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通道微创穿刺术应用于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2020-12-14宋远营侍海存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1期
关键词:穿刺术硬膜血肿

宋远营,侍海存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老年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发人群,该疾病会导致颅内压急剧上升,精神障碍甚至中风偏瘫,当前临床上多以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近年来微创理念的普及发展,硬通道微创穿刺术在各医院开始投入运用,并且收获了不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本医院就诊的58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样本,旨在深入研究对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硬通道微创穿刺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具体的研究过程详见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于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本医院就诊的58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29例患者。

1.1 基线资料

对照组:该组29例患者中共有16名男性,13名女性。年龄在67~95岁,平均年龄为(81.00±1.28)岁,平均血肿量为(101.35±9.78)毫升。

观察组:该组29例患者中共有15名男性,14名女性。年龄在65~94岁,平均年龄为(81.50±1.22)岁,平均血肿量为(101.38±9.80)毫升。

纳入标准:经CT或MRI检测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有重大心肺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无法接受随访的患者。

两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血肿量以及平均年龄等基线资料方面全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展开组间对比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患者在实施全身麻醉之后,开4.5公分上下的切口,钻孔切开硬脑膜,冲净血肿。手术后进行引流,根据实际的CT复查结果考虑是否拔掉引流管。

观察组:观察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硬通道微创穿刺术治疗;避开翼点、动脉以及患者脑膜当中的重要血管,选取血肿最厚处进行穿刺。选取25 mm的碎吸针,用高速电转穿透颅骨和硬膜,构建好硬通道。在无菌操作下接好饱含生理盐水的引流管,去除内芯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淡红,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在冲洗血肿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缓慢柔和,务必全部排除残留的气体,防止出现气颅的情况。并引导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及时实施全面科学的CT复查[1]。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两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所有治疗数据,全部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残余液量及引流时间等计量资料则通过(平均数±s)表示,并且进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通过卡方检验。倘若P值小于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若P值大于0.05,则表示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差异不明显。

2 结 果

经过治疗之后发现,观察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引流时间为(2.59±1.38)天,残余液量为(18.47±6.94)毫升,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27/29),复发率为3.45%(1/29)。对照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引流时间为(4.01±0.44)天,残余液量为(27.18±9.11)毫升,治疗总有效率为72.41%(21/29),复发率为17.24%(5/29)。由此可见,观察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取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 论

所谓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具体指的是受伤超过三个星期,颅内出血出现于硬脑膜下腔的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有部分科学研究表明,该病症的危险因素众多,大致囊括酗酒、凝血功能不良及心血管疾病等等。患者大多会因为脑干受到压迫,从而出现呕吐、昏迷及意识障碍的现象[2]。随着当今中国老龄化社会趋势的日渐严重,该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提升,高龄患者由于年事已高,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无法在第一时间清除红细胞,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危及生命安全。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钻孔引流术的途径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虽然效果较好且操作容易,但是造成的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3]。而且许多患者由于存在血肿包膜,采取这种治疗方案会使得复发率无法控制,往往需要采取二次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治疗理念的普及,医学界兴起的硬通道微创穿刺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操作简便,穿刺针为一次性医疗工具,可以有效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而且引流创伤小,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无需承受极大的痛苦,手术风险、患者复发率以及治疗费用极低,在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兼顾了患者的安全性[4]。虽然这种手术方式操作简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格外注意两点。一方面是手术的冲洗环节,在手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后,如果CT复查发现血肿未冲洗干净,或是引流过程之中存在阻碍,则可将尿激酶注入引流管当中,反复多次直到畅通无阻[5]。另一方面则是出血的解决措施;在对患者实施穿刺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壁层硬膜或是肉芽组织的拉扯,进而使得脑内出现新的出血。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如若发现有新的血液出现在引流管中,必须在第一时间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到引流液正常为止。此外,若患者术后存在复发现象,尽可能避免使用创伤极大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大多时候可以再次使用硬通道微创穿刺术进行救治[6]。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观察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引流时间、残余液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硬通道微创穿刺术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极高,值得在各医院广泛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穿刺术硬膜血肿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人工硬膜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撞到头没出血 警惕看不见的“致命伤”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张震东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2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