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山政权兴亡看粤洋海盗演变
——以郑氏兄弟为中心
2020-12-14阮佳妮
阮佳妮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海盗,这一在海上肆意驰骋,进行血与火的掠夺,具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清嘉庆年间的广东海盗,目前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整体的历史面貌日益清晰,但仍有许多空缺亟待填补。已有论著多以中国本位视角,考察清代广东海盗的状况,同时注重海盗整体,而对一些海盗人物的研究尚有不足。由于对这一边缘性群体的史料记载相对欠缺,使得对其的研究更为艰难。本文拟从安南西山朝兴衰的角度,以郑七、郑一两兄弟为中心,探讨清乾嘉之交广东海盗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西山初立:海盗之崛起
(一)西山朝的建立与政策
自1771年西山农民起义爆发开始,历时十八载,于 1789年,安南国①全境基本统一。西山农民起义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割据,安南国自此进入西山朝时期。一般认为西山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起义时期与西山朝时期。第一时期是从西山朝起义爆发到打败清军为止,即从1771年到1789年。第二时期为光中皇帝阮文惠建立新的封建朝代,直至西山衰落失败为止,即从1788年到1802年。②本文所定位的时间段正始于阮文惠创建西山朝,止于西山败亡几年后,粤洋海盗销声匿迹之时,约为1788年到1810年。
在越南史学《大越南史记全书续编》卷五,戊申二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条中有如下记载:
“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阮文惠在富春称帝,年号光中。”③
同时,在清朝文献中也有记载。清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五年间(1789-1790),安南国爆发“阮光平父子以兵篡国”事变[1]。嘉庆初年曾发生“艇盗之扰”,而这扰乱之祸正是“始于安南”。[2]354
清代学者翟灏在《台阳笔记》中记叙“艇匪”之患云:
“艇匪,患生不测者也。以其驾驶便捷,故曰艇,来自安南……自阮、黎乱法,递相侵夺,其国狎水,战船无备粮,出而为盗,动以千计,凶悍无伦。粤洋滋扰,职是亡故。”[3]300
同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亦有记载:
“(阮光平)乃遣乌艚船百余,总兵官十二,以采办军饷为名,多招中国海盗,使为响导,入寇闽、粤、江、浙。”[4]
在雍正元年(1723年)两广总督杨琳就在奏折中说道,“洋盗”频繁活动在广东海域。到了乾隆末年,有关“洋盗”的记录更为多见。在乾嘉之交,活动猖獗的粤洋海盗,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性的大船队,被称为“舰盗”“艇盗”或“艇匪”。那为何在此时,西山阮朝要如此积极地招募广东海盗呢?
魏源在《圣武记》一书中谈论“艇盗之扰”时有言:
“及嘉庆初年而有艇盗之扰。艇盗者,始于安南。阮光平父子窃国后,师老财匮,乃诏滨海亡命,资以兵船,诱以官爵,令劫内洋商船以济兵饷,夏至秋归,踪迹飘忽,大为患粤地。”[2]354
对此,清朝大臣程含章在《上百制军筹办海匪书》也分析道:
“逮乾隆五十四年后,盗贼复起,祸缘守南夷主黎氏衰微,阮光平父子窜立,兵革不息,国内空虚,招致之命,崇其官爵,资以兵船,使其劫掠我渔船,以充兵饷名曰‘采办’,实为粤东海寇之始。”[5]2117-2122
