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2020-12-14叶小倩马丁丑YEXiaoqianMADingchou
叶小倩,马丁丑 YE Xiaoqian, MA Dingchou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0 引 言
甘肃省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使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分布格局[3]。甘肃省油料作物是省内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主要以胡麻、油菜、向日葵为主,还分布有小众化的特色油料作物如紫苏、油橄榄等,是省内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油料作物种植效益偏低,对助农增收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从而农民对油料作物生产的积极性显著降低。因此,对甘肃省15 年间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及比较优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具有生产优势的油料作物及其产区,从而在全省范围内优化油料作物生产布局,充分发挥不同油料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甘肃省油料作物产业的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 甘肃省油料作物发展概况
甘肃省省域面积东西跨度大,各地区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不同油料作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不同油料作物的主要生产分布区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不同油料作物在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了区域生产优势及特征[3-4]。例如河西地区油菜、向日葵产区,陇南地区油橄榄产区,中东部地区胡麻、向日葵、紫苏等特色油料作物产区。从2004~2018 年甘肃省油料作物15 年年际变化趋势来看(如图1),由于受全国油料作物市场价格和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总体情况呈现出波动发展趋势,种植面积在330 千公顷上下波动,增长趋势不稳定,在2004~2006 年缓慢下降,2007~2016 年波动上升,其中2010 年和2012 年小幅下降,2017~2018 年又持续下降。油料作物总产量受种植面积的影响较小,比较稳定,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16 年总产量达到最高82.12 万吨。
从全省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以2017 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为例(如图2),甘肃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其播种面积占全省油料作物60%以上,产量为42.6 万吨,占全省的55.1%,以天水市和庆阳市种植面积最大;河西走廊地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的25.4%,年均产量为26.51 万吨,占全省的34.3%。从油料作物的种类来看,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品种为油菜、向日葵和胡麻,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花生只有少量分布。截至2018 年,甘肃省胡麻和油菜产量与种植面积占甘肃省油料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胡麻籽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45.8%,位居全国首位;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黄土高原产区,也是全国的主要产区。油菜因喜冷凉耐寒,环境适应性较强,在全省各个市州种植面积较大且产量高,占全省油料作物产量的57%,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此外油橄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陇南市3 县1 区,是武都区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2018 年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44.5 万亩,同比增长3.46%,产量30 837.4 吨同比增长5.4%,实现综合产值18.8 亿元,其种植面积、鲜果产量、橄榄油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图1 2004~2018 年甘肃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及总产量
图2 2017 年甘肃省各市州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2 甘肃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等年鉴资料,主要选取了2004~2018 年近15 年甘肃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及产量、甘肃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得出甘肃省油料作物各品种及各产区的比较优势系数。
2.2 研究方法
一个地区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要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该地区农作物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以形成科学的农作物生产布局[5-6]。目前国内学者对各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甘肃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的研究有:李红霞(2019) 通过对集中度、综合比较优势等指数对甘肃省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探讨[7],陈其兵(2015) 等对武威市县域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做了实证分析[8],马丽荣(2014) 对甘肃省油料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优势分析[9]。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油料作物年际间生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根据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优势分析法计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甘肃省油料作物各种类和各产区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2.2.1 规模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
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区比例水平的对比关系,体现该地区该作物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SAIxy代表x区y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Sxy,GSx分布表示x区y作物的播种面积和x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GSy和GS分布表示为y作物在全区总播种面积和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当SAIxy>1 时,说明x区y作物生产规模相较于全区y作物生产规模的平均水平具有规模优势,且值越大规模优势程度越高;当SAIij<1 时,说明x地区发展y作物不具有规模优势。
2.2.2 效率优势指数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
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与该地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全区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体现该农作物在该种植区的生产效率,即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效率的相对优势。计算公式为:
其中:EAIxy为x区y作物效率优势指数,APxy和APx表示x区y作物平均单产和x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单产,APy为全区y作物平均单产,AP为全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单产。当EAIxy>1 时,说明x地区发展y作物相较于全区水平具有效率优势,且值越大效率优势程度越高;当EAIxy<1 时,说明x地区发展y作物不具有效率优势。
2.2.3 综合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A()I是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综合衡量该地区该农作物的相对比较优势,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优势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CAIxy为x区y作物综合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是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当CAIxy>1 时,说明与全区水平相比x区生产y作物相较于全区生产水平具有综合优势,且值越大综合优势程度越高;当CAIxy<1 时,表明x区发展y作物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2.3 结果分析
2.3.1 甘肃省油料作物年际变化比较优势分析
依据统计数据计算出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进而对甘肃省油料作物及主要品种近15 年的变动趋势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在生产规模比较优势上(如表1),自2006 年以后,甘肃省油料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甘肃省油料作物相较于全国油料作物在生产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即油料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水平较高。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规模比较优势按均值排名依次为胡麻>葵花籽>油菜籽>花生,胡麻的规模优势指数在甘肃省油料作物中的均值最高达13.51,即胡麻在甘肃省油料作物的种植上具有很强的规模优势,表明甘肃省胡麻种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在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中占据主要规模生产优势;但是其年际间表现出不规律的变化,规模优势不稳定,在2007 年以前逐年升高,2007 年以后又逐年波动降低,2018 年回弹,达到近15 年的最大值。油菜籽和葵花籽的规模优势指数整体上逐年上升,且葵花籽规模优势指数自2012 年以后大于2,说明葵花籽的种值规模优势逐渐显现。花生因其生长环境限制在甘肃省种植面积少,使其规模优势指数低。
