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条件下黄河流域的旱涝特征
2020-12-14张瑞涵
张瑞涵,高 涵
(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48)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逐渐加强,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广发和频发的态势,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干旱和洪涝是中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1],尤其是2020年汛期以来,南方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因此如何准确预估、提前应对流域未来的旱涝灾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一种常用的旱涝指数[2-3],由于其在计算过程中消除了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在各个区域和各个时段都能有效反应旱涝状况,并具有良好的稳定计算特性[4],而被广泛使用。
为此,本文以我国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PI指数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未来的旱涝特征,以期为准确预估、提前应对旱涝事件提供支持。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黄河流域82个气象站点1966—2019年的逐日降水量为计算资料,其中部分气象站点的日值数据出现缺测现象,采用趋势预测法对其进行插补。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各气象站点分布状况见图1。
图1 研究区域气象水文站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是实测降水量相对于降水概率分布函数的偏差。本次SPI指标选取时间尺度为3个月。目前常采用Gamma分布函数描述某时间尺度的累积降水量,对降水量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后,进而依据标准化降水累积频率划分不同干旱等级。假设某一时间尺度累积降水量是x,则其概率密度形式:
(1)
(2)
式中:Γ为Gamma函数;α、β分别为形状和度参数。
可以采用极大似然法得到α、β的估计值,即:
(3)
(4)
确定概率密度函数中的参数后,对于某一年的降水量x0,可求出随机变量x小于事件x0的概率为:
(5)
则累积概率分布为:
H(x)=p+(1-p)P(x (6) 式中:p=m/n,其中m为降水系列中降水量为0的项数。对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进行标准正态化处理,就可以反求出对应的SPI值。 结合McKee等[5]提出的干旱等级分类方法和中国气象干旱等级分类标准,依照SPI值可将干旱的严重程度分为9个等级,结果见表1。 表1 基于SPI的干旱(湿润)等级划分标准Tab.1 SPI based drought (humid) grades 本论文选用旱涝频率、旱涝站次比、旱涝覆盖面积率以及旱涝强度表征研究区域的旱涝特征。 2.2.1旱涝频率 旱涝频率是用于评价区域旱涝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为: (7) 式中:n为发生干旱(湿润)事件的月数;N为黄河流域的降水资料的总月数;P为旱涝频率。 2.2.2旱涝站次比 旱涝站次比是用于评价旱涝事件的影响范围,为区域内发生干旱(湿润)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计算公式为: (8) 式中:i代表年份;m为发生干旱(湿润)的站点数;M为黄河流域气象站点数;P(i)为i年的旱涝站次比。 当P≥70%,为全域性干旱(湿润);当50%≤P<70%时,为区域性干旱(湿润);当30%≤P<50%及10%≤P<30%时,为部分区域性和局域性干旱(湿润);当P<10%时,无明显性干旱(湿润)。 2.2.3旱涝覆盖面积率 旱涝覆盖面积率也是用于评价旱涝事件的影响范围,但该指标侧重考虑旱涝事件的面积占比,计算公式为: (9) 式中:Sd为干旱覆盖面积率;S1为干旱(湿润)区域所占面积,可采用Thiessen多边形法计算得到;S2为流域总面积。 2.2.4旱涝强度 旱涝强度用于反映旱涝事件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为: (10) 式中:S为旱涝强度;j为年份;i为站点;m为发生干旱(湿润)的站点数;SPIij为j年i站发生干旱(湿润)的SPI值。 当0.5≤S<1.0,为轻度干旱(湿润);1.0≤S<1.5时,为中度干旱(湿润);当S≥1.5,为重度干旱(湿润)。 3.1.1未来气候情景的降水预估 选择全球气候模式提供的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数据(BCC-CSM1.1),通过降尺度处理,预估黄河流域2011—2055年的降水数据。 目前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了4种典型排放情景,即RCP2.6、RCP4.5、RCP6.0、RCP8.5。其中RCP8.5排放情景是指:在不实施有效气候变化减缓措施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导致温度气体浓度达到的最高情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最恶劣气候状态[6]。在该情景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升幅约为3.7 ℃[7]。其中中国地区将增温1.3 ℃到5.0 ℃,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均有所增加[8]。因此,本文将预估RCP8.5情景下中国地区—黄河流域2011—2055年的降水数据,旨在揭示最恶劣气候状态下黄河流域的旱涝特征。 