通过解读史料,一方面可以看出,西山政府为什么要极力招募广东海盗。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即“师老”。安南国内此时兵力衰微,补给不足,可以利用海盗巩固维护新生政权,以雄厚的军事实力对抗旧阮势力。二是经济原因,即“财匮”。由于连年战争,国内损失惨重,经济匮乏,财政枯竭,急需强有力的经济注入。而通过利用海盗劫掠而来的黄金珠宝、商品货物,可以接济军饷,也可解决国内经济窘困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可窥见西山政权扶植包庇广东海盗的手段和形式。其一,给予政治庇护。广东海盗归属依附于西山政权,在海上掠夺商船受到安南政府的保护。其二,资以兵船援助。广东海盗缺乏足够强大的兵器和船只,在得到西山政权的物资援助后,其可谓“船坚炮利”,实力大增。其三,诱以高官爵位。西山朝建立新的官僚系统,将诸多官位授予海盗首领,让其招兵买马为之卖命。其四,设立根据地保护。西山政府向海盗提供避风港,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不断发展壮大。
(二)郑氏海盗集团之崛起
郑氏兄弟可谓出生于“海盗世家”,其祖先可追溯到在郑芝龙与郑成功麾下的军官郑建。一说为1661年郑建经福建海澄县,后居于台湾,再辗转来到广州湾,以捕鱼为生。待郑建死后,其子孙因生活所迫皆沦为海盗,漂泊于广东海面。又一说因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后,郑建等部分旧部拒绝归降,为清廷所不容,因而率余部横行于东海和南海。郑连福与郑连昌两人为郑建之曾孙,在广东新安县(今深圳、香港)一带是有名的海盗首领。郑连福共有七子,其第七子名叫郑耀煌,人称郑七。郑七生有二子,郑保养和郑维丰。郑连昌长子,即郑文显,人称郑一。郑一有一弟,名耀章,人称郑三,为乌石二的部下。还有一妹,嫁于海盗周和升。郑一娶粤妓石阳为妻,即郑一嫂,与其育有两子,郑英石与郑雄石,并收有一养子,名叫张保仔。到了郑七与郑一两兄弟这一代,这个海盗家族转向越南一带活动。
清学人袁永纶于道光十年所镌之《靖海氛记》中,有如下记述:
“粤东海寇,由来久矣。然皆随起随灭,未至猖獗。”[6]1
在乾隆时期,粤洋海面匪氛大炽,海盗异常活跃。时常有海上来往商船被劫掠的消息传来。这些海盗大多以越南附近的港口或岛屿为巢穴,以春秋季为主要活动时间,劫掠行动迅猛,讲究速战速决。经过数度联合与解散,当时的海盗主要以一种单一的、独立的组织形态出现。[7]30其形成的规模较小,不具备大集团的属性,也没有能力与官方对抗。总体而来,这类零星小股的海盗劫掠活动对海上贸易和国家安全不构成大的威胁。因此,留下的有关文字记载就相对较少,如今已不多见。
郑氏兄弟的兴起与安南西山政权的建立同政策有密切关系。在西山朝建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居住或流落于越南的海盗或自愿或被迫地加入到西山军。一方面,有海盗因战败被西山军掳捉,为了活命,不得不入伙。另一方面,也有受到西山朝政策的吸引,自愿为其效力的。此前还在广东海域驰骋的非法海盗,摇身一变就成了安南西山的政府官员。
郑氏兄弟自愿投靠西山政权,是因为西山朝施行的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两人追求黄金和权势的欲望。一来是西山政权为其提供物资、器械、船只以及活动基地。这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增强了他们外出劫掠的武装攻击性。由此,他们从传统的以打家劫舍为目的的“土盗”变成了具有一定组织化的军事组织——“艇盗”。二来是安南国王为他们授予高官厚禄,这满足了他们“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永不得志的一种虚荣心理”。[8]61根据记载,郑七就曾被封为艚长、总兵,后又封大司马,守据安南港。郑七之子郑维丰被封为金玉侯。郑一则被授予都督一职。[9]120郑氏兄弟海盗集团就在此时迅速崛起,成为广东―越南一带一支颇具影响的海盗力量。
二、政权陨落:海盗之出路
(一)西山朝的衰亡与失败
阮文惠在建立光中朝后,对外扩张的野心仍无法遏制,甚至自恃兵力强盛,“阴有窥视两广之志”。1792年,阮文惠借口求婚来试探清廷态度,企图“借此为兵端”,却不想竟一病不起。[10]57而后又发布出兵檄文,欲南下与向归仁进军的阮福映决一死战,却突然病重离世。阮文惠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留下幼子光缵继位,成为景盛帝。
