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现况分析
2020-12-14吴凌放
房 良,吴凌放
(1.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40;2.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 200125)
2000年以来,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目前已迅速在全球蔓延[2],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作用愈发凸显,其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地位也更加受到关注。2016年我国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人民健康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3],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与功能发挥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5-2018年的相关卫生数据,系统分析近年来我国疾控中心的发展情况,对提升疾控中心应对疫情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201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相关文献数据[4-14],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机构数量、人力结构、经济运行、体系机制进行分层分析,总结评价我国疾控中心的现况特点及存在问题。
2 结果
2.1 传染病发病情况
2019年我国传染病发病率为733.57/10万,死亡率为1.81/10万,发病人数为1024.45万,死亡人数为2.53万。2015-2019年,我国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相比2015年,2019年我国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增加263.22/10万、0.58/10万(表1)。相比2015年,2019年我国法定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383.6万人、8541人,增长率分别为60%、51%。
表1 近五年我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 单位:1/10万
2.2 机构数量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涉及的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共有15,92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03个,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总数的21.4%。从机构数量变化看,2015-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总数呈持续减少趋势。相比2015年,2019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减少75个,5年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量减少了2.16%,见表2。
表2 2015-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量变化 单位:个
2.3 人力资源
2.3.1 专业结构
2018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数为18.7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05万人,占疾控中心总人数的74.80%。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中,医师、技师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9.91%、19.78%。从2015-2018年的变化趋势来看,疾控中心总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相比2015年,2018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分别减少3104人、1207人,分别降低1.63%、0.85%。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相比2015年,2018年医师、药师的数量出现了下降,分别降低0.83%、1.68%,药师下降最为明显;护士、技师的数量出现明显上升,分别增加7.86%、3.27%,护士增长最为明显,见表3。
表3 2015-2018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变化 单位:人
2.3.2 地区分布
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进行设置,从纵向体系来看,主要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4个级别。从表4看,省-地(市)-县级疾控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呈正三角状态配置,县级疾控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最多,占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3左右;从变化趋势来看,相比2015年,2018年省级、地(市)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省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最多,增加4.93%,县级疾控中心人员出现了明显下降,减少2.34%。
表4 2015-2018年我国各级别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变化 单位:人
2.3.3 年龄、学历及专业职称结构
通过年龄、学历以及专业职称3个指标,分析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人力结构,在年龄结构方面,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年龄结构呈现老中青的年龄梯度,25~54岁年龄段的分布相对均匀,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在学历结构方面,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主要以大学本科、大专学历为主体,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偏低,高学历人才比重相对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专业职称方面,中级及以下职称占比为87.50%,高级职称占比相对偏低,见表5。
表5 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学历及专业职称结构 单位:%
2.4 经济运行
2018年,我国各级疾控中心总收入为687.4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占比74.38%,财政补助收入是疾控中心的收入主体。
从变化趋势来看,相比2015年,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的总收入、总支出均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疾控中心总收入增加160.5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27%;总支出增加168.0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87%,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2015-2018年收支结余均呈现正值,但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结构分析来看,在总收入中,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77%;在总支出中,医疗业务成本支出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4.81%。人员经费在总支出中占据较大比重,2015-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41%,高于总支出的年均增长率,见表6。
表6 2015-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经济运行情况
2.5 体系机制
作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设置遵循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的疾控中心体系主要依托行政区域设置,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国家、省、市、区(县)疾控中心为主体的疾控体系[15]。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中确定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原则,在机构设置上,我国疾控中心的设置主要考虑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原则上只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在人员配置上,主要基于辖区常住人口规模以及服务范围进行配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地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且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小于25人的省、自治区,按照不高于本地区每万常住人口3人的比例进行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在功能定位上,省、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均承担了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信息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功能。同时根据行政级别的不同,各级疾控中心的功能定位又各有侧重。在机制协同方面,明确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通过明确职责、整合功能、机制协同等方式,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提升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联防联控工作。
3 讨论
3.1 我国疾控中心的机构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从近5年机构数量的变化来看,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数量出现大幅下降,相比2015年,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数量减少近一半,年均减少率为15.96%。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数量在5年时间中减少了2%左右,年均减少率为0.56%,减少速度快于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监督所(中心)。疾控中心机构数量的减少除了正常的机构合并与整合之外,主要原因在于相较临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社会关注度相对偏低,疾控中心的职能存在一定弱化的趋势。
3.2 我国疾控中心人员数量出现下滑,基层下降较大
相比2015年,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人员总数减少3104人,降低1.63%,年均下降率为0.5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降0.85%,年均下降率为0.28%。从岗位类别来看,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药师和医师下降最为突出。从不同行政级别来看,县级疾控中心的人员数出现了较大下降,2015-2018年下降了2.34%,年均下降率为0.7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对于疾控人员的激励、薪酬待遇缺乏比较优势,特别是与疾控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建设相对不足,影响了疾控从业人员的职业吸引力。
3.3 我国疾控中心人员中高学历和高职称占比相对较低
从整体来看,我国疾控中心人员以大学本科、大专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占比偏低,不足10%;职称主要以初级及以下和中级职称为主,占比接近90%,高级职称占比相对较低。相较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学科建设发展相对偏弱,加之缺乏足够的行业吸引力,使得疾控中心的发展存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在基层疾控机构更加突出。
3.4 我国疾控中心费用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速度
相比2015年,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总收入增加30.47%,年均增长率为9.27%,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增加43.43%,年均增长率为12.77%;总支出增加32.64%,年均增长率为9.87%,其中人员经费增加45.88%,年均增长率为13.41%,总支出、人员经费增长速度均高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收支结余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8年,相比2015年收支结余减少近2/3。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不断推进,疾控中心承担着防治重大疾病、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以及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疾控中心需要开展的业务与服务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疾控中心具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功能,特别是在面对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时,需要疾控中心进行更多的投入保障。因此,在对疾控中心的财政预算编制与投入中需要更加贴合疾控中心的职能定位以及医防融合的趋势要求。
4 建议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同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疾控中心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中的作用更加重大,增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提升疾控中心功能发挥变得更加迫切。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强疾控中心职能发挥,合理规划配置疾控中心数量
结合本次新冠疫情的发生特点和防控弱点,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针对各级疾控中心的功能职责,合理规划疾控中心数量,完善疾控中心布点,在机构数量上对服务覆盖人口以及工作范围防控需求予以合理保障,避免防控工作中的盲点。同时,在疾控中心规划配置过程中,注重加强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不同级别疾控中心之间的机制协同、联防联控,除了保障行政区域常住人口的防控需求外,也需要关注流动人口。
4.2 提升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近年来我国疾控中心人员数量出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基层和医师数量出现下降的现象,结合疫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背景,需要对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进行投入保障[17],尤其是对于基层和医师队伍的人力资源保障,满足疾控中心发展对于人力资源投入的需要。同时,对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避免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专业短板。针对学历水平整体偏低的现况,一方面需要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需要为学历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的学历水平。同时,对职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强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4.3 完善疾控中心资金运行,优化疾控中心收支结构
从当前来看,我国疾控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补助收入。基于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需要对疾控中心合理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保障疾控中心建设的经费需求,特别要关注人员经费的较快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对疾控中心的收支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加强对于费用支出的合理控制。目前,疾控中心医疗业务成本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但是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在增加。合理保障疾控中心建设的经费投入、优化疾控中心收支结构是推动疾控中心良性运行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