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的话

2020-12-1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想史术语论文

章 清

“思想史论坛”发表的第二篇论文,是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教授有关“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研究。论文指明这一概念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则有关元明清以来的地方制度;另一则关乎西语China Proper的多重翻译。历史上的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等问题,也缠绕其中。读此文,不免令人关切:思想史与概念史如何结缘?聚焦于概念能为思想史研究增添什么?

“思想史”重视考察各种范畴、观念、概念之演变,原是题中应有之义。特殊的是,哲学史、思想史名目之成立,正是各分科知识、学科术语传入中国之际。由此,按各学科“专史”清理中国古代资源,也大行其道,梁启超还为之贴上“新史学”标签。胡适、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即是针对中国学问中“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然而,看起来是可取的办法,在当时已有很多批评,陈寅恪、金岳霖都很不客气地指出有太多牵强附会之“成见”,实质是远离“古人学说之真相”。尤有甚者,种种质疑还指向一些核心概念,像傅斯年就认为“哲学”“思想”都不如历史性的“方术”来得妥帖。

据此也大约可知,思想史之成立,离不开概念;思想史之突破,同样离不开概念。关键是用怎样的概念,如何用?首先需要应对的是,晚清以降频频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已成为各学科的基本术语。而且,当日所遭遇的即是“新名词不能不撰”。王国维就承认,今日讲一学,治一艺,“非增新语不可”。说起来,并非中国有此遭遇,现代世界的诞生,伴生的即是语言的转变。正因为此,这也成为国际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提出了著名的“鞍型期”理论,以语言乃理解转型时期历史的底色。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则“示范”了如何对待现代欧洲早期出现的一些术语。

近些年对思想史的推进,依我的理解,主要表现在由精英思想及经典,转向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层面;希望摆脱以往“话语”的声音,也持续不断在泛起。无论如何,都有必要将近代出现的,甚或今日已遗忘的概念,重新拾起。按照王汎森教授的看法,即是要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寻找“历史的低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史研究正是在从事“新名词”“新概念”的“重访”。黄克武教授这篇论文关注的“中国本部”,属今天已不再使用的概念,尽管如此,仍需重视这一概念发明的路径,以及如何被人为的方式消解的过程。按照论文的梳理,“中国本部”一词原为西方作家为了解清帝国而发明的词汇,用来说明华夷秩序下本土、藩部与四夷。经翻译传到日本后,成为日人解释中华帝国疆域并合法化本身疆域扩展的语词。到了清末,此一语词传入中国,又影响到国人对“中国”的认定。再到1930年代,开始有学者批评该词执意凸显中国本部与边疆之分别,进而引发顾颉刚与费孝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议。由此可见,聚焦“中国本部”这一概念,能够大体展现概念史研究之旨趣。像此类能勾勒出重大历史问题的概念,也不该被“遗忘”,更需要“重访”。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只是黄克武教授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及其对东亚地域形成的影响”系列研究之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思想史论坛”,接下来也会安排专题会议,回应思想史与概念史的问题。

猜你喜欢

思想史术语论文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高屋建瓴洞幽察微
——《中国管理思想史》评析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