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群享受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2020-12-14恭闻
恭闻
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本市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从广覆盖向广覆盖、促均衡、提效能转型;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从文化系统小循环向包含系统外、體制外在内的全社会大循环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从在场、实体向在场、实体和在线、数字“两轮驱动”转型;公共文化活动运作机制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群众受益转型;公共文化建设主体从单一主体向丰富多元主体转型。2019年末,本市实现了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既定目标。
提高产品优质性和供给精准度
对标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公共文化产品优质性和供给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政策、机制和服务模式均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本市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
建立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依托深植全市基层的5600个“需求二维码”、文化上海云平台、公共文化配送现场市民需求反馈等,建立起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民意,坚持问题导向,倒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持续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
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市政府实事项目、公共文化场馆运行服务、公共文化配送等工作开展考核评价,并逐步提高市民群众满意度指标在考核评价中的比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加大郊区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倾斜郊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等,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为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农民工假日电影放映、青少年暑期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盲文图书阅览等服务,加强对特殊人群服务的针对性。
创设“四大平台”提升服务效能。在全国首创公共文化内容四级配送平台、公共文化内容供给采购平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上海市民文化节”等四大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在时间、空间、人群等方面的不均衡、不精准问题。
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服务能力。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积极推动“邻里中心、街区中心、客堂间、睦邻点”等基层服务点和“我嘉书房” “望江驿”等公共空间建设,通过总分馆制、“嵌入式”服务等方式,实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与融合发展。
深化供给侧改革激发参与活力
明年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开始施行,本市将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市民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
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以更科学的标准促进更高质量的普惠化、均等化,持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服务效能。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着重在夯实文化配送、丰富流动服务、增强数字服务、关注特殊人群服务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持续激发社会多元参与的活力。健全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推动活动繁荣有序,品质不断提升。大力引导社会参与,着力在加大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