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改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2020-12-14邹刚
邹刚
摘 要: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新疆《自治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9-2020年工作推进方案》《自治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等要求,新疆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别迭里村结合“千村示范”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际开展情况,自2019年7月起陆续普及推广农牧民家庭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目前该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已达90%。
关键词:厕所革命;户改厕;千村示范
一、基本情况
别迭里村地处新疆南疆克州偏远山区,人口350户1294人,以柯尔克孜族为主(≥99%)。近年来随着南疆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解决,全村350户村民搬进了富民安居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17年,别迭里村实现了贫困村退出摘帽;2018年,全村共有188户安装水冲卫生设施,普及率为53.7%。
2019年4月,别迭里村确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千村示范村”。该村为加快“厕所革命”步伐,达到“千村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的要求。2019年7月以来,全村开始实施“户改厕”工程,将具备改造条件的109户富民安居房纳入了改厕计划。截至2019年12月,该村已有300余户农牧民家庭具有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户厕普及率接近90%,使用率约40%。
2020年1月至4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群防群控期间,农牧民居家隔离减少了外出,加之冬季户外寒冷不便,户厕使用率普遍提高,“户改厕”工程的成效开始显现,农牧民生活便利得到保障,群众文明卫生素质逐渐提升。通过民意跟踪调查,已有近70%的农户开始接触使用或习惯使用户厕。
二、主要做法
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水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决定了在改厕标准和模式上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推广固定的模式。同时,当地柯尔克孜族农牧民长期的民俗观念、生活习惯与城镇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差异较大,从思想上认同接受“户改厕”有一定难度。
(一)组织引导、群众主导
该村组织开展群众宣传和民意调查,通过全体村民大会和村干部入户走访大力宣传“户改厕”带来的好处及重大意义,介绍政府投入的改厕补助政策,逐户开展了“户改厕”民意问卷调查。民调期间广泛征集群众意见,选择了适宜乡村、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少数民族村干部带头实施“户改厕”,通过实施样板房改厕工程,直观地让群众了解到改厕整体效果,明白了改厕标准和要求,认可了改厕的必要性。
(二)因地制宜、“一户一卫”
该村“户改厕”工程实施方案以《农村户厕建设规范》为指导依据,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村具备“户改厕”条件的农户进行了全面普查,对不同布局和面积居所进行实地勘察,编制了40平方米户型改1.2平方米、40平方米户型改1.5平方米、60平方米户型改2.6平方米、80平方米户型改3平方米四种“一户一卫”改造设计图和明白卡。
室内工程参照城镇化户卫标准进行实用化改进。一是选择在供排水条件方便、排污管路径最短、有窗通风的房间进行改造。二是隔断和推拉门采用了不透明钢化玻璃材质,在确保如厕隐私的前提下,通风和采光良好。三是地面和墙体做防水、贴瓷砖,安装铝扣板集成吊顶,整体美观易于保洁。四是进行冷热水和电气改造,加装了电热水器、防水开关插座、漏电保护开关,确保用电安全且功能完善。五是加大了排污总管管径和冻土埋深,不易堵塞便于维护。六是小户型卫生间采用干湿分离盥洗台节省内部空间,大户型卫生间预留了洗衣机上下水接口和位置,对于个别水压偏低的农户加装了微型增压泵提高用水可靠性,丰富使用功能。
室外工程参照新疆自治区有关技术规程。一是采用地埋预制型“三格式”化粪池进行粪污无害化收集和处理,以满足“卫生、防渗、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容量选用≥1.5立方米/户。二是由于当地属于严寒地区(I区)气候,户卫至室外化粪池排污管选择内径≥120毫米的大口径PE管并适当放坡,地埋深度为冻土层1.8米以下,以确保冬季排污管和化粪池不上冻。三是化粪池预留接口可用于连接下水管网收集处理,待后续乡村配套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建成后,进一步提高乡村污粪污水的治理水平。
(三)建管并重、系统治理
别迭里村不断探索农村“户改厕”运营维护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改厕维护、清污、治理措施跟得上,做到“有人改、有人管、有效果”。
维护。在工程质保期内继续由合同施工方做好消缺维护。后期计划由乡政府牵头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当地物业维修单位承包维保事宜,纳入有偿物业服务试点,保障设施长期使用。
清污。采取“户集、村收、就近处理”的方式,鼓励农户自行配置自吸泵,利用粪污资源进行庭院经济农业生产;对不具备条件的农户,乡政府配备有吸污车并公开服务电话,实施社会化清污服务。
治理。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村民大会通过了“五好四美一卫生”美丽庭院标准,将农户院内、院前和屋后人居环境整治“三包”责任落实到户,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处理等专业化维护、规范化服务试点,鼓励村级组织、农村“工匠”成立物业服务合作社,逐步建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三、经验与思考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农村改厕看似小事,实际上转变的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随着全村的整体脱贫,部分富裕村民添置了小汽车,却难以接受厕所改造,村民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认知不足,甚至偏见。只有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不增加农牧民负担,不强制要求或变相摊派任务,提高村民卫生健康意识,引导群众从接受试點、广泛认可到观念转变,才是推广乡村“户改厕”的前提。
(二)为民办实事是宗旨
“户改厕”涉及全体村民,村民是使用者和受益者,根本还是群众满意。例如,该村在每一户的“户改厕”的方案选择问题上,由驻村工作队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了不同的改厕方案,最终由村民自主选择说了算,做好“一户一方案”。在“户改厕”实施过程中,群众有诉求,村委会就有响应。通过民意调查单、缺陷反馈单、验收意见单、满意度调查单等,与村民点对点进行协调和服务,在施工前消除村民的困惑和顾虑,在施工过程中解决好问题和缺陷,完工后由村民检查满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三)因地制宜是根本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疆气候和地理差异明显,改厕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不能搞“一刀切”,聚居型、散户型和小规模联户也有着不同的改厕模式。若在当地全面推广户外水冲式厕所,冬季上冻情况严重使用和维护困难。南疆乡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若全村敷设下水管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存在建设成本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2019年,全村实施了“煤改电”工程,电采暖普及率达95%,冬季供暖得到了保障,为推广实施“一户一卫”提供了有利条件,冬季上下水、上冻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广泛采纳了农牧民的意见。例如,小户型干湿分离(省空间)、如厕与淋浴结合(多功能)、厨卫一体冷热水改造(有热水)、设置大口径排污管(防淤堵)、复合材质化粪池(坚固耐用)等技术改进措施,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群众生活习惯。
(四)管理维护是重点
长久以来,管厕的难度大于改厕的难度,建管结合“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完成“户改厕”建设仅是三分工作,后期的運行维护决定了改厕的成功与否,如何让农牧民群众家庭“建得起、用得上、易操作、管长远”才是目标和关键。而政府的持续关注和引导必不可缺,通过政府扶持补助、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合理的管护费、物业费试行标准,鼓励并推动专业化物业服务公司在乡村落地,将日常管护工作从政府督促、村民自理逐步向市场化行为迈进,才是“厕所革命”从政策化走向社会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合适路径。
四、结 语
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已成为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必要任务,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小康、宜居、生态、文明村庄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村厕所污粪处理技术规程(试行)》,2018.9.
(作者单位: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驻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别迭里村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