二环路向东,没几步道就是汇通祠。汇通祠是明永乐年间的寺庙,建在小岛上。小岛山石累累,松柏苍翠,花木扶疏,居顶的红色小庙从绿树碧挂中透耸出来,不仅色彩对比鲜明,而且格外有气势,虽然那岛山并不高,但绕到南面面对庙时,不能不生出对气势的感慨,它陡哇!登山门的石蹬道坡度危峭,红墙红门之庙在危峭里耸拔屹立,岛山最外层还有嶙峋怪岩的屏障护峙,想让它没气势都不可能。
汇通祠西是入水口遗址。
汇通祠最早是镇水观音庵,清代改称的汇通祠,上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二环建地铁时拆毁,1983年1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后开始修复。修复后的汇通祠,院里塑了汉白玉的郭守敬像,开辟了郭守敬纪念馆,让汇通祠的意义非同以往。
坐北朝南的汇通祠前是什刹海的西海。对着汇通祠的西海中,不但也高耸起郭守敬像,还植了茂密的芦苇,有追思历史环境的意思。这足以发人深省!这里的人,西城区人,北京市人,有深深的大运河情结,那是一种骄傲!
什刹海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运大码头!
什刹海在郭守敬时代不叫什刹海,开始最多也就是延续金代的称谓,叫白莲潭。积水潭是白莲潭的北部水域,元习称海子或西海子,渐有了积水潭的称谓。积水潭系高梁河水系,看上去一片汪洋,因此才叫海子吧。辽南京城、金中都城都是依莲花池水系而建,元大都城目标扫向了积水潭,忽必烈要建新城,要建更大、更辉煌的城,莲花池水已承载不了这个使命。人要依水而居,城市要依水而建而发展。大都城依积水潭水而建起来了,与新城比,旧城真的是差得太远,新城大到明军来了要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时都觉得它大,不得不削砍一部分。积水潭是被圈进了元大都城区内的,水域都贴近西城墙了,不过那是外三海,太液池的北海、中海还是为皇家所用,在金大宁宫的范围内改扩建新的御苑。积水潭的东界在后门桥一带。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在忽必烈的努力下,大运河疏浚改造开挖工程已到了北京的通州,但运粮的漕船靠坝河的运输量是有限的。至元十六年,开通坝河后的漕运量最高也就百万石,大部分漕船只能停泊在通州,改陆路运输。由于道路不平,运输中,若“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计其数”。急呀!漕船必须进大都城!忽必烈批准了郭守敬的建议,批示:“‘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是年,“帝还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使通州漕船能够入京的运河曰“通惠河”。忽必烈的急切和重视程度可见多么强烈,他把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赶去施工现场,在郭守敬的率领下干起体力活了。
现在的积水潭只是个地名,但元至元三十年后到元朝灭亡的日子里,它可是实实在在的“舳舻蔽水”的京杭大运河最北大码头。
在汇通祠内外,纪念郭守敬是应当应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