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4张锦茹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办学

张锦茹

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掀起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高潮。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应当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从而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跃进。地方高校参与“双一流”建设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实现“双一流” 建设目标,地方高校必须主动出击,争取多方资源;立足地方,打造学科特色;引育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双一流 地方高校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01

Abstract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will set off a new upsurg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so as to realize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from a big country of higer education to a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many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but also huge challeng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ek for multipl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local areas, they should also creat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 talent pool, promot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raining.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path

0 引言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标志着我国高校 “双一流”建设的开启。随后两年相关部委、各省市积极推进,各高校纷纷聚焦“双一流”建设。随着首批国家建设名单的公布,笔者发现,原“211”“985”工程的部属院校占据了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绝大多数,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入选的稀少。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抓住“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是每一所地方高校需要探索和推进的重要工作。

1 地方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机遇

“双一流”建设具有的多元、竞争、开放等特点,有力的颠覆了传统身份的桎梏, 有利于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依托地方经济,能公平的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通过“双一流”建设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自身的飞跃。

1.1 调整支持方式,打破身份壁垒

地方高校应重视综合运用多种支持手段获取“双一流”建设所需资金。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地方财政统筹安排获取分级支持,又要通过突出的绩效得到动态支持,还要打造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争取得到多方的合力支持。这些政策与制度安排打破了原有的身份固化的壁垒,有利于地方高校得到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认同。[1]

1.2 突出学科地位,打造办学特色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既可以 “顶天”又可以“立地”。[1]“顶天”目标是做国际学术前沿的并跑者或领跑者,“立地”目標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双一流”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成为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地方高校要充分依托本地行业企业,那么在“立地”方面就有着部属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为地方高校避免恶性竞争,凝练学科特色,打造一流学科提供了方向。

1.3 推动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的交互作用下,要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高校自身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其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比部属院校更为复杂。[2]地方高校要大胆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的约束,借“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进行制度创新,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地方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

地方高校与起步早、各项办学基础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相比较,在资金、人才、学科基础等办学实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1)资源获取能力不足。国家推行“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量的显性与隐性资源流向部属院校,地方高校处于边缘地位,很难获得国家层面资源以及社会办学资源,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政策资源不足、师生资源不足、办学实力不强的现状。这一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导致地方高校获取各方面资源的能力较弱,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3]

(2)学科实力不强。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通存在路径依赖现象,模仿国内一流高校的发展轨迹,过分强调规模扩张、层次提升,喜欢贪大求全,热衷于追求“多科性”“综合性”,导致出现办学定位模糊,没有学科特色,地方高校学科实力普通偏弱。

(3)高端人才难以引进。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必须依靠一流的人才。因此,能否引进得来高端人才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受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的约束,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缺乏吸引力,于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源动力。

(4)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由于地方高校资源获取能力弱,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基础、管理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与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与部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与部属院校相比存在处于劣势,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人才的引进、教学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学科特色的建设。

3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

地方高校在梳理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依托地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和特色,争取早日实现学校发展的飞跃。

3.1 主动出击,争取多方资源

(1)以贡献嬴得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高校由地方创建,归属地方管理,立足地方作贡献,以贡献来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整体规划,通过与地方政府建立良性互動的常态机制赢得更多的支持。[4]

(2)主动争取企业支持。高校与企业位于创新链的不同环节,两者能力显著异质、优势明显互补。地方高校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与关键问题,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赢得更多的企业资源。[5]

(3)积极争取校友支持。校友资源是学校宝贵的资源。要加强校友会的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推进,建立较全校友资源库,组织各类暖心的活动,激发校友对学校的感情,让广大校友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校友捐赠的额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类资源。

3.2 立足地方,打造学科特色

(1)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地方高校要客观分析自身办学基础,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时要有前瞻性,依托地方经济的同时,和其他传统优势高校错位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比较优势,打造一流学科。[6]

(2)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地方高校应将现有学科进行合理规划,划分不同的层次,打造既有高原,也有高峰的学科布局。可以集中火力,集聚资源在某个优势学科点,通过一个学科点的突破,打造的一流学科,再逐步形成一流学科群,最后实现一流大学目标。

(3)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学科建设。地方高校要发挥政策的策动力作用,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担当、团队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创造和谐宽松的学科建设环境,激发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3.3 引育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通过开拓引进人才的渠道、人事制度的创新,大力引进院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校学科和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

(2)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校内外培训、老带新等多种方式,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一支纵向专、横向宽,一专多能型的青年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办学的生力军。

(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既具专业深度又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外引”即通过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等环节,与高校自身的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内培”即派出教师到生产实践一线,学习前沿的知识、技术与技能,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

3.4 内涵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打造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协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地方高校应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吸纳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3)推进国际协同育人。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途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名校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渠道与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国际协同,达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多元文化,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4 结语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我国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同样也为地方高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既要主动迎接挑战,又要敢于抢抓历史机遇,规划和实践“双一流”建设路径,久久为功,终将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贺芬.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困境和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7):36-42.

[2] 胡德鑫.“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解析[J].教育科学,2018.34(3):32-38.

[3] 肖引.城市综合大学“双一流”建设发展路径[J].决策与信息,2019(4):69-79.

[4] 周先进,吉有余.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挑战与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8(3):18-22.

[5] 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施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35-40.

[6] 陈茜.“双一流”设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发展路径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