依据黄河流域82个气象站点1966—2019年的降水资料,选用2011—2019年数据对该气候模式降水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黄河流域气候模式预估的降水量与实测降水量较为吻合。为了进一步说明结果,采用相对误差Er对所选取气候模式下RCP8.5排放情景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2 黄河流域降水量预估值与实测值对比Fig.2 Comparisons of the estimated and measured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r=(Pj-P0)/P0×100% (11) 式中:Pj为预估降水量的平均值,P0为实测降水量的平均值。 当Er>0时,预估值偏大;当Er=0时,预估值与实测值完全吻合;Er<0时,预估值偏小。若|Er|<0.1,预估精度达到标准。结果显示,相对误差|Er|为0.01,预估降水量的准确性较高,CMIP5气候模式下RCP8.5排放情景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1.2未来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以1966—2010年的降水量作为基准期,探究黄河流域未来(2011—2055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由图3可知,黄河流域各月降水量基本上呈现增加趋势,其中6月份的变化幅度最大,9月份最小,1月份和5月份降水变化幅度出现负值,降水量减少;四季中春季降水量增加最少,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总的来说,黄河流域多数月份降水增加且增幅较大,个别月份降水量减小。上述研究成果和康丽莉等[9]的结论相近,且变化趋势相同,进一步证明黄河流域未来降水量的预估较为准确。 图3 黄河流域未来降水量相对于基准期的变化幅度Fig.3 Range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elative to the base period 图4为黄河流域未来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未来时期,黄河流域降水量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且与流域历史时期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相同,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值区分布在内蒙古河套平原部分地区以及宁夏银川一带,未来流域降水量介于146~748 mm之间。 图4 黄河流域未来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3.2.1时间演变特征 根据SPI原理以及预估的未来降水量,计算黄河流域2011—2055年的SPI值,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黄河流域SPI指数呈现波动状态,有略微增加趋势,说明黄河流域2011—2055年的干湿状况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SPI指数在2013—2017年、2026—2040年以及2049—2050年均小于-0.5,表征该时期流域较为干旱;SPI指数在2018—2025年、2043—2048年均大于-0.5,表征该时期流域较为湿润。 图5 黄河流域SPI的变化情况Fig.5 Change of SPI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采用旱涝站次比、旱涝覆盖面积率、旱涝强度,揭示气候变化条件下黄河流域的旱涝特征。 由图6可知,黄河流域在2011—2055年之间,多发生部分区域性和局域性干旱,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9.06%和43.40%。2015年和2036年的干旱站次比均大于50%,达到区域性干旱。从干旱覆盖面积率分析,黄河流域年均覆盖面积率为14.9%,其中2015年干旱覆盖面积率达到最大,为60.7%。 图6 黄河流域未来干旱事件的覆盖面积率和站次比Fig.6 Coverage area rate and station frequency ratio of future drought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由图7知,黄河流域在2011—2055年之间,多发生部分区域性和局域性湿润。2018年、2029年、2031年、2045年、2046年以及2050年的湿润站次比均大于50%,达到区域性湿润。从湿润覆盖面积率分析,黄河流域年均覆盖面积率为26.0%,其中2045年干旱覆盖面积率达到最大,为54.0%。对比图6和图7可知,黄河流域未来湿润事件的覆盖面积率多大于干旱事件,湿润事件的影响范围多大于干旱事件,未来流域遭受涝灾的可能性较大。 图7 黄河流域未来湿润事件的覆盖面积率和站次比Fig.7 Coverage area rate and station frequency ratio of future humid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8和图9为黄河流域未来的旱涝强度,由图8和图9可知,黄河流域在2011—2055年的平均干旱强度为0.99,有32年的干旱强度在1.0~1.5之间波动,达到中度干旱强度,其他年份以轻度干旱强度为主;黄河流域在2011—2055年的平均湿润强度为1.05,有22年的湿润强度在1.0~1.5之间波动,达到中度湿润强度,2020年、2052年的湿润强度均大于1.5,达到了重度湿润强度。 图8 黄河流域未来干旱事件强度Fig.8 Intensity of future drought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9 黄河流域未来湿润事件强度Fig.9 Intensity of future humid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对比图8和图9可知,黄河流域在2020—2024年、2037年之后湿润事件的强度略大于干旱事件。 