综上所述,影响规模优势指数变化的原因一是甘肃省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时间长,土层深厚透气性好,为油菜、胡麻、向日葵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环境,且充足的光热资源使其果实整齐,籽粒饱满且品质较好,具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10]。二是甘肃省多山地、荒漠戈壁,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既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增加棉油糖菜供给,难度较大,并且有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同季作物,粮油用地矛盾突出,面积扩大受限且近几年有缩减趋势,导致近两年规模比较优势下降。三是与其他农作物种植相比,油料作物的成本收益率较低,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影响波动较大,使其规模优势指数呈现波动变化且近几年逐渐降低。
在效率比较优势上(如表2),甘肃省总体油料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在1 上下波动,表明甘肃省油料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就主要油料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的均值来看都大于1,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胡麻>葵花籽>油菜籽>花生,效率优势指数中依然是胡麻最高。从年际间的变化来看,胡麻的效率优势指数波动降低,从2005 年的1.92 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1.36,变化较大,表明胡麻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水平不稳定,成本收益率低;葵花籽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总体来看较稳定,但自2010 年以后也逐年降低;花生效率优势指数逐年上升,表明其生产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油料作物的优良品种选育缓慢,适合甘肃省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高抗的油菜品种仍然较少,现有的胡麻品种单产水平较低,平均亩产135.8 公斤,含油率为44.5% ,导致其效率比较优势较低。另一方面近几年油料作物标准化、机械化技术水平较低,油菜、胡麻等精量化、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进程缓慢滞后,采收方式多以人工为主,采收成本较高,导致其每亩生产效率较低,使效率优势指数变化不大。
在综合比较优势上(表3),总体来看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逐年稳步上升,但是增长幅度不大,近两年出现回落。其中胡麻的综合优势指数仍然最高,且逐年波动增加,说明其在全国水平上具有生产优势。但是胡麻的综合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规模比较优势决定,主要是因为甘肃省胡麻种植规模大,但是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就葵花籽而言,其综合优势指数变动较大,2004~2016 年逐年增长,近两年受甘肃省油料作物市场的影响出现回落。油菜籽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年际间变化不大但都大于1,表明甘肃省油菜的生产种植较稳定。花生在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中处于综合比较劣势。
表1 2004~2018 年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表2 2004~2018 年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效率优势指数
表3 2004~2018 年甘肃省油料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表4 2017 年甘肃省各市州油料作物比较优势指数
2.3.2 甘肃省各市州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在2017 甘肃省各市州油料作物比较优势指数上(如表4),天水市、张掖市、庆阳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等地区综合比较优势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在油料作物生产上表现出较低的综合比较优势。在规模比较优势上,甘南州和天水市的规模比较优势最高,这种规模主要来自于该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例如位于河西地区的张掖市、武威市,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庆阳市、天水市和陇东南地区的甘南州是甘肃省油菜的主产区;其中酒泉市即使在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有限,但相对于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效率比较优势上,排名前三位的是临夏州>庆阳市>平凉市,效率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现出一定的生产效率优势,说明在该地区油料作物的单产水平较高,或者相对于其他农作物生产而言具有较高的单产水平。一般情况下在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地区,具有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光热水土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即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生产效率较高。因此,在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在综合优势处于劣势的区域相对缩小规模,因地制宜以发挥各地区的特色优势,形成优化合理的农作物生产布局[9]。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04~2018 年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情况相关数据整理与计算,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法,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 在时间变化上,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具有长期较强规模比较优势,其中胡麻生产规模优势最强,但近几年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其具有显著地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且年际间变化不大;其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但主要是由其规模优势贡献,其中胡麻的表现最为明显。(2) 在空间分布上:天水市、张掖市、酒泉市、庆阳市的油料作物生产都具有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除了兰州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定西市外,其他各市州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表明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 进一步合理布局油料作物生产区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是不同地区农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据。一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光热和水土资源条件,推广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等种植方式,增加油菜和葵花的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甘肃省特色油料的种植生产;充分发挥甘肃省适宜的自然条件,合理布局不同油料作物的主产区,在适宜油料作物生长的区域重点发展油料产业。二要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油料作物产区的土地流转规模,各农户之间要跨越村组限制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农民自觉自愿加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列,整合有利于油料产业发展的资源,使甘肃省油料作物种植日趋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提高油料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3.2 加强良种选育,提高油料作物的生产技术水平。一是要加强对适合西北干旱区油料作物品种的选育,尤其是优质高产高油品种的选育,促进油菜、胡麻品种更新换代,改造油脂加工企业的榨油技术和设备,提高现有种植油料作物含油量和出油率[13]。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活动,将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具体种植区紧密结合,推广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其单产水平和油料作物的成本收益率;同时改善生产条件,推进主要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建立健全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在节本增效、助农增收方面的作用,提高油料作物生产的减灾抗灾能力,以提高油料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推动油料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
3.3 延长产业链,提高油料产业的附加值
一方面要延长油料作物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条,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将初级产品转变为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油渣、油粕加工为有机肥或者有机饲料,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城市消费市场,结合居民消费习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油料作物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建立油料市场信息平台,实行订单生产,确保油料销售市场的信息对称;同时,积极参加农产品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利用媒体宣传,打造绿色有机食用油品牌,提升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