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探讨

2020-12-14孔祥荣王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转型发展老龄化

孔祥荣 王琳

摘 要:城镇化加快了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心化村如何转型发展,本文以山东省诸城市蔡家沟村为样板村进行了调研,研究他们利用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类似的乡村发展提供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关键词:乡村;老龄化;转型发展;艺术介入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加快,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0.72%。这些流动人口呈现出显著的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各地农村出现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废弃与闲置,即“空心村”现象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应对老龄化乡村转型发展,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关于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比较典型的案例有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08年发起的“石节子美术馆”、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2012年发起的“羊磴计划”、2013年发起的“白庙计划”、2014年开始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2016年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艺术对乡村的介入,对当地的乡村精神、乡村文化的重塑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

一、艺术介入乡村

(一)增强村民的凝聚力

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将翻新的老房子作为空间支持,名曰“墨仓”的宅子,由中国乡建院社工艾玛和吴江2017年建立。创办人提出了“墨耕村野,惜字中关”的营造想法。他们以墨为耕,惜字研心,宅似仓型,涅集新生,打造“墨仓”乡村实践综合空间。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艾玛和吴江的引导下,对书法兴趣浓厚,常来临摹字帖、阅读书籍。除书法课外,每周都会定期开设妇女手工课。农民被艺术凝聚在一起。

(二)引入新鲜血液

贵州省荔泼县朝阳镇洪江村,2016年开始打造艺术村落,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这里“认养”老房子。每间“废旧房”以承租的方式租给艺术家,他们将各种文化艺术符号还原在砖瓦木料、丹漆粉涂之上,让“废旧房”变成了“文创房”。

(三)重塑当地文化传统

石节子美术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十俸乡石节子村。石节子村是秦安县最落后的村,村民靳勒2005年回到村子,创作《贴金》作品。2008年,靳勒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09年夏天成立了石节子美术馆,整个村都是美术馆,每一户就是个分馆,靳勒以每一户人家的名字来命名每个分馆的名字。2009年夏天,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农村是美术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其所设定的“场域”是农村整体生活空间,内容是四季景色变换下,农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时空艺术。

从以上案例来看,不同的艺术介入乡村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介入手段的多样化,艺术项目发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各有不同。这些社会实践从之前原有的乡村建设理念转变到新的乡村建设,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和道路的多样性作出积极的尝试。

二、蔡家沟村的转型发展

(一)村庄概述

蔡家沟村隶属于山东省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常山社区,全村占地总面积2124.35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村庄建设用地面积92亩,宅基地总数161宗,闲置宅基地总数35宗,出租宅基地總数28宗,村域内现无企业。

蔡家沟村共149户,常住人口户数为111户,村庄人数541人,常住人数270人左右,年龄基本在55~75岁,占总人口数80%,老人中80岁以上的有36人,城里年轻人一年回家探望1~2次,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二)蔡家沟村的艺术介入模式

蔡家沟村的艺术试验场,是以艺术家群体为主导发起,地方政府与艺术家分工合作。地方政府邀请有意愿的,来自北京、广州和山东省内的艺术家,进行实地考察,得到艺术选址认可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艺术家的支持下,邀请专业组织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总体设计。按照设计由政府组织实施,建成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馆、古琴馆、农民画舫等场馆。

艺术表达方式,类似于石节子美术馆,全村都是美术馆,在政府收购的原居民的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建设的艺术展馆分布在村庄的不同位置。驻村画家以农民住宅的院墙为画布(见图1),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装饰了村庄,美化了环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举办画展,“常山之春”艺术作品展举办了3次。艺术家植根于常山蔡家沟村,通过在蔡家沟村不同的感受、体验,与村民共同生活、融合与共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远山、田野以及身处其境的农舍,构成一个既独立于现实又存在于现实的艺术创作(见图2),村民既是创作的同行者亦是艺术家寄托的载体。

其组织形式是,艺术家培养村民画家,艺术家和村民合作,制作手工艺品,开展艺术创作,比如摄影作品《老人》就是村民在艺术家指导下完成的参展作品(见图3)。

(三)文化介入模式

“文化空间”或称“文化场所”(Cultural Space),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末,特指非物质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类别、样态和形态。

1.古琴基地。蔡家沟古琴院分南北两院,总占地1000平方米。北院雅集馆已建成并免费开放,为古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培训、集会、切磋、交流古琴艺术的场地,定期举办免费培训,推广古琴文化。南院为诸城派古琴茅毅先生工作室,茅毅先生是诸城派第六代传人,拟将蔡家沟古琴院打造成诸城派古琴基地。

2.图书馆。图书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区域包括活动空间、儿童图书专区、个人赠书、机构赠书、文创5部分。举办专题读书会,联合诸城市龙城慈善义工协会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有我”等主题活动。

3.乡村记忆馆。水利设施、木质水车、生活用具、风箱、老瓷器、钟表、电唱机、煤油灯、纺线车、电视机、蓑衣、斗笠、犁、锄头、铡刀、镰刀……蔡家沟乡村记忆馆里每一件“老物件”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愁”(见图4)。

(四)蔡家沟村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问题

1.人力资源不足

调查发现,蔡家沟村大部分年轻人进城安家,剩下的老人中80岁以上的有36位,村里没有产业,只有一些山岭薄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乡村失去了自治与发展的内生力量。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青壮劳动力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村民进行乡村建设的本土人才,由于缺乏内生力量,一切外部援助都无法内化为自身的生机。

2.驻村艺术家还没有成为组织力量

2017年12月以來,有7位来自北京的画家驻村,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为背景的有联盟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有组织者,贴近基层,能够有效地与地方政府沟通,建立了与政府协商和沟通的机制,具备了汇聚社会公共利益和表达的能力。但是,力量还比较薄弱,无法发挥组织农民、凝聚农民的作用。

3.文创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

蔡家沟村通过艺术活化乡村,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通过艺术元素的注入,形成相关产业,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对于流失人口或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4.图书馆功能需要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图书馆的要求并不仅限于阅读书籍,还包括生活、交流、休闲等功能。乡村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阅读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5.艺术展形式比较单一

蔡家沟村的“常山之春”艺术作品展,限于绘画艺术和本土画家。以墙为画布进行艺术创作,只是乡村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缺少其他艺术形式,如地景装置艺术、季节性的素人装置艺术、田园空间装置艺术、“土沟艺术工寮”等,不能引领人们深入挖掘当地民俗生活与乡土文化面貌。

三、组织管理

村委对整个乡村的状况是比较了解的,可以在统筹全局的情况下与艺术家交流关于建设的整体路径规划,让艺术家在介入过程中,既能根据乡村文化元素来把握艺术乡建的主题,又能通过对整体主题的把握来解决整个乡村所面临的困境。可以组织艺术家深化图书馆的内部功能和古琴馆内的活动,扩大范围,增加领域,用活动促进文化繁荣,用活动扩大影响,用活动增加村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年轻人驻村生活。

四、结 语

中国社会的城乡发展历史进程是一个从乡村到城市,再反思历史、重振乡村的过程,“乡愁”这个词第一次正式出现于官方文献是在2013年。面对乡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流失、传统文化与技艺流失,如何利用文化与艺术联结资源、催化产业、催生创意助力乡村振兴,是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蔡家沟村前期作为艺术试验场,提出了“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文化振兴新思路,已经成为周边村镇竞相学习和参考的范本。下一阶段,应巩固现有发展成果,逐步转型,不要局限于参观游览功能,还要发展旅游、文创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使村民能够深度参与村庄发展和建设,提高村民收入,形成诸城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1.卡迪夫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转型发展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