实则,关于阮文惠的逝世时间及死因,越南方面的史料记载与清代学者留下的记录存在一定冲突。根据袁永纶《靖海氛记》中“嘉庆六年,维祺弟福映,以暹罗龙赖兵返国,与光平大战,杀之”[6]1一条,显示阮文惠因战败被敌所杀于嘉庆六年,即1801年。故而日本学者松浦章在其著作《中国的海贼》中,依据这条史料判定阮文惠被杀于1801年。然而,根据《大南实录·大南正编列传初集》卷三十《伪西列传》的记载,阮文惠病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且越南学者陈仲金的《越南史略》、[11]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写的《越南历史》,[12]以及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越南通史》[13]都将阮文惠的逝世年份定为 1792年。故极有可能是《靖海氛记》记载有误。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1792年的论断,并在自己的论著中引用越南方面的史料论证。
在1792年到1799年间,西山政权与南越政权进行了多次海战,各有胜败。在这激烈的安南内战中,广东海盗的身影活跃在海上,与有法国协助的南越新式军队展开多次交锋。但从整个战争局势而言,由阮福映领导的南越军队显然占据了上风,西山军溃败连连,开始有海盗叛逃。1801年,西山政权与南越政权之间爆发了富春之战,战况极为激烈。西山大败,损失惨重,景盛帝仓皇出逃。1802年,小皇帝受俘被杀,其余西山阮氏皇族和将领悉数被杀。阮福映成功剿灭了安南西山朝的残余势力,登上帝位,建立阮朝。至此,西山政权被彻底倾覆,淹没在血泊之中。
西山政权的灭亡对其下属的海盗集团影响重大。魏源的《嘉庆东南靖海记》就有记载:
“会安南旋为农耐阮福映所灭,新受封,守朝廷约束,尽逐国内奸匪,由是艇贼无所巢穴。”[2]354
在阮朝官军的围剿下,失去“粤南大老板”的海盗们在“安南无所容”,不得不返回到粤洋一带发展。西山政权的灭亡,可谓是粤洋海盗活动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郑氏集团官私之转变
1801年,南越军攻入富春,阮光缵偕其臣下出逃至海上。郑七率舰队归附。景盛帝希望借助郑七之力护其安全回国,故以国官号封其为大司马,赐其手握重兵之权。彼时,郑七拥有武装海船二百艘,手下皆是骁勇善战之辈,实力强劲。
《靖海氛记》中记载道:
“郑七从之,十二月,率舟夜袭安南港,据焉。福映率兵与战,屡为所败。福映无计可施,欲逃回龙赖,未决。郑七频年海面,乍据安南港,颇骄矜自得,驭众渐无纪律。其众遂恃势凌弱居民,分住民房,据其妻女。居民怒,潜约福映,夹击之。”[6]2
1801年12 月,郑七接受了景盛帝的任命,听从其指挥,于深夜率船突袭安南港,并据守于此。阮福映闻风而来,亲自率兵与郑七展开战斗,竟然屡战屡败。由此可见,彼时郑七海盗集团的海上作战能力之强。正当阮福映无计可施,几欲撤退之际,战局又发生了转机。由于郑七常年在海上漂泊掠夺,突然获得了安南港据点,便开始骄傲自满,放纵属下无视纪律。其部众肆意欺压百姓,迫使百姓与阮福映合作,内外夹击郑氏一伙。
“及是日,大战。郑七首尾不能相顾,居民复从中杀之。郑七大败,几尽殆焉。郑七为巨炮击死。其从弟郑一偕景盛及其侄邦昌等奔回。郑一遂领其军,与其党日在洋面肆劫,由是海氛日炽。”[6]2
是年12 月,阮福映集中兵力进攻郑七船队。本就首尾兼顾不暇,又有百姓从中作乱,郑七战败,中炮身亡。郑七死后,由其堂弟郑一接续其船队及部众。次年,阮光缵败亡,阮福映占据安南,即王位。形势变化,郑一等人在“安南无所容”,船队驶返粤洋。[3]301
1802年西山政权的灭亡,对郑氏兄弟海盗集团影响重大。郑七战死,郑一只得率余下部众返回广东沿岸,继续此前之劫掠活动。原本受到西山合法保护,拥有正规官职的海盗集团,再度沦落为社会低层,成为打家劫舍之民间团体。他们褪下了荣光的外壳,暴露出最真实的本质。郑氏兄弟海盗集团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官方转向私家。
(三)红旗帮的联合与解体
在郑七死后,海盗集团群龙无首,各帮厮杀,陷入混战。在外有清廷围剿内有海盗乱战的紧张局势下,海盗集团之间的联合迫在眉睫。在嘉庆十年(1805年)六月,继承郑七船队,实力强劲的郑一,联合幸存的六家海盗集团,签署合约结成海盗联盟。在结成的广东海盗联盟中,共有七位旗帮主签订合约,分别是郑一、乌石二、吴知青、李尚清、郑老童、郭学显和梁保。由于郑老童在不久之后就投靠了清朝,只剩下六支旗帮海盗,遂红、黄、青、蓝、黑、白六旗相继雀起。郑一成为当时广东海盗的主要魁首,统领组织最为庞大的红旗帮。彼时的红旗帮拥有众多的部下,装备精良的船只,还积累了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
