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村绿化研究进展及思考
2020-12-13武红柱韩丽君陈思
武红柱,韩丽君,陈思
(1.山西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乡村绿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村在林中、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树相连、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环境优美、地域特色鲜明、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对乡村绿化普遍重视,然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绿化相对落后,特别在山西省,由于地形狭长,气候地形条件复杂,农民绿化观念淡薄,乡村绿化更加滞后,严重影响了乡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开展乡村景观绿化建设较早的国家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乡村绿化景观建设起了推动作用。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DLU(differentiated land use)策略系统,为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起了重要作用[1]。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和土地整理过程紧密相连,从1940年开始,荷兰的风景园林师逐渐参与到乡村规划工程中[2]。美国1984年在马萨诸塞州成立“乡村中心”,开展乡镇园林绿化建设[3]。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人多地少,与中国相似,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在国内乡村园林绿化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有关乡村绿化生态景观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学习和吸取世界乡村绿化先进经验、进行乡村绿化模式的探索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方面。李昌来通过法国农业发展经验寻求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4],张晋石通过分析荷兰乡村绿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出乡村绿化要主要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和景观规划的相结合[5]。吴云霄等对庭院绿化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庭院类型的绿化模式[6]。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乡村绿化刚刚起步,水平低。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缓慢,缺乏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号召,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这一工程推动下,我国乡村绿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积累了不少可推广的经验[7]。
2 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
乡村这一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半自然半人工的聚落形态,关联着自然和城市这一完全人工体系的发展。乡村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乡村绿化的城市化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乡村生活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具有城市生活的干净、便捷、方便、丰富等特点。在乡村,绿化也出现了模仿城市绿化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村村建造小广场,种植绿篱墙;绿化树种的选择也从原来的具有经济作用的瓜果、蔬菜变为城市里没有经济作用的或者不结果实的树种,比如冬青、卫矛、紫叶李、黄杨等纯景观树种。在运城市某村,村内遍植大叶女贞,取代了村内各家各户门前的柿子树。盲目的乡村绿化模仿城市绿化,抹杀了乡土气息和田园文化,使乡村失去生机勃勃的乡韵。
2.2 乡村绿化的同一化
乡村绿化的同一化,也就是“千村一面”,如同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千城一面”。乡村绿化是识别、记忆一个乡村的特殊标志物,晋南地区结满红果的山楂树和挂着红彤彤柿子的柿子树就以其特殊的乡村绿化景观形象而被深刻记忆。而乡村绿化的同一性,导致了乡村绿化景观的不被识别,不能体现乡土记忆,表达乡土气息。
2.3 乡村绿化的片面化
乡村绿化的片面化,就是不考虑乡村的整体环境、建筑特色、立地条件等外部整体环境所进行的随意的、主观的、盲目的绿化。这种片面性,没有与乡村的整体发展、整体布局相适应,可以称之为“为了绿化而绿化”。某村由于本身的地域优势,成为第一批乡村绿化示范点。村委修建了新的牌楼,进行了道路绿化,新建了小游园,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和娱乐休闲。但由于当初绿化设计没有考虑与排水等基础设施相结合,加之后期的管护不善,如今,村庄道路两旁垃圾堆放,污水横流、荒草丛生,小游园废弃用做仓库。小游园的荒废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乡村的区位优势、发展情况、产业布局而直接导致的资源浪费。可见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做到规划先行,缺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区位优势、产业布局的考量,乡村绿化并不能助力乡村发展,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主观随意的乡村绿化并不能给乡村发展提供帮助,反而浪费了财力、人力和物力,也破坏了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4 乡村绿化的畸形化
乡村绿化的畸形化,是在没有缜密计划下盲目跟风、盲目攀比的畸形产物。有时,乡村绿化作为政绩工程,为了应景而进行绿化。对于示范绿化村,其他村庄很容易在没有分析自身村庄的特点、特色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复制,盲目跟风,生搬硬套。作为政绩工程的典型代表,乡村之间也很容易进行攀比,大家在看谁引进的树种更“城市化”、“国际化”,谁的绿化更“时尚”、“现代化”。乡村绿化的畸形化丢失了乡村原本的特色,成为不伦不类的绿化。
3 乡村绿化发展的思考
3.1 乡村绿化观念的转变
随着乡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了相应的提高,农民对于自身生活的乡村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乡村绿化必然由于自身的特点,而不再盲目追逐城市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乡村韵味,形成乡村绿化特色,真正满足农民对于乡村环境的要求。
乡村除了需要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外,还需要“村容整洁”、“村景秀丽”,生态文明所规划的宏伟蓝图是对这一要义的又一次升华。农民需要美化生活环境,所以乡村绿化、乡村美化是乡村迫切需要的一场绿色革命。农民对于自身生活的要求和期盼,必然会迎来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一场田园绿化的再造工程。而国家对于乡村建设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指导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2 乡村绿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往,乡村绿化由“政府牵头,村委唱戏”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但是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往往虎头蛇尾。由于乡村经济体的发展,比如,村办企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经济富裕的乡村由乡村企业牵头或者乡村个体老板牵头进行乡村绿化成为一种趋势。这一模式具有 “自下而上”性,村民普遍参与了这一乡村绿化工程,具有乡土认同感,并自觉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国家对于乡村绿化的支撑能力还不足,需要乡村能够自己先发展,国家补助一部分资金,并以“美丽乡村”作为重点扶持项目。
3.3 乡村绿化的乡土回归
随着“千村一面”的模式传播,人们对于乡村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乡村和城市的边界也便慢慢淡化。这些问题,会不时地激起了人们对于乡村文化、乡村环境现状的担忧。乡村绿化模式的千篇一律、树种选择的不合理性都将一一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于是理性的乡土风情回归也成为必然。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引,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都使得乡村绿化将向理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