3.2.2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黄河流域82个气象站点的SPI值,计算流域轻旱(润)、中旱(润)、重旱(润)以及特旱(润)频率值,并绘制相应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见图10和图11。 由图10(a)~(d)可知,黄河流域轻旱事件发生频率处于14.69%~30.09%之间,绝大部分地区轻旱频率小于20.85%,内蒙古为轻旱事件的高频区;中旱事件发生频率大致在10.50%~24.63%之间,大部分地区中旱频率小于18.98%;重旱事件频率分布在5.01%~15.15%之间,其高频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南部地带,包括青海、四川、宁夏、陕西等地;特旱事件发生频率分布在2.69%~12.05%之间,高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西部以及东北部。整体而言,黄河流域未来极端干旱事件的高频率区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带,这是由于黄河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类型区,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易发生干旱事件。 由图11(a)~(d)可知,黄河流域轻润事件发生频率处于13.47%~27.92%之间,低频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地带;中润事件发生频率在8.42%~25.49之间,大部分地区的中润频率小于22.08%,其高频区位于青海、甘肃、陕西、山东以及山西等地;重润事件频率分布在3.10%~18.44%之间,大部分地区重润频率小于12.31%;特润事件发生频率分布在1.72%~15.76%之间,高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带。 对比图10和图11,可以发现黄河流域未来轻旱事件和轻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均较高,中旱事件、重旱事件以及特旱事件的频率均小于对应的湿润事件频率,由此说明未来黄河流域发生极端湿润事件的频率较高,即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于干旱灾害。 图10 黄河流域未来干旱事件频率分布图Fig.10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future drought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11 黄河流域未来湿润事件频率分布图Fig.1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future humidification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3.2.3旱涝转化特征 为了探究黄河流域未来旱涝转化特征,计算不同年代下黄河流域的干旱频率和湿润频率,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2011—2020年,黄河流域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均较高,尤其是湿润事件,达到48%左右,之后旱涝事件频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未来黄河流域将由低旱易涝状态转变为低旱低涝状态。 表2 黄河流域旱涝特征变化分析表Tab.2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为了更好地应对旱涝事件,对黄河流域未来的SPI序列进行频率计算,计算旱涝事件的重现期,结果见表3。 表3 黄河流域旱涝事件重现期成果表Tab.3 Results of the return period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由表3可知,未来黄河流域干旱事件和湿润事件的重现期有所差异。其中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重现期分别为1.2年、1.6年、2.8年和6.3年;轻润、中润、重润、特润的重现期分别为1.1年、1.5年、2.6年和5.7年。湿润事件的重现期大于干旱事件,尤其是在特旱(润)的情况下。 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黄河流域的旱涝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 1) 未来黄河流域多数月份降水增加且增幅较大,个别月份降水量减小。 2) 未来黄河流域干旱年均覆盖面积率为14.9%,湿润年均覆盖面积率为26.0%。未来湿润事件的覆盖面积率多大于干旱事件,湿润事件的影响范围多大于干旱事件,流域遭受涝灾的可能性较大。 3) 未来黄河流域轻旱事件和轻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均较高,中旱事件、重旱事件以及特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均小于对应的湿润事件频率。 未来流域发生极端湿润事件的频率较高,即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于干旱灾害。 4) 未来黄河流域将由低旱易涝状态转变为低旱低涝状态。 5) 未来黄河流域湿润事件的重现期大于干旱事件。其中,特旱事件的重现期为6.3年,特润事件的重现期为5.7年。 整体来看,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未来黄河流域气温升高,大气循环、水循环方式及速度发生改变,流域易形成降水,引起涝灾事件发生。 本研究虽仅讨论了黄河流域的旱涝特征,但其研究方法对准确预估其他流域未来的灾害发展情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2.2 旱涝特征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降水预估
3.2 基于SPI的黄河流域旱涝特征
3.3 旱涝事件的重现期
4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