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舒地尔对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0-12-14曹秀丽
曹秀丽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简称慢阻肺,具有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并发多系统损害。肺动脉高压是慢阻肺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增加死亡率[1]。法舒地尔是Rho激酶抑制剂,降低肺动脉高压是其主要作用。本研究意在探究法舒地尔对慢阻肺伴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我院呼吸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中,筛选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62例。其中男性33名,女性29名,平均年龄范围70.6±5.2岁。随机抽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占30例,男性16例和女性14例,平均年龄70.4±4.5岁;治疗组共32例,男性17例和女性15例,平均年龄69.8±4.3岁。所挑选入组对象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外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未稳定的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近期外科大手术等。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肺功能检查:检查前48小时禁使用影响实验的药物,主要测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肺动脉收缩压测定: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PASP,根据欧洲呼吸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3],PASP≥36 mmHg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CRP、IL-6和TLR4因子检测,所有入组者空腹抽静脉血4mL,3500 r/min离心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方法(PETIA)测定CRP,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IL-6和TLR4。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多索茶碱平喘、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同时给予应用法舒地尔,60 mg药物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分每天2次,连续给药10d。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对处理结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用于比较两个样本平均值,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OPD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对照组30例,性别(男16/女14)年龄(70.4±4.5)岁,吸烟指数(32.2±3.4)年,BMI(22.5±1.7)kg/m2。
治疗组32例,性别(男17/女15)年龄(69.8±4.3)岁,吸烟指数(29.2±2.8)年,BMI(23.2±3.3)kg/m2。
2.2 肺功能结果分析
两组正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肺功能结果比较(±s)
组别 FEV1 FVC FEV1/FVC对照组 51.3±4.3 63.87± 4.5 50.6±5.4治疗组 62.4±5.1 71.5±6.3 54.3±7.2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PASP及IL-6、CRP、TLR4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比较(±s)
组别 CRPmg/L IL-6(ng/L) TLR4(mIU/ml) PASPmmH对照组 治疗前 23.4±2.2 106.4±8.6 58.6±2.3 42.6±2.2治疗后 20.6±2.6 98.6±9.0 55.1±1.9 39.7±3.5 P值 >0.05 >0.05 >0.05 >0.05治疗组 治疗前 25.6±2.7 109.8±6.8 62.4±2.1 43.8±2.4治疗后 8.4±3.4 73.2±6.4 41.2±1.4 28.4±2.6 P值 0.009 0.017 0.013 0.008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呼吸道常先受累,并引发患者肺功能不完全可逆、进行性下降。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租力升高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肺血管的高炎症状态[4]。
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抗生素疗效等方面都起到评估作用[5],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转化,促使肺血管重塑,加速肺动脉高压形成。白介素6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可介导机体的炎症反应,参与慢阻肺患者全身炎症反应,致肺功能下降、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6]。TLR4是一种参与机体自然免疫的重要炎症分子,还可诱导促炎基因,加强炎性细胞因子等的表达等,并在血管内皮炎症损伤中发挥一定作用[7]。
法舒地尔是一种Rho激酶抑制剂,可用于不同类别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可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肺阻力[8]。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系统,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功能,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管重构及炎症反应等机制控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
法舒地尔是一种有广泛药理作用的新型药物,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尚未不清楚,治疗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