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让语文要素精准落地
2020-12-14吕晶
吕晶
统编教材依照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程内容,人文主题广泛灵动,语文要素明确扎实。每个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对“教什么”和“学什么”指出明确要求。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学生对语言理解内化习得后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并通过有效语用训练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呢?下面以六年级统编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口语能力
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优化实施语用训练,教师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他们情感需求,创建情景交融的语用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这一要素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故事的内容,还能针对人物和情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何创设言语表达的训练场?
开展班级读书会就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同读一本书,围绕大家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利用班级读书会,一开始可以引导他们畅谈初读感受。在交流时,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谈到书中人物时,可以借助人物图谱,引导学生说一说故事中人物关系或人物特点;聊到故事情节时,可以借助故事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情节或梳理情节;读到精彩句段时,可以呈现学生的阅读批注或句段摘抄……让学生在分享读书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依托文本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很多课文都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月光曲》中第9自然段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描绘的意境也优美,具有鲜明的音乐艺术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依托文本语言,可从三幅画面入手。第一幅:“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到“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弹奏的轻柔,音乐的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提醒学生景象发生变化,音乐旋律逐渐增强。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引导学生扣住“大风”“巨浪”“涌过来”等词语,想象体会音乐骤然响起,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的变化。“她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提醒学生,这一句交代了乐曲的意境太美妙,兄妹俩陶醉其中。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听着音乐,展开想象,朗读文字,从而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树立文体意识,培养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不仅传授学生的知识,还陶冶思想的情操。依据不同文体,结合单元要素,让学生领悟文章“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为学生语用打下基础。
说明文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本文以此为题,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初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悟、交流讨论,通过批畫关键句的方式读懂每一段“写了什么”。例如,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和“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来理解地球的美丽却又渺小。这样,通过交流,抓住每一段关键句来对课文层次进行梳理,了解课文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这几方面的内容。学习时,要提醒学生,提取信息、抓关键句时不能遗漏要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进一步体会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个结论的,即“怎么写的”。
首先,让学生自主研读每个部分,体会课文是如何把意思说清楚的。例如,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先从宇航员视角,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描写地球的美丽,接着以列数字的方式说明地球相较于宇宙的渺小。第二部分,可以设计“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这样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四部分,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例如,聚焦宇航员的感叹,并联系第1自然段,从感性到理性,深化对保护地球必要性的认识。
其次,合作探究每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读文思考:前三部分与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了表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要提示学生可以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四部分之间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厘清“保护地球”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四、发现表达密码,培养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较好地用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很多课文在写作上富有特色,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文本的表达方式,发现写作密码,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以《腊八粥》课后小练笔来说: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那么,第1自然段中有哪些表达的密码呢?读完发现,文中用列举、叠词、修辞,从形、色、味和给人的感受等角度写出了人人爱腊八粥。比如,列举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强调了腊八粥的美味与诱人;列举腊八粥的各种成分,这里可以结合《北京的春节》里熬腊八粥的句子加深理解。“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这些叠词的运用,则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在碗里、在送进嘴里的状态。
总之,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解析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密码,为本课的小练笔引路导航。统编教材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精准地解读文本,巧妙地设置活动。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学习中悄然落地,最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2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