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职生专业认同对学习状态及效果的影响
2020-12-14雷碧洋
雷碧洋,周 妮,刘 勇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湖南长沙,410116)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及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1]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专业认同与中职生的学习倦怠呈负相关。[2]当前,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的研究,国内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本科或专科层次,且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国内研究中专层次的文章较少,尤其是极少从专业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改善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从专业认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长沙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作为研究对象,共427人,其中女生358人,男生69人;一年级学生150人,二年级学生133人, 三年级学生144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设计与调研
本课题组在研究和参考了肖婉军的“中学生学习状态问卷”和彭浩楠的“宜昌市大学生体育舞蹈课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调查问卷”,编制问卷后请 3 位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审阅,对问卷的部分条目进行了修正和完善。随后,在35位学前教育中职二、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预调查,问卷整体信度为 0.901,折半信度为 0.915,克隆巴赫系数α为 0.853,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正式调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一至三年级的10个班中开展,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为94.9 %。
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认同程度等情况,第二部分为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包括主动性、反思性、紧张性、一致性、专注度五个维度共24题,学习效果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共10题,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分别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2、3、4、5。为避免答题中出现思维定式,问卷中编排了反向表述条目,反向计分。问卷的分数越高,代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越好。
2.质性访谈
根据研究需要及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拟定访谈提纲,访谈前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目的,得到受访者的同意,访谈过程中对受访者不施加任何压力和干扰,以保证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访谈中主要搜集受访者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情况、认知等资料,并认真做好录音和记录,予以总结和归纳。本研究在学前教育中职生一至三年级中各访谈9人,共27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20人。
3.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资料由两人通过Excel录入及核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由两人同时进行访谈,访谈后两人听取录音并再补充记录,提取重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认同程度影响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共427人,因前期已做了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故本次专业认同为自评方式,选项有“较高、一般、较低”,人数分别为249人、173人、5人,考虑选择“较低”的人数少,将其归于“一般”合并后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中“学习状态”条目共24个,五个维度“主动性、反思性、紧张度、一致性、专注度”的题数分别为6、5、4、5、4。“学习效果”条目共10个,三个维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的题数分别为4、3、3。
1.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情况
从表1可见,学习状态的主动性、紧张度、专注度在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中存在显著差异,专业认同程度高的学生其学习状态整体情况较好。
表1 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情况
2.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情况
表2结果显示,专业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专业认同程度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表2 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情况
(二)专业认同影响学习状态及效果的原因分析
专业认同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培养四个方面,[3]本研究根据访谈结果分析,专业认同对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培养三个方面。
1.专业情感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影响较大
专业情感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动机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根据访谈发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充满热情的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较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专业课程感兴趣、喜欢幼儿、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前景充满希望。
学生对专业课程感兴趣,尤其是舞蹈、钢琴、绘画等技能课。在访谈中A同学提到:“我选择之前,提前了解了一下,发现这个专业有很多的技能课,像画画、钢琴、舞蹈、唱歌等,这些课程我都很感兴趣。同时,由于我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绘画,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学,刚好这个专业让我有这个机会,所以我平时会努力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由此可见,A同学对技能课的喜爱,让她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感情,进而影响其自身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学生喜欢与幼儿相处。B同学(男生)说:“因为我妈妈自己开了一个幼儿园,我从小就在幼儿园长大,小的时候幼儿园教师对我非常照顾,我当时就立志想要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后来,我经常会在暑假去幼儿园帮忙,在照顾小朋友的过程中,他们的笑容让我觉得很幸福,尤其是在我感觉学习压力很大的时候。所以,我之后就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了。为了这个梦想,我在学校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希望毕业后能从事这份工作。”与幼儿相处的快乐,激发B同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及效果。
学生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前景充满希望。C同学认为:“我今年已经是三年级了,最近正在准备幼师资格的考试,我发现国家现在正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以前学前教育还不是很受重视,我还挺担心以后的工作,但现在,我对这个专业充满了希望,让我最近学习都有动力了。”C同学通过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报道,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划,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前景充满希望。这种情感直接影响C同学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专业认知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影响较大
