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探索

2020-12-14陈木坤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闽南思政政治

陈木坤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闽南高校可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多方位的互动、渗透和整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充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1 闽南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

闽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闽南文化是指以闽南方言为外在特征的世界各地闽南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思维意识、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区域性文化[1]。闽南文化具有乡族性、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世界性等特征,在推动祖国统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具体形态既包括土楼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还包括祖先崇拜、敢拼会赢、爱国爱乡等精神文化资源。闽南文化蕴含着“冒险开拓的发展意识”“兼收并蓄的包容气质”以及“爱国爱乡的乡土观念”[2]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闽南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在弘扬、传承闽南文化且促进现代化转化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将闽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要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的独特个性,又要创新形式有机将其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核心精神具有相关性。闽南文化中蕴含着“爱国爱乡”“爱拼敢赢”“山海交融”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内核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具体表现在,一是乡土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闽南先民艰难创业、思乡恋土的乡土观念和“祖根”意识,是爱乡的体现,更是爱国的体现,将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粘合,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闽南文化的道德内蕴和精神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切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映照,与当代世界文化相融通[3]。二是爱拼会赢和创新创业教育。闽南人拼搏进取意识浓厚,存在“输人不输阵”“爱拼才会赢”等优良传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三是山海交融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闽南背山临海的地理位置,孕育着闽南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的包容性,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身心理承受力和受挫力。

其次,社会功能具有互补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德育功能的体现,也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对于闽南高校而言,闽南文化对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有力支撑和补充。闽南文化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但难免有消极影响。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发挥闽南文化的德育功能。

再次,传承方式具有关联性。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闽南文化的传承只有充分挖掘其精髓,不断创新其内容,文化才能充满活力,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融入闽南文化元素来拓展内容,创新形式,才能更好地培育人才。

3 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闽南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将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品质。

其次,闽南地区高校应主动传承、研究闽南文化,充分融合闽南地域特色,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实践活动,创建独具闽南特色的校园文化。

再次,两者的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将闽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服务海西建设、服务祖国统一的闽南文化人才。

4 闽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建立一支闽南文化素养高的思政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重要执行者。因此,闽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闽南文化素养好、专业素质扎实的教师队伍,特别是精心培育一支精通闽南文化的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一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班,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闽南文化素养;二是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将闽南文化的丰富资源引入教学活动;三是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闽南文化蕴含的正能量通过动画、漫画、声音等可亲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嵌入影响学生。

4.2 营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校园文化

闽南地区高校会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存在特征鲜明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将闽南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润物细无声”作用,进而影响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加以营造。一是硬件层面的闽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基础建筑、人文景观设计是学校硬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可融入闽南文化的元素,比如,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陈嘉庚先生雕像,闽南师范大学的闽南文化研究成果展示馆。这些硬件设施不仅美化校园,也潜移默化地将闽南文化精髓影响给学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通过丰富校园雕塑,完善文体活动场所,创建独具闽南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精气神,营造向上向善的学风和校风。二是软件层面的闽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校史校歌、办学理念以及规章制度是学校软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将闽南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既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又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如闽南师范大学校歌中“华之东、闽之南”“木棉花”“凤凰花”等歌词,道出闽南地理位置,突出闽南风物特色。校歌、校训等校园软件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闽南文化元素相融合,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校史校情教育。

4.3 探索“闽南文化+两个课堂”模式

闽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应通过探索“闽南文化+两个课堂”模式,积极构建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一是开设闽南文化专业的相关课程,探索“闽南文化+第一课堂”模式。闽南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和深化闽南专业实践与特色课程开发,结合专业特色,设置闽南文化专业通识课或选修课,真正让闽南文化走入课堂。比如,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通过开设《闽台歌仔戏表演艺术》《闽南语歌曲创作》《锦歌弹唱》《闽南民间美术》《闽南剪纸艺术》等具有浓郁闽台地方特色的课程,通过初步构建起闽台特色艺术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是创新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闽南文化+第二课堂”模式。高校的学生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地方高校可将闽南文化蕴涵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例如,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构建“三结合,四育人”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通过开展独具闽南文化特色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组建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闽南田野调研,体验闽南风俗,领悟闽南精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开展“笔绘初心—共绘一幅画”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探索“党建融合专业、主体下沉支部”的育人新模式,传承闽南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5 结语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为闽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闽南高校凭借地域优势,积极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充分挖掘闽南文化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闽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期逐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闽南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闽南文化传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