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真是狼粪烟吗?
2020-12-14张勇
张勇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看到这,你可能会想到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注意:是烽火戏诸侯,而不叫狼烟戏诸侯,因为那时还没有狼烟一说。那么,狼烟真的是烧狼粪的烟吗?
首次提到烧狼粪用于烽烟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意思是,燃烧狼粪形成的烟很浓。且能直直上升,不像其他的烟那样遇风即散。宋人陆佃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其著《埤雅释兽狼》中记有:“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可见自唐以后,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传承下来,就连明代的李时珍、戚继光都这样认为。
不过,敦煌学者李正宇对此做了研究,首先他发现狼粪燃烧形成的烟并不是直直上升,跟牛粪没多大差别。其次,《狼图腾》的作者吕嘉民也做过实验:“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后来,李正宇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据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唐朝时兵部明文规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芥,“为放烟之薪”。这与李正宇的发现是吻合的。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经常在旗纛上绘—个狼头。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属“狼星”的分野,所以唐人对其有“狼蕃”之称。历史上的中原人习惯称游牧民族首领为“狼主”,称其军队为“狼兵”。那么,“狼主”领“狼兵”来犯,边关点燃的烽烟称为“狼烟”,意为防狼或御狼之烟,是说得过去的。
当然,狼烟中或许还是有一些狼粪的。杜佑《通经总要》载有燃放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之外,還有狼粪夹杂其中。狼粪仅是其中之一,但以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作为“狼烟”之说,实属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