在郑一的领导下,广东海盗联盟活跃于以雷州半岛为中心的海域,甚至在珠江流域设有据点。旗帮海盗一改从前小部队式的随意抢掠,联合出海,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型劫掠行动。从此,广东海盗进入鼎盛时期,猖獗于粤洋。
不久,粤洋海盗的肆意妄为就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在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嘉庆帝的上谕中,有如下记载:
“粤东之洋匪最难处置。据闻,高州府辖区吴川、雷州府辖区遂溪是洋盗停泊隐藏地。……现在,郑一、乌石二均拥有船百艘,召集逃亡者日增。”[14]
根据温承志《平海纪略》的记载,六大海盗团体在广东沿海的东路、中路、西路海域频繁活动。粤洋东、中、西路“满海是盗”。“一时涌现出如此多的海盗武装,东南海洋为之沸腾。”[3]299其中,郑一、乌石二两帮海盗,多停留于广东洋面,召集亡命之徒,其势日盛。
粤洋海盗的日渐壮大对清廷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治理粤洋海盗,缓解海疆危机,刻不容缓。清朝大臣秦瀛在任太常寺卿时,曾上书陈述治理广东海盗之事:
“海盗始在高、廉,近则阑入广州。大股如郑一、乌石二、总兵宝、硃濆等,声势甚张。内地顺德、香山、新会三县,连有肆劫,以马观、李英芳为之魁,与海盗勾结,捕急则遁入海中。统将出海,藉词迁延,不能尽力。”[15]
嘉庆十二年 (1807年)十月十七日,“郑一为飓风所沉”。[16]其在海上忽遇大风暴,不幸溺水身亡。而后,其遗孀郑一嫂,将郑一的海贼团队委任于养子张保仔,自己则统领全军。这使得红旗帮迎来了全新的海盗时代。在担任红旗帮海盗首领后,郑一嫂不断扩充实力,“拥有一支以三四百艘大船组成的武装船队,麾下有一万六千余部众”。[3]306红旗帮将香港周围多处小岛作为战略基地,凭借曾经西山政权提供的武器装备,称霸粤洋,所向披靡。[17]
眼看着局势日趋严峻,清廷开始派将领率兵出海剿匪,平定海患。在张保仔的指挥下,红旗帮成功击退清廷水师的多次进攻。嘉庆十五年(1810年)夏,两广总督百龄实施封港之策,意图切断海盗的物资路线。在清军的强力镇压下,海盗内部矛盾丛生,早有归降之心的张保仔与郑一嫂最终还是接受了清廷的招安。他们主动解散了手下海盗,并劝说其他海盗首领投降,还协助朝廷诱杀乌石二。清廷最后平定了粤洋匪患,“全省洋面一律荡平”。[18]
横行于粤洋多年的海盗终归败亡。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因为“它表明中国古典式海盗活动的终结”。[3]318在乾嘉之交这个历史时期,郑氏兄弟海盗集团就是在广东海域活动的众多海盗的一个缩影。粤洋海盗的命运与西山政权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受到西山的影响,粤洋海盗经历了由私人到官方,再沦为私家的性质转变。尽管西山最终灭亡,可其卵翼对海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益。得其金钱武器之援助,获得财富官爵和精良装备;得其庇护扶植之利,获得藏身之地和行动基地;得其与南越政权之争,获得战斗技术和作战经验。由此,粤洋海盗获得了崛起与扩张的契机,得以盛行一时。
【注释】
①即现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为安南国。
②以上观点可参见阮潘光《关于西山农民运动的几点意见》一文,发表于越南《历史研究》1962年第 35 期。
③原文为“阮文惠即皇帝位于富春城,改元光中”。可参见陈荆和《校和本大越史记全书》一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第47 辑,1986年。后文中“阮光平”即为阮文惠,后改名为阮光平。文中“阮景盛”即为阮光缵,阮文惠之子,年号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