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厉兵秣马战疫情 织密战疫物资保障网
2020-12-14袁涛
袁涛
“今天到货多少口罩?防护服、手套还有多少?应急采购的仪器设备进度怎么样?”这恐怕是上半年期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了。
自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又开始了以院为家的生活。为了及时保障相关抗疫物资设备,下基层、跑部门、定制度、编预案,作为公卫中心分管物资设备的院领导,我必须要让这座在治疗传染病领域先行先驱的医院能得到足够的防护物资、设备供给,这也是为全市新冠疫情救治而尽的绵薄之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许是多年来所具备的职业敏感性,当第一时间听闻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报道,我便即刻要求医院的物资管理部门按照能供应三个病区使用两周以上的应急物资数量来储备抗疫设备和防护类用品。由于预料到一旦暴发疫情,医疗设备和物资供应便是疫情防控的基础保障,赶在疫情暴发之前,我便与供应商签订了保供协议,所幸这一步为疫情发生时的物资供应不断链提供了保障。
后来随着疫情发展需要,时间战开始打响了。公卫中心及时开通了紧急采购绿色通道,由我督办并确保急用抗疫设备能第一时间运用到应急病房。自1月20日正式收治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后,每日工作例会、微信沟通群、钉钉协调群……在手机上所收到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全力保障一线临床救治的弹药,我对自己说,必须提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在膛。
随着患者数量增加,公卫中心必须实行重症患者和轻症患者差异化救治,这就意味着其他应急负压病房大楼要开始启用。1月25日,一场连夜会议紧急召开,我对自己和同事们下了军令状,协调物资采购和安装添置必须要在一天之内完成。所幸由于预案充分、准备充足,最终在24小时的时限内完成了A1和A4应急病房大楼200台救治设备的进场,其中包括心电监护、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等。随后从1月下旬至2月中旬,CT、磁共振等大型应急设备陆续搬进了医院的新病区;在2月的前3周里,200个负压病房的应急储备大楼在公卫中心拔地而起。在这段工期紧、任务重的时期里,紧急磋商、反复沟通、通宵达旦是难免的,由我成立的专门工作组协调建设物资设备事宜最终通过应急采购和绿色通道,累计完成医疗设备安装324台,完成治疗、办公及生活家具安装2193件。
为了践行“提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标,部分危重症患者用上了ECMO(体外生命支持)设备。在疫情暴发之前,公卫中心ECMO的配置数量一直都居于上海市级医院第一位,但随着危重病人数量越来越多,ECMO设备出现严重断货。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紧急协调下,公卫中心向各市级医院分批分次借调ECMO,最终通过三批次的借调获得了7台设备的协助。其实当时的我们作的借调预案已经做到了第七批次,但所幸这样的未雨绸缪没有实现,重症疾病得到了控制。
设备借调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支持ECMO运行的重要部件活化凝血时间测定试剂盒又告急。由于早在1月份国内就大量缺货,哪怕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协调下向本市各大医院借调试剂盒,仍是杯水车薪。后来经过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资产部协调,香港海关调用了一批试剂盒发往上海及国内其他地区。获悉后我如获至宝,立即牵头物资管理部展开联系和对接,最终将試剂盒如期送入应急病房,并运用到救治中。4月15日,2名曾经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治愈出院,这是上海最早出院的两名ECMO患者,也是“上海模式”在这场时间战疫中的成绩,为此,我深感骄傲。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除了做好复工复产和日常工作外,还要应对输入型病例的救治需求,防疫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懈怠,我所负责的设备保障工作必须保持着有条不紊的节奏。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的主战场,随着全球疫情蔓延,我将慎终如始,竭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为维护上海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整理/袁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