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传达与本性的回归
2020-12-14尚春
尚春
思想的传达需要载体,而我选择了当代艺术。它似乎是前生际遇,灵魂般地依附在我的头脑里,如丝如缕,层出不休。这大概是我对世界认知、对社会观察、对人性体悟的一种自觉性的体现吧。恰好,当代艺术的表达理念和“无边界”的表现形式,契合了我跃动的思想和阅历。
世界本无界,跳出地球看地球,没有东西方;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看,没有古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化促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因碰撞而渗透,因渗透而融合。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这个伟大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作为无国界的当代艺术,自然要从多维度对时代的宏大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有效表达。
中国当代艺术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每一个国人最深沉的精神内核,支撑着我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但文明需要抛却偏见,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亟待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找寻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用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加以符号化表达,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讲述中国理念,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互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这应该是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实践的核心要义和终极目标。
为此,我一直致力前行,寻找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用艺术创作实践建构起当代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世界的价值理念。于是,我试图在一种“无界”“无形”的表达媒介和呈现方式上,“有序”“有意”地传递着对社会的敏锐观照、对世界的理性思考。我始终认为,当代艺术不是对人类艺术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的反拨和批判,而是以开放的胸襟让所有的艺术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张扬。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艺术如何洞见新时代》中所言:“从观念到理念,从命题到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已经有过的东西所左右。所以今天的中国艺术十分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真正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当代的创造,为整个世界的艺术图景增加一个鲜亮的板块。”“艺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提示出对未知的思考。”
近些年,我热衷于系列性的表达。因为,单个作品实在是承载不了宏大的主题和多元的世界。于是,主题性、组合型、系列性的作品群组,成了我这个时段艺术创作的主流和主线,这也是我对艺术创作的“多边主义观”。我的个展都在自觉地践行着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展览都要明确一个主题,确立一个基调,作品用系列、组合的方式表达展览所要传递的思想,呈现当代艺术在这个时代的审美。
当代艺术的审美自然要本性回归。在创作材料上,我秉持“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理念,水墨、丙烯、金属、丝线、皮革……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在创作方式上,更是“不择手段”,皴擦点染、熏燎撕缝……一切“无所不用其极”。仿佛世间万物都能化为无形,出离了宣纸,构建了无穷无尽的想象、自由无拘的浪漫和深邃理性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天成与人为、交织与割裂、纠结与练达、混沌与理性、守正与颠覆……所有的燒脑式的思维,终究会指向我的每一系列作品,变幻成无尽的兴奋、喜悦和踌躇般的收获。特别是,无论当代水墨、综合材料,还是空间装置、影像作品,当它们在展览上出现的那一刻,引起参观者的驻足、注目、品评,哪怕是因费解而陷入沉思,在那些惊艳的眼神中,我似乎都读出了它们存在和延续的意义。
至少,他们关注了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观照了世界,这世界我来过。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