专业认知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课程内容、目标、就业状况等的认知。通过访谈,发现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中职生的学习状态及效果低于三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课程内容专业性强、缺乏对就业状况全面的认知,而三年级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回升在于学生全面了解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理论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适应,找不到学习的自信。D同学谈道:“刚开始,我对学前教育还是有所期盼的,想要好好学,以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状态很好。但是,进入二年级后,加了好几门专业课,像活动设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这些课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我感觉压力很大。这次的期中考试,我这几门专业课成绩不太理想,所以有点失去了学习的信心。”D同学对于专业的认知处于初步了解阶段,因从未接触过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其学习状态和效果有所下降。
学生缺乏对就业状况全面的认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E同学提到:“我现在学习状态不是很好,因为最近看微博总是会弹出某某幼儿园教师虐童的新闻,还有教师被家长打的新闻,让我对今后将要从事的幼师行业感到担忧,所以我现在学习非常迷茫,不知道需不需要继续努力下去。”E学生受网络资讯的影响,对自己未来就业现状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其难以看到未来前进的方向,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和效果。
但随着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解程度的深入,访谈发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都有显著回升。
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F同学在访谈中谈道:“我在入学的前两年,每次考试都还考得不错,每学期也能拿到奖学金,但我一直觉得很迷茫。之后教师带我们全班去幼儿园见习,我体验了保育员的岗位,这才发现我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真的非常有用,如何安慰哭闹的小朋友,如何化解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教过的,当时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和班级也组织了几场宣讲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所以现在我学习非常有动力。”F同学通过多次见习及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宣讲会,对专业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使其学习状态从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和效果。
3.专业培养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影响不明显
专业培养指学习者关注个人教育需求与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的联系。访谈发现,学生在谈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时,并未关注专业培养对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影响,未意识到个人未来发展对学习状态和效果的重要性。
学生并未关注专业培养对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影响。G同学提到:“我一直认为专业培养是学校教师考虑的事情,这对我的学习好像没有什么影响,我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好坏主要还是靠我自己。而且我今后做什么是我自己选择,我不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G同学认为专业培养、就业、自身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三者之间并未有直接联系,认为专业培养不是自身需要关注以及考虑的内容,对个人的学习并未有任何影响。
学生并未意识到个人未来发展对学习状态和效果的重要性。H同学在访谈中说:“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很详细地给我们分析了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但是,我当时才入学,其实对学前教育不是很了解,上课的教师也没有详细地给我们介绍学前教育这门学科,并且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对我还挺远,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个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其实,我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没有对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作用。”对于刚入学的H同学而言,在对学前教育不了解的前提下,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当时的需求不匹配,难以影响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三、结论
学习状态的主动性、紧张度、专注度三个维度在专业认同程度不同的学生中存在显著差异性,专业认同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中的学习能力尤为突出。这说明专业认同高的学生,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对学习的激情以及学习的集中度较好,进而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专业认同高的学生,其专业情感和专业认知发展最为明显,但在专业培养方面,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于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着重从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培养,因此,专业培养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影响不明显。
四、启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部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学校应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基本需求,对学生进行外部激励。自我决定论认为,激发个体内部动机的重要前提在于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4]例如,给予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言语或物质等刺激,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进而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学习之中。访谈中学生提到,教师的鼓励或成绩的提升,能让他收获自信,学习上更有动力。由此可见,应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将其基本需求融入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中,能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内部动力。
(二)探索实习方式多元化,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实习方式多元化是学校培养适合岗位需求性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职业就业现实需求的前提。我国在探索实习方式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例如:教师需“全程跟踪”,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学习效果;[5]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时应实行“双导师制”,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6]让学生进行实习答辩,通过将实习课程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7]借鉴诸多研究者的经验,学校可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开展螺旋进阶实习,每个学期通过“学习—实习—学习……”螺旋进阶实习的方式,以“学习+实习”的形式授课,根据学生本学期前阶段学习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为期1—2个月的幼儿园实习。学校可以为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学生制订有梯度的实习计划,让多元化的实习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强化学生的专业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生专业认同
职业生涯规划是连续的教育。[8]学生的职业意识、自我认知、价值取向决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年级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有所进阶。对于处于迷茫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重在引领,带领学生入门学前教育专业;在二年级似懂非懂的困惑期,应开始为学生制订明确的专业学习计划,并加入实践学习的课程,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三年级深入了解后的抉择期,应将重心放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上,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让学生能更加果断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学校通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阶梯式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进而强化学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