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茭白中夏茭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2020-12-14杨凤丽解静马海荣
杨凤丽 解静 马海荣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栽培模式,本研究在浙北地区开展了双季茭白中夏茭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使茭白生育期提前,其中大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较露地栽培模式可提早采收33 d左右。5种栽培模式下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模式提高35.2%、32.7%、28.0%和12.8%,产值分别提高111.5%、76.1%、29.1%、16.1%,利润分别提高149.0%、103.1%、41.8%、34.1%。说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在生产上,建议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栽培模式,有条件的生产主体可采用大棚+地膜栽培模式和大棚栽培模式;但考虑到近几年劳动力日益紧张、劳力成本不断增加等突出问题,建议大规模推广应用地膜栽培模式,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支出和生产设施投入,同时又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益。
关键词 双季茭白;夏茭;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1-009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属禾本科菰属,别名茭笋、茭瓜等[1],近年来成为浙北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在湖州市德清县,茭白种植区域较为集中,已呈“一村一品”之势。该地2010年开始尝试采取茭白设施栽培模式,经过10年的发展,茭白栽培技术持续提升,栽培模式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双季茭白收获秋茭和夏茭2季茭白,其中夏茭产量和效益占全年的60%以上,因而夏茭生产至关重要。目前,生产上主要有大棚+地膜(双膜)、大棚、小拱棚、地膜和传统露地栽培等5种模式[2-4],这5种模式秋茭生产周期为6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不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因而秋茭全部为露地栽培模式,田间管理、产量和效益等均完全相同,而夏茭差异显著。为了探索出适宜的栽培模式,2019—2020年对这5种栽培模式中的夏茭生产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推广的高效栽培模式,为未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茭白品种为本地生产上的主导品种浙茭2号。设施材料包括钢管、棚膜和地膜。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浙江德清县舞阳街道灯塔村茭白连片种植区,土壤类型为缸泥田,肥力上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大棚+地膜栽培模式(1月7日覆盖大棚膜、1月15日覆盖地膜,2月17日揭除地膜、4月10日揭除大棚膜)、大棚栽培模式(1月7日覆盖大棚膜,4月10日揭除大棚膜)、小拱棚栽培模式(1月23日覆盖小拱棚膜,3月20日揭除小拱棚膜)、地膜栽培模式(1月23日覆盖地膜,3月11日揭除地膜)、露地栽培模式(不覆膜)。其中,以露地栽培模式为对照(CK)。
1.4 试验方法
选择3个大棚应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每个大棚面积320 m2,大棚内以棚架纵向中轴线对应的地面位置为界,棚内界线一边覆盖地膜,另一边不覆盖地膜(只有棚膜);另選3块田坂,每块田坂面积1 000 m2,均匀分成三部分,分别搭建小拱棚、覆盖地膜和露地。整个试验区域茭白品种、定植期、生长期田间管理均一致。
1.5 数据调查及处理
定时记录各生产模式下茭白的生育期、技术操作要点、采收期、产量、效益等,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生育期
由表1可以看出,设施栽培可使茭白生育期大大提前,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早,以大棚+地膜栽培模式生育期提前最为明显,较露地栽培(CK)提早采收33 d左右;大棚+地膜栽培与大棚栽培2种模式之间茭白采收期相差不大,大棚+地膜栽培较大棚栽培早5 d左右;小拱棚栽培和地膜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差别不太明显;地膜栽培与露地栽培(CK)茭白采收期相差7~10 d,以露地栽培(CK)茭白采收期最晚。
2.2 不同栽培模式下田间分蘖数观察
5种模式从2月中旬开始田间观察记载,记录茭白田间分蘖个数(表2)。每种栽培模式定苗的方式均为“一压两疏”,即在苗高30~40 cm时进行压墩,清除瘦弱苗,用泥土在苗丛中间埋压,使苗均匀分布于泥土边的圆形四周,每墩保留苗数20~30根;压墩后15 d,再疏苗1次,大棚+地膜和大棚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根左右,其他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25根;孕茭结束后再疏苗1次,疏苗的同时掰掉老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5]。
2.3 不同模式下茭白产量、产值和利润比较
由图1可知,5种模式下茭白产量差异显著,大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产量达38 850 kg/hm2,露地模式(CK)下茭白产量仅28 740 kg/hm2,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较露地模式产量分别提高35.2%、32.7%、28.0%和12.8%;大棚+地膜、大棚栽培模式下茭白产量均与其他4种模式间有显著性差异,小拱棚和露地栽培模式间茭白产量有显著性差异,但地膜和小拱棚栽培模式之间、地膜和露地栽培模式之间茭白产量无显著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5种模式下茭白产值和效益差异更大,大棚+地膜模式产值和利润分别达206 700元/hm2和97 500元/hm2,较露地栽培模式分别提高111.5%和149.0%;其他3种模式也表现较好,大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产值分别较露地栽培模式(CK)提高76.1%、29.1%、16.1%,利润分别较露地栽培(CK)提高103.1%、41.8%、34.1%;生产利润除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几种模式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6-7]。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覆膜(棚膜或地膜),不仅增加了茭白产量,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使茭白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从综合产出投入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覆盖等3种栽培模式。在生产上,建议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栽培模式,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利润均较传统的露地栽培模式提高1倍以上,有条件的生产主体可采用这2种栽培模式;但考虑到近几年劳动力日益紧张、劳力成本不断增加等突出问题,结合本地栽培习惯,地膜栽培模式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支出和生产设施投入,又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益,建议大规模推广。
4 参考文献
[1] 余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1-75.
[2] 汪李平,朱红莲.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茭白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9(24):11-17.
[3] 杜叶红.浙江省茭白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3):383-384.
[4] 陈建明,张珏锋,钟海英,等.影响茭白产量和采收时间的因素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629-1632.
[5] 陈轶.剥老叶对茭白主要病虫害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5(6):490-491.
[6] 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等.浙江省茭白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长江蔬菜,2010(14):123-125.
[7] 程立宝,尹静静,陈学好,等.茭白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J].长江蔬菜,2012(16):85-87.
作者简介 杨凤丽(1979—),女,河南睢县人,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蔬菜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