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股东的疯狂减持市场已难以承受

2020-12-14黄湘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实业

黄湘源

进入12月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接二连三抛出减持计划,截至本周年内累计套现已达6638亿元,相较2019年全年3964亿元的减持金额,几乎呈现了翻倍的增长。这也难怪市场每每燃起一点牛市火苗,之后总会因为投资者信心受挫而导致反弹夭折。

产业资本急于套现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大股东减持历来被市场视之为利空,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们用真金白银为企业上市买单,为的是企业上市后能在直接融资的大力支持下更好地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可事实是一旦钱到手,大股东立刻小富即安,限售期一满即急于减持套现,早已把发展实业抛到了脑后。甚至有的大股东还不惜截留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这不仅背弃了其招股之初曾许下的承诺,更有违广大投资者当初支持其发行上市的初衷。

对于大股东减持套现只是资本退出机制的正常表现一说,应该只是指针对风投、创投等金融资本而言。金融资本是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增值和效率效益提高的,投入就是以退出为目标。没有退出的市场机制谈不上投资收益的实现,当然也就没了投入和再投入的动力。但金融资本的投入产出和产业资本有着显然不同的逻辑,产业资本从投入初期就立足于实体经济基础之上,以产品为标志的实业兴旺才是产业发达的本质。当然,资本市场所谓的创新发展,也并不是为了让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越来越分离,而是为了让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反其道而行,则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的发展。

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等减持的现行政策的规范,关系到上市公司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所得并不少,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却并没有涌现出很多常青树,市场指数也是多年一直徘徊在低位,这与限售股解禁减持政策只顾着满足金融资本的退出而忽略了产业资本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利益是分不开的。本该以实业为重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都不能安心于实业,而是一有机会就减持套现,那资本市场如何还会有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可言呢?

違规成本低是A股上市公司违规减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固然不能没有金融资本的加持,但并不等于资本市场可以置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于不顾,什么规矩都向金融资本看齐。事实上,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减持规则也并不是都可以由着金融资本的性子来的,更不用说在中国资本市场司空见惯的产业资本“脱实向虚”了。差距并不在于有没有限售期的规定或限售期限该有多长,也不在于是不是执行了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而是对所减持交易在数量上有没有一定的理性节制。美国规定,限售期满后每3个月可以售出的股份数额不能超过同类已发行股份的1%或4周内平均交易量的较大者。对于柜台交易的股票,包括在OTC场外市场和粉单市场交易的只能按1%的数额出售。如果3个月内的交易量大于500股或总交易额大于10000美元,就必须填写一份通知并上交给SEC。美国不仅有着较为严格的减持规范,对违规者的处罚也极为严厉。一家区块链公司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急于套现的大股东逢高减持,累计套现2700亿美元。结果,这2700亿美元不仅被全部罚没,随之而来的还将是更为严厉的巨额罚款和退市。相比之下,A股市场对于违规减持的处罚则显得不痛不痒,一家违规减持套现了8000多万元的上市公司,竟然罚款28万元就算了事。处罚力度太轻,违规成本太低,也是上市公司违规减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脱实向虚已经成为大股东减持的致命之痛,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不只是短期利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金融资本能不能真正发挥加持产业资本之作用,实体经济能不能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金融资本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机会退出并非不可理解,但如果大股东减持政策非但不能鼓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就连产业资本也可以不受约束地抛弃和退出实业,未免就不太能被理解了。规范大股东减持,打击恶意减持套现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千万不能给违规减持尤其是产业资本的违规减持留下太多有空子可钻的机会和缝隙。只有这样,才有望收到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和资本市场长治久安的效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实业
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建设“突围”初探
探究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逻辑研究
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