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心中有大爱:创办“馋爱善食”爱心餐厅
2020-12-14三月河
三月河
在成都市天府二街,有一家名叫“馋爱善食”的外卖餐厅。乍一看,这家外卖餐厅与别的外卖餐厅没有什么不同,但若走进这家餐厅就会发现,这家餐厅从厨师到服务员再到送餐员都是残疾人(70%是聋哑人)。
这家外卖餐厅的创始人是一位95后成都女孩,她的名字叫邓绮珈,现在是美国波士顿巴布森大学商学院大二的学生。她创办“馋爱善食”外卖餐厅的宗旨是:让残疾人有机会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中女生创办爱心餐厅
邓绮珈1999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父亲邓如斌曾是一位非常成功且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家,母亲舒仁翠也是一名热爱公益的人士。从小耳濡目染,邓绮珈上学后也非常热爱公益,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养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
2016年10月,在一次有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调研中,邓绮珈发现有些企业宁愿给残疾人发工资,也不愿在企业里给他们设置正式岗位,担心残疾人在企业中工作有损企业的形象。了解到这些真实情况后,邓绮珈心里很难受,她认为,残疾人本来身体就有缺陷,如果不能融入社会,精神上会感到更加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回到学校后,邓绮珈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因为即将升入高三,班级里的一些同学经常讨论考大学的事儿,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去外卖餐厅做送餐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邓绮珈突然茅塞顿开:何不创办一家外卖餐厅,通过制作团餐、快餐,并提供外出送餐的方式,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使其快速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呢?
放学回到家中,邓绮珈给父亲邓如斌说了自己的构想。正愁没有好的公益项目的邓如斌,对女儿的构想拍手称赞:“不错!不错!这个公益项目好!”母亲舒仁翠也表示赞同和支持,一家三口立刻开始给即将成立的外卖餐厅起名字。邓绮珈思索片刻说:“就叫‘馋爱善食吧。‘馋与‘残谐音,意为用味蕾勾勒出大爱,携手残疾人一起做出爱与善的美食!”父母异口同声称赞道:“好!这个名字好!既有爱又充满了人情味!”
2017年5月,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馋爱善食”外卖餐厅正式开业,餐厅位于红牌楼街道太平社区,餐厅的厨师、服务员以及送餐员全都是街道和社区推荐的残疾人(70%是聋哑人)。餐厅不仅管员工吃住,还为员工交了足额的社保,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在生活有保障的同时,还认识了许多残疾人朋友,这些残疾人员工都很开心。
每天早上八点,“馋爱善食”外卖餐厅便开始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厨师负责切菜、炒菜;服务员负责装盒、打包;送餐员负责把打包好的餐盒送到客户手中。他们之前都有过多次求职被拒的经历,因此都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干起工作来也很努力。
为了让残疾员工更好地融入社会,邓绮珈经常引导员工们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馋爱善食”餐厅门前有条宽阔的马路,每天早晨七点和下午五点左右,总有一个盲人小女孩晓晓背着书包过马路,餐厅里的聋哑员工们就主动担负起护送晓晓过马路的职责。“哥哥们每天都护送我过马路,我很感谢他们!”八岁盲童晓晓在餐厅员工的照料下,每天都能安全出行。
升入高三后,邓绮珈的学习骤然紧张起来,没有太多时间管理餐厅,于是,她聘请了一位经理协助管理餐厅的日常工作。邓绮珈对经理说:“餐厅不只是为了挣钱,更多是为了给社会上的残疾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让他们能发掘出自身的能力和潜力。”
“馋爱善食”开业以来,外卖生意一直红红火火,邓绮珈又招进来一批聋哑残疾人就业。自此,“馋爱善食”共为28名残疾年轻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有22名是聋哑残疾人。
残疾员工找到“家”的感觉
在工作中,与聋哑人接触时间长了,邓绮珈体会到,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和包容心。在管理餐厅的过程中,由于不懂手语,邓绮珈只能靠写字和打字与聋哑员工沟通,但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一次配餐时,邓绮珈给一名服务员交代在每个餐盒里装两颗荔枝,但在随后检查时她发现,这名服务员是在该单位的订餐中总共放入了两颗荔枝。
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为了能更好地与聋哑员工沟通,邓绮珈开始跟聋哑学校的教师学习日常手语,每个月还邀请聋哑学校的老师到餐厅里开座谈会,她希望与员工们做到心灵上的真正贯通。
第一次座谈会就让邓绮珈大吃一惊,聋哑学校的老师告诉邓绮珈,聋哑员工们觉得她态度凶,经常骂他们。邓绮珈感到很诧异,自己从来没有凶过他们,更没有骂过他们。经过反复沟通,她才知道由于聋哑人很敏感,有时她与其他人说话时看了他们一两眼或指了他们一下,他们便以为是在说他们;聋哑员工看她说话的表情以及说话时的动作,如果比较激动便觉得是在骂他们。了解到这些后,邓绮珈在以后的工作中都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产生这样的误会。
尽管自己学习了一些日常手语,但有时与聋哑员工沟通起来还是会出现错误,于是邓绮珈在员工中物色了一个上过高中、理解能力强的聋哑员工,让他担任员工组长,她有什么事先交待给员工组长,再由员工组长向其他员工传达,这样就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工作出现错误。
