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FDG PET/CT对肺部炎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2020-12-14刘礼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胸膜肿块炎性

刘礼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重庆 400030)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为肿瘤无创性诊断最为先进的设备,其出具的影像学资料信息丰富,对于发现早期的微小病灶具有良好收效,在鉴别定性良、恶性肿瘤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1]。本次研究探讨了肺部炎性肿块采用18F-FDG PET/CT诊断的价值,并总结了肺部炎性肿块PET/CT的影像学特征,为其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经病理证实为肺部炎性肿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3例,女19例,年龄43~75岁,平均(57.67±2.94)岁,26例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临床表现:咳嗽25例,发热17例,胸痛11例,痰中带血9例,其中34例患者有吸烟史,8例为支气管扩张或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者7例。临床诊断:23例为慢性肺炎,14例为局限性机化性肺炎,7例为慢性肺脓肿,其余18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多发13例,单发49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所用设备均为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710 PET/CT扫描仪,用工作站GE AW4.6处理所获取图像。影像学检查前6h起禁食,合并糖尿病的7例患者需在血糖控制至正常范围后择期检查。以18F-FDG作为示踪剂,pH值5~7,95%以上的放化纯度。患者于安静环境下平稳15 min后,以0.12~0.15 mCi/kg剂量自手臂静脉位置注射示踪剂,指导患者静卧60 min,其后自颅顶至股骨上段予以全身PET/CT扫描检查,其中螺旋CT扫描的层厚为3.75 mm,采集PET资料,运用2D扫描技术,采集6~7个床位,用时18~21 min。将采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从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三维角度融合处理PET/CT图像。所有检查获取影像学资料均至少由2名经验丰富放射科医师综合分析病灶特点,并结合临床病史予以诊断。

2 结 果

2.1 62例肺部炎性肿块患者PET/CT正确诊断情况分析

62例患者通过PET/CT检查正确诊断者共55例88.71%,有7例误诊11.29%。

2.2 肺部炎性肿块PET/CT特征

62例肺部炎性肿块患者中胸膜下型26例,支气管血管束浸润型22例,其余14例为结节型。结节型PET/CT表现:14例结节型的病灶均在肺外围,包括肺下叶后基底段、肺上叶前段、肺下叶前基底段、肺上叶下舌段等,病灶直径1.5~2.3 cm,平均(1.8±0.2)cm,图像特点:14例均可见类圆形的软组织结节影像,其中12例边缘可见长毛刺,7例晕征、5例桃尖征、3例存在点状钙化灶,PET检查时均显示放射性摄取升高,11例可见病灶周围存在稍低代谢晕。支气管血管束浸润型PET/CT表现:22例病灶表现为跨段或局限性肺段分布的片状或类圆形高密度影,走形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形态无特定规则,但长轴与肺段走形相同,边缘平直或模糊,其内含支气管影且密度不均匀,也有部分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发生了截断,该类型PET均显示放射性的浓聚灶,10例可见浓聚灶≥2个,3例还可见卫星灶。26例胸膜下型PET/CT表现:病灶均表现肺野周边位置的团块影像,位置主要位于胸膜基底,其尖端向肺门方向延伸,相连于邻近的胸膜,其相邻的壁层胸膜发生了增厚改变,周围有清晰的脂肪间隙,但未见胸膜凹陷,图像内缘呈现扫帚征,PET显示肺实变区域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放射性图像。

3 讨 论

肺部炎性肿块属于临床常见的肺内良性肿块病变类型,多由某种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影像学检查可见单侧肺内块状阴影。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将肺部炎性肿块与肺部肿瘤、肺结核等进行鉴别诊断,主要与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特征相关,因此初诊阶段极易发生误诊[2]。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最常见的易于误诊类型,有研究统计,其术前诊断正确率仅为9%-43%,加强对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肺部炎性肿块的早期诊断对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PET/CT检查在呈现病灶大小、位置、形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以往的CT检查做了有效补充,但PET/CT检查中CT图像均为低X线剂量、平静呼吸状态下所获得,CT图像层面较厚,因此往往无法辨识病灶特征及周围细节结构,而PET/CT则可呈现病灶细节信息,以多角度对病灶在肺节段的分布位置、尖角征、边缘毛刺特点、含气支气管影像、晕征、胸膜增厚征象等加以辨别,通过对PET/CT影像的综合征象分析,可以对病灶定位并定性,观察到病灶是否发生胸外转移或产生代谢变化,进而为肿瘤病灶良、恶性辨别提供可靠支持。

肺部炎性肿块包括慢性肺炎、球形肺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慢性肺脓肿、局限机化肺炎等,其中1/2以上的患者均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咳血痰、胸痛等,程度轻微,也有部分无明显呼吸系统症状[3]。肺部炎性肿块发生的原因尚未研究清楚,多数研究人员支持细菌或病毒的肺内感染所导致的非特异性慢性肺部炎症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期机化性肺炎可导致肺内形成局限化瘤样或肿块样组织。在各类型肺部炎性肿块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属于极为特殊的类型,具有成分复杂、多细胞纤维化改变的特点,常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为多病灶,局部浸润性生长,且具有局部复发与血管浸润能力,部分还可出现恶性变。

本次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肺部炎性肿块采用18F-FDG PET/CT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显示:62例患者通过PET/CT检查正确诊断者共55例88.71%,有7例误诊11.29%,结果提示PET/CT在肺部炎性肿块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本次研究还分别总结了结节型、胸膜下型、支气管血管束浸润型肺部炎性肿块的形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现:结节型病变大小多在2.5 cm以下,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具规则边缘,病变与支气管血管束、胸膜均无明显关系;胸膜下型则主要表现为肺野周边团块影,胸膜为病灶基底部所处位置,部分与胸膜粘连且邻近;支气管血管束浸润型沿支气管血管束走形分布,病灶多为卵圆形。肺部炎性肿块影像学诊断中,还需与周围型肺癌、肺炎型肺泡细胞癌等进行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影像内可见中或深度的分叶,边缘较为清晰,毛刺呈细且短状,病灶以纵隔淋巴结或肺门部位比较常见;肺炎型肺泡细胞癌,边缘有毛刺,并有典型的分叶,病理表现为晕征、磨玻璃影、蜂窝征等,其内密度均匀,并可见大钙化灶,周围存在卫星灶。

综上所述,肺部炎性肿块采用18F-FDG PET/CT诊断具有特殊的影像学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胸膜肿块炎性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