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猪瘟,中小规模猪场防控应对体会
2020-12-14刘佩任灵肖
刘佩 任灵肖
(河北省辛集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非洲猪瘟已经是全民皆知的词汇了, 参加的各类猪业会议全部涉及无一例外, 是快要被讲烂的一个话题,从全民热炒到全民热搞。在此过程中, 人们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非洲猪瘟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方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随着疫病信息、防控办法逐渐地明朗化, 大规模场有的建起投资几百万元的洗消中心, 出现猪场全封闭、 一日三消毒的现象。 静下心来想,这些是不是可行的办法呢? 是。能不能普及,坚持下来呢? 不能。 高大上的设备提升改造对于我们中小规模猪场短期是做不到的。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下面谈谈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辛集综合试验站推广的防控非洲猪瘟体会:
一、认识了解非洲猪瘟
通过技术培训、入户宣传、明白纸媒体等途径让规模猪场了解非洲猪瘟,它不是新病而是个老病。 非洲猪瘟在我国新近出现, 且迅速蔓延短期内席卷全国, 呈现全球流行趋势。 但是我们又把它形容为“耄耋老人”, 因为它自然传播速度是很慢。这蹒跚的脚步, 如何做到了暴发传染? 主要是通过贸易以及被污染的猪肉制品的流通而传染的。
传染病的三个必备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非洲猪瘟病毒这个传染源搭载了人、车辆、屠宰场、餐厨、软蜱等这些活动的人流和物流媒介,就像插上的翅膀,一路传播,落地生根。 说其是天灾,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为, 甚至是人带着病毒到处跑。 认识了解了这些特性就找到了控制的方式方法,先在传播途径上下功夫, 政府能做到的是阻止病毒不出疫区, 规模猪场能做的是阻止病毒不进场, 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从而实现非瘟“可防可控可战胜”的目标。
二、 帮助规模场分析了解自己的猪场
专家讲课多是讲的全国的疫情形势及问题, 省内的情况更多的是针对大规模场、养殖大鳄、大集团,他们上来就讲 “PCR”, 几公里外建“洗消中心”,让把饲料“造粒车间”直接搬进场区内等等。 这些高大上的防疫措施, 中小猪场认为听听就算了,对自己的猪场不适用。 但是这并不代表一点办法没有, 其实专家讲的这一切都是在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只是不同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评估危险点和重要防控点是不同的,是各有所侧重的。猪场周边的环境情况、 猪场内部的功能区分布、道路分布情况、猪场人员雇佣组成情况、人员流动情况等,把这些问题分类风险点排队, 找出必要的能做的, 能改造的力所能及地去改造, 用疫苗解决非洲猪瘟还不现实, 剔除带毒复养的幻想。 总之:做能做的事。
三、示范带动规模猪场防控
分析不同猪场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一是消毒,抓重点、抓风险高的地方,比如:道路交叉多的地方,可以多消毒, 偏僻的地方可适当少消毒或不消毒,母猪舍可以多消毒,育肥舍就可以少消毒。 二是筛选有场地条件且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猪场,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帮助建设符合本场实际情况的车辆烘干消毒房,简约实用即可。 三是筛选有意愿且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猪场, 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生猪大县奖励资金, 帮助建设饲料自动输送系统, 按照各场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方案, 最大限度减少物流环节的接触。
四、“以人为本”管理猪场
猪场——屠宰场——市场 (包括上游的饲料等供应市场和下游的消费市场),这几个环节中最应该重视的还是猪场, 因为只有这个环节是主动的,其他环节都是被动的。 而猪场最重视防控的是负责人, 技术人员、 员工的技术素质和认识程度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负责人重视非瘟的严重性, 员工不一定重视。 制定的生物安全制度需要“人”去落实,落到实处才有用。 比如员工消毒了,但是消毒不彻底,也只能是“自我安慰”;舍内不注意观察有临床症状的异常猪只, 就不能做到早发现早剔除,从而存在隐患。(支持项目: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辛集综合试验(HBCT2018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