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的初步观察
2020-12-14王海峰
王海峰
(运城立明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山西 运城 044000)
视网膜脱离指的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发生分离,是一种临床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临床统计显示,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约为0.01%,多发于老年群体,虽然该疾病发病率较低,但是具有遗传病史和高度近视的人群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离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如果视网膜脱离未对黄斑造成影响,多数患者无法察觉到病症。临床上对于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法。但是气体吸收时间较长,即便是视网膜裂孔附近已经生成牢固的粘连,但是玻璃体腔内仍存在大量气体,所以患者需要保持合适的体位才能防止气体导致气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视网膜激光光凝后1d可形成牢固的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间的粘连。所以空气填充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于此,本研究以2018.10—2019.10月于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的40例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进行初步观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10—2019.10月于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的40例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和19例,男性21只眼,女性19只眼,全部为单眼,最低年龄19岁,最高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55.42±11.24)岁,最低病程为1天,最高病程为3个月,平均病程为(14.98±16.23)天。全部患者均进行BCVA、眼压、激光扫描眼底照相等检查。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②既往未进行过玻璃体切割治疗;③不具有脉络膜脱离;④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2级;排除标准:①具有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②既往进行过玻璃体切割治疗;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2级;④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有效交流患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眼进行睫状体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由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师进行操作。手术过程中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8只眼,使用IOL将IOL偏位并且后囊缺损严重的1只眼取出,并且切除晶状体囊膜。使用玻璃体切割系统和广角观察系统实施手术,在2、4、8或10时钟位置,距离角膜3.5~4.0 mm位置放置三通道套管;将玻璃体切除并及时清除视网膜表层的丝状增生膜及玻璃体皮质;将套管针拔出后对伤口进行缝合。对于进行晶状体眼手术患者帮助其取面向下头位,对于无晶状体或IOL眼裂孔患者帮助其取最高位。手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患者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2个月对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复位标准:通过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OCT检查观察患者视网膜,如果视网膜下没有积液则说明达到复位标准。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平均眼压。使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对术前、术后患者的BCVA进行检查。使用指侧眼压法和眼压计量法对术前、术后患者的眼压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 果
2.1 全部患者手术视网膜复位情况
手术后2个月对全部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进行评估,其中36只眼手术视网膜复位,复位率为90.00%,手术后3~4周3只眼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脱离率为10%。继续对患者使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法进行治疗,患眼视网膜复位。
2.2 治疗前后全部患者BCVA对比
经过治疗前全部患者的B C V A平均值为(1.13±0.72),经过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CVA平均值为(0.40±0.35),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t=6.492,P<0.05)。
2.3 治疗前后全部患者眼压对比
经过治疗前全部患者的平均眼压为(8.47±1.56)mmHg,经过治疗后全部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3.52±2.43)mmHg,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x2=8.536,P<0.05)。
3 讨 论
对于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便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因为气体吸收具有较长的周期,虽然视网膜裂孔附近已经生成了较为牢固的粘连,但是玻璃体内仍存在诸多气体,所以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的常用气体为全氟丙烷(C3F8),其浓度为14%,吸收周期为8周;六氟化硫(SF6),其浓度为20%,吸收周期为2周;六氟乙烷(C2F6),其浓度为16%,吸收周期在4~5周之间。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巩膜外冷冻生成视网膜牢固的粘连时间在1周左右,但是激光光凝生成视网膜牢固粘连的时间仅需要12 h左右。所以,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增值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来说,上述几种气体填充的时间较长。在常规的玻璃体腔内,空气的储存时间在5 d~7 d之间。选择硅油具有玻璃体填充物放置时间长的优点,但是对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的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取出。硅油的表面张力为40 mN/m,但是气体出现时的张力为硅油的2倍。所以,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对于程度较轻的非下方性视网膜脱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手术后2个月对全部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进行评估,其中36只眼手术视网膜复位,复位率为90.00%,手术后3~4周3只眼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脱离率为10%。所以本次研究结果也说明将空气作为玻璃体腔的填充物效果确切,可以防止再次进行手术,并且其吸收周期较短,对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效减少了患者保持强迫体位的时间。同时完成手术后可以根据裂孔的具体位置帮助患者适当调整头位,如果气泡低于50%玻璃体腔体积时,可以通过裂孔的具体位置帮助患者保持直立头位或者侧卧位,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为对下方视野造成遮挡,患者视力下降较快以及视网膜脱离速度较高等因素,所以需要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较轻。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初步观察结果可知,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效果明显,值得临床采纳。但是也需要定期对患者展开随访,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也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