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2020-12-13冷文丽罗来松
冷文丽,罗来松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深远谋划出发,深刻阐述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兴趣度不大,参与性不强等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思政课程对学生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特别是在教学案例选择上往往存在的贴近性不够、热点性不热,新颖度不强等问题。
在课程定位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键课程”就要有关键作用,如何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关键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除了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外,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法研究实践,取得教学实效性,是成为“关键课程”的关键。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较为普遍,国内学界和思政课任课教师也对思政课程开设中的许多案例教学法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思政课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和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核心是“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学生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从现有研究文献[2-11]不难发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案例式教学法研究的不少,但大多数文献采集的都是以经典案例为主,而从热点案例着手的不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应该是常讲常新的,并且应该是能够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身边贴近的问题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师选择案例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案例的遴选和深度分析中来,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教学才能获得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而目前有关这种师生共建热点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文献很少。
在符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规范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在近十年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重点在热点案例教学,核心是师生共建。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既包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包括以学生参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行动。这充分体现教育是为了学生,教育也需要学生参与的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师选择案例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课外实践中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感悟更深、收获更大。
二、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师生共建热点案例选取设计
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核心还是“案例”,重点在于案例的选取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不少,但大多数文献采集的都是以经典案例为主,而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视角切入的还比较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时效性、新颖性、热点性,也难以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大大降低了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度参与到教学中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案例选取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要将大学生真正关注的、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大学生共鸣的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因此在课程案例的选取及制作上,学生和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按课程规范确定教学案例的选取范围。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理论课。该课程的目标是要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因此案例教学也必须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选择与课程教学大纲内容联系紧密的、具有正能量教育效果的、当前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热点事例和议题作为教学案例。
第二,按教学目标编制案例设计大纲。任课教师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上,要充分按照课程任务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章节规定,精心编制6 个章节的案例大纲,每个章节的案例整体上要分别回应6 个章节部分的教学目标,具体案例的设计又要具体考虑章节内的具体知识点和基本内容,让每个案例既彼此独立,各具案例本身的教学任务,又互为补充,共同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
第三,以典型性增强案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案例的选择上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反映国家经济社会最新进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这类案例从信息采集到案例分享的全过程,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再加上案例的典型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相关理论问题,启迪学生的现实思考,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以网络热点性增强案例的时代性和新颖性。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也实现了实时性。在案例的选择上,除了经典案例的延续使用外,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大纲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案例,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案例,并选择一些时代气息强、生活气息浓郁的网络热点案例,对一些不适应教学内容新变化的陈旧的案例及时淘汰。这样的一种案例原则,既确保了实效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又为一届又一届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具体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第五,以客观真实性增强案例对学生的亲和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生硬的理论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诠释,变得生动了,生活化了,无疑就使这些理论成为了学生自觉的认知,而不是教师硬生生地塞进学生的脑中。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性案例更有亲和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只有真实才会有客观性,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会有持久的教育性。案例越客观真实,从中引发出来的理论就越具有说服力,就越容易让学生接受,对学生的教育与震撼作用也就越深刻。要实现这一目标,选取的案例最好来自学生身边,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第六,以多样性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案例资料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诸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视频、调查报告、多媒体影视资料、动画等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等设备,把单一、枯燥的文字资料,经过后期的编辑、剪辑、整理,辅之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做成精美的教学课件,使之达到情景生动、案理相融的目的。
(二)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没有改变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核心,而是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实践性的发展,增加了“师生共建”的案例建设特征。其主要原因是针对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选取仍然采用单边主义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学生的现实关切回应不及时;在案例的加工处理上忽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最终致使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没有改变案例教学法已有的基本内涵,但在特征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参与案例的采集建设,将教学互动前置到了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体现了前置性特征,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展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特征,涵育了学生开放包容的价值引导和共建共赢的发展理念。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发布任务,学生组队。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的6 个不同章节内容,设置不同案例制作大纲。大纲应包括该章节的主题、任务及案例制作的具体要求。例如针对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可以针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等这些专题作为案例主题。案例的制作形式可以多样,POWERPOINT、微视频、动画等形式皆可,要求有图有真相,有人物、有事件、有评论总结。教师需课前与班级学生建立联系,将案例教学大纲向学生发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组建案例建设团队(一般4~6 人为一组)。
第二,自选任务,分工合作。根据案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自主组队情况,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团队领取相应案例项目。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团队成员遵循案例选择的原则,完成案例教学大纲中的相应案例的信息采集、筛选、制作任务。案例的素材采集和案例的筛选编制、分析制作等等工作,均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方式更加开放、自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自己非常关注的事件进行准备。整个案例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他们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过程,该过程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认识更加深刻。案例的筛选、收集、整理、制作等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单靠一个同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成长。
第三,案例导入,总结引导。在完成案例的基本制作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和任务安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采集的相应案例,导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导入一般由学生来进行,由每个小组指派一名或多名学生,上台进行案例的陈述、讲解。任课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基本知识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
第四,优选汇编,持续改进。教研室应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针对各个班级所收集到的优秀案例,进行筛选、汇总,最终编订成册,供所有老师参考借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在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上有稳定性特征,但也有时代性变化要求。在变与不变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应充分保留稳定性支撑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汇编,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经典案例,又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及时淘汰那些已经不适合变化了的课程教学案例,不断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吸纳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通过这样的一种案例建设组织实践,确保师生共建热点案例的热度和时代性,实现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持续改进,常讲常新。
三、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有效性
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有效性得到了证实。一方面,该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大提高,抬头率有了显著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使用该教学法后,师生互动越来越紧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一)从学的层面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育,使书本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课前案例收集、案例分析,课中案例讨论、案例辩论,课后案例反思、指导实践等方式,全程参与到课程的整个教学中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概括、归纳、总结、陈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从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师生共同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和学生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从学生评教的数据来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价很高,在课后的教学评价反馈意见中,普遍认为收获挺大。有的同学就明确表示:“这种教学方法很新颖,让自己学会了很多,对自己的锻炼很大。”“上台进行案例讲述,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学生普遍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虽然受累,但更受益。”
(二)从教的层面实现教学相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将收集到的案例,通过精心挑选、制作,将其运用到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中来,制作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还提升了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该课程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平均94.2 分提高到2018年的97.3分,连续5年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名列学校学生评教前列。从该课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数据可以看出,老师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和谐。该教学团队成员获得全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两项,全省思政课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一项,全省思政课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等奖两项,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一项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三等奖一项等成绩。除了提升教师的外部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平台,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将以往教师单兵作战、费时费力的案例搜集现实转变为集团作战、师生共建的一种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