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0-12-14刘素华
刘素华
(清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清河 054800)
高粱也被称为蜀黍,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贫瘠等特点,适应能力强,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种植,北部地区居多。
1 高粱种植技术
1.1 品种、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高粱品种时,首先要考虑高粱品种的熟期,即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早熟品种有康拜60 等,中熟品种有九头乌、三尺三等,晚熟品种有4003、鹿邑歪头等;其次要考虑产品用途,如能源用,应选择茎秆含糖度高的甜高粱品种,如雅津1号甜高粱;再次要考虑品种高产稳定性,应选择抗逆能力强、产量潜力大的品种,如睿糯2 号、超级糯1 号等[1]。选择种子时,要选择粒大、饱满、品相好的种子,剔除干瘪、霉变、病变的种子。种植前,将已筛选好的种子进行晾晒,在此过程中应经常翻动,以便于晾晒均匀,提高种子发芽率。之后进行浸泡催芽,即在40~45 ℃的温水中浸泡5~10 min,然后装入湿润的麻袋,在热炕上晾晒。观察出芽是否整齐,出芽齐、势头好,即可进行播种。
1.2 地块选择与处理
根据高粱根系发达、抗旱、耐涝、耐盐碱以及吸水、吸肥力强等特点,可以在平坦、疏松、肥沃地块进行种植,也可在低洼易涝地、瘠薄干旱的盐碱地上种植。前茬可以为玉米茬、大豆茬,但是所选择的地块不能留存农药。播种前,应做到精细整地,应将地耙平、耙细,避免出现大土块、暗坷垃。并根据土壤情况适时深耕,一般耕深保持在30 cm左右为宜。
1.3 合理选择播期
播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土壤墒情、品种生育期及地温,一般土壤含水量为15%~20%、地温为10~12 ℃时,可以进行播种。根据品种生育期,早熟品种可适当晚播,晚熟品种则可适当早播。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还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33~400 株/hm2,株距为12~15 cm,行距为18~20 cm[2]。
1.4 田间管理
1.4.1 间苗定苗。播种后20~25 d,高粱苗株长至约15 cm时开展间苗工作,控制苗株密度,及时拔除一些病弱苗,以保证苗株整齐程度。间苗主要是为了让苗株在生长过程中能汲取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促进其健康生长。苗株生长至25~30 cm时,种植人员可针对缺苗、缺窝等情况进行补栽,将苗株间距控制在10 cm左右。
1.4.2 中耕除草。加强中耕除草,既可以让种植环境更加整洁,也能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水分等,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透气性及疏松程度,促进高粱根系生长,提高高粱产量。一般间苗过程中开展一次除草,15 d 后再开展一次除草。如果在除草过程中需使用化学除草剂,可选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50%扑灭津可湿性粉及72%异丙甲草胺乳油等。
1.4.3 合理施肥。一般1 kg 高粱种子所需氮肥、磷肥、钾肥的施肥比例为1.00∶0.52∶1.37。整地时,应施足底肥,采用磷肥作为种肥;出苗后,根据出苗情况,适当施入提苗肥;拔节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5 00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孕穗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5 000 kg/hm2、尿素300 kg/hm2;灌浆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5 000 kg/hm2、尿素120~150 千克/kg/hm2[3]。种植人员应注意追肥结束后,要及时做好灌溉工作,避免烧死高粱幼苗。
2 高粱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黑穗病
黑穗病一般出现在高粱穗上,穗上出现一个大包,大包破裂后会出现黑色粉末状物质。为有效防控高粱黑穗病,应选种抗病力较强的优良品种,同时实施3 a 以上轮作,尽可能减少土壤中此类病菌的含量。一旦发现黑穗病,要及时拔除发病的高粱植株,赶在大包破裂前对其进行销毁。此外,发病期应用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2.2 锈病
锈病主要为害高粱叶片,会造成叶面出现红色、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加剧,病斑会逐渐扩大,从而导致叶片出现大片病斑。为有效防治锈病,应选择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及时清除病叶及杂草,降低发病率。一旦发生锈病,发病初期可以喷洒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进行防治[4]。
2.3 蚜虫
蚜虫有有翅蚜虫和无翅蚜虫2 种,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其颜色及翅膀等进行辨别。蚜虫不仅会破坏高粱叶片,而且会分泌一种物质,导致高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大大降低高粱产量。为有效防治蚜虫危害,应及时清除带有蚜虫的叶片并做好销毁工作,或者将乐果乳油与水按照1∶1的比例混合后喷洒高粱。
2.4 黏虫
黏虫主要栖居于叶片上,啃食叶片叶肉,严重时将叶片啃食干净,造成高粱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为有效防治黏虫,可以利用多佳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或者利用20%氰戊菊酯1 000~1 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