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12-13刘利刚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刘利刚

摘 要:传统文化中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不可分,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发扬,转换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振,与时代发展同频。

关键词:汲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理解认知、价值判断、行为选择,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广泛的价值共识与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继承和发展中汲取滋养源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弘扬和践行中保持正确航向。二者互融、互通、互补、互动,才能形成强大的软实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新认识与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到底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人所认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琴棋书画、中华武术、传统服饰、民俗、美食等。其实,我们所认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就要立足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就要参照西方优秀传统文化。

1.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百年伟大斗争则创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虽然内容、思想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不同,但同属于中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脉相承,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体,而“我们的传统道德文明特别是在近代这一百多年中才喷发出那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特别重视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德行、中华精神,支撑着中国走过近代百年苦难历程,而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史实又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立足百年近代史,我们才能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才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参照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再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化时代,人们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对自己所处的文化进行反思和认识。如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可以说是西方優秀文化的精华所在,而这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我们把印度的佛教中国化,使得佛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改造创新性。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大事记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属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的东西。琴棋书画、中华美食、民俗中也蕴含着属于全人类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念。所以,参照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引导、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个体层面而言,价值观决定了个人的追求、行为、审美等。就整体层面而言,价值观决定了民族的灵魂、信仰、发展方向等。社会主义得以确立,不仅仅在于它是科学真理,更主要的在于它代表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它所追求的价值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合大同”的家国情怀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阐释的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同根同源,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提供正确的方向。

2.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支撑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在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拼搏中创造。她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是中国精神的力量源泉,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她以大道之行、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兼容并包、四海一家的处事方式,忧民之忧、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等,作为价值标准评判是非曲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与力量源泉。

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系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

24字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延续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转化并最终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是传统文化与实践发展经验的融合。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阐述了国家发展进步的方向。国家强盛了,方能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个人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人民的重要性,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第二,从社会层面而言,讲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万物自由平等的思想。第三,就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古老的中华民族,爱国精神亘古不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历代民族英雄数不胜数。新时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塑造出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精神,塑造出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2.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性

为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人会脱离历史,以传统思想典籍中的相关论述来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而事实上,只有真正理解与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系统厘清二者关系,才能实现二者间的互通互补互动。首先,二者的阶级立场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强调的“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本意并非以人民为中心,而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安民”实现“本固”,达到“邦宁”,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第二,二者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产生于大工业时代,在社会化大生产、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发展、适应并指导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决定了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如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表达的是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均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平等则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均富”。

总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促进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适应时代发展,把握涵养要义,发挥化育功效,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