如“馋爱善食”的名字一样,在“馋爱善食”餐厅从不缺少人情味。为了尽可能减少送餐时发生意外,邓绮珈规定,如果送餐员在三分钟内没能联系上订餐人,就必须与客服联系,“让客服来沟通既能保证餐盒及时送达,也能解救送餐员的窘境。”目前外卖店接触的主要是团餐,每天都是按固定的路线送餐,可使送餐员平安、顺利地抵达和返回。
老板待员工友善,处处为员工着想,员工自然心悦诚服,乐意留下来工作。一天,店里刚招聘了一位聋哑员工,但仅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后人就不见了,给他打電话、发短信都没回应。结果几天后,他竟背着大包小包回来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机打字回答:“这里的老板待员工和气友善,我想要留在这里长期工作,于是回老家收拾行李,经过几天的折腾今天终于到了……”
员工范恒也深有感触地说:“来到这里后,我才体会到了什么是温暖和友爱。在餐厅工作的大半年里,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是在别的地方工作无法感受到的。”原来,范恒曾在某电子产品代工厂工作了半年多,有一次,范恒突然身体不舒服,便用手语给车间组长请了病假,组长当时也用手势应允了。可谁知道,第二天组长竟说从未收到过他的请假申请,而那个貌似应允的动作,只是他在拣货时无意做出的。就这样,范恒被扣了当月的全勤奖金。范恒最后感叹说:“过去总觉得很多正常人都歧视我们残疾人,因此自己始终无法融入到他們的世界里。”
“融入感”三个字不仅透露出了聋哑人的心声,也道出了“馋爱善食”的创办目的。为了增强残疾员工的“融入感”,邓绮珈尝试让残疾员工独立采购食材,让他们学习跟商家砍价,真正地融入到社会中去。邓绮珈说:“这些技能或许在他们离开外卖餐厅到其他地方工作仍能发挥作用。”果然,第一个入职“馋爱善食”的聋哑员工离职后,在另一家外卖餐厅找到了工作并被提拔当了主管,收入也随之涨了很多。那名聋哑员工感激地说:“我在‘馋爱善食学会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馋爱善食的培养和锻炼,我也不会很快找到新工作并得到重用。”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2019年7月,邓绮珈考上了美国波士顿巴布森大学商学院,她把“馋爱善食”外卖餐厅交给父母代为管理。邓绮珈有这样的考虑:一是父母退休后一直在家“无所事事”,让他们有个事干也许对身心健康更有利;二是“馋爱善食”外卖餐厅是自己的心血,只有交给自己的父母管理才能让她更放心。虽然把管理权交给了父母,但邓绮珈有时候也会利用网络隔空对“馋爱善食”外卖餐厅进行遥控管理,父母在经营上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她也会给出一些很好的解决建议。
虽然身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但邓绮珈依然心系着“馋爱善食”。邓绮珈在美国一边上学读书,一边思考着“馋爱善食”的未来发展计划,她向父亲邓如斌建议:“虽然我们主营的团餐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锅饭,但我给大厨的要求就是要做出小炒的味道。同样是盒饭,我们要做得比别家的更好吃一点。献爱心是有限的,别人会一次两次为了献爱心来吃我们的餐食,但是东西不好吃人家没有理由三番五次地再来照顾我们,所以产品本身的高品质是生存的根本。再有,我们的餐具、食品要保证绝对卫生,餐盘必须用开水烫过后再用消毒毛巾擦干,保证顾客使用的都是带着温度的干净餐具,这样他们的体验感才会好。”
邓绮珈还建议说:“在业务上,要注重对员工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骑手小哥范恒,性格比较外向,抗压能力较好,可以让他做市场推广,拓展新的客户。哑女徐梅受过大学教育,可以让她担任大堂经理,参与经营和管理……”这样做不仅做到了知人善任,也让他们从中得到了锻炼,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多来,“馋爱善食”的一些员工辞职去了更大的平台,都干得有声有色,如鱼得水。对于员工跳槽,邓绮珈一点也不生气,她说:“我鼓励员工跳槽去新的平台发展,他们有了新的去处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如果有一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能独当一面,‘馋爱善食的存在就更有了意义。”
2020年7月,因为疫情而回国的邓绮珈计划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无声外卖”餐厅,在她的设想中这个餐厅不单单是让顾客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可以为顾客提供一些精神养分。比如,有兴趣的市民可在午后进店免费学习手语,让市民对残疾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了解等等。
“事实上,聋哑人在所有残疾人中就业是最困难的。”在邓绮珈看来,听障群体有着健全的肢体,但却因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而无法融入社会。为此,她将“无声外卖”餐厅的招聘人群设定为以听障人群为主,“我们不仅要帮助残疾人就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所收获,并得以成长。让听障群体乃至所有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这才是我创办‘馋爱善食的核心意义。”
2020年9月,成都市武侯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正在帮助邓绮珈寻找适合开餐厅的点位,带动辖区内的聋哑人实现就业。邓绮珈信心满满地说:“希望2020年末能在武侯区开一家‘无声外卖餐厅,为聋哑残疾人提供更加多元的岗位,让更多的聋哑残疾人融入社会,预计五年内可以让500名聋哑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
“帮助残疾人就业并非是冠冕堂皇的话,”邓绮珈在结束采访时说道,“对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或许遭受过命运的不公,但并没有为此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未来时,也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始终敞开着怀抱接纳他们的每一份努力和热情。”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