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13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耐力体能训练强度

曹 娟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

体育素养是基于先天遗传因素,再通过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它主要包括体育的品德、行为、意识、知识、技能和体质水平[1]。信息时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职学生体能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素养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职学生毕业后满足职业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发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发展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必要性

(一) 基础体能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基础体能是高职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基础。通过基础体能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促进高职学生身体得到均衡的发展。通过力量训练增强肌肉抗阻能力,使其在负重状态下保护器官和骨骼免受损伤;通过耐力训练改善呼吸,促进心肺功能;通过速度训练提高人体在大量缺氧状态下极限工作的强度;通过协调灵敏等训练发展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快速减速和变向的能力。这些身体要素都是未来高职学生生活和工作必要的体能素质。基础体能训练的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仅满足高职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同时可以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 职业体能是高职学生职业成就的前提

高职学生的专业基本决定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特点。从高职学生职业特点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体能训练的规律,把科学性、职业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运用到高职职业化体能训练中,满足高职学生实际工作的职业需求,是高职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工作,获得职业成就的前提。高职学生职业体能的特殊需要,首先是核心肌肉群的特殊需要:高职学生的工作一般都是在脑力劳动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状态下完成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单一的劳动模式容易造成身体的某一部位训练过度,而另一些部位训练缺乏的身体发展不全面、不均衡情况,需要加强核心肌群练习,保证身体基本姿态的稳定。

(三) 目前高职学生体能现状

为了更好地掌握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实际状况,课题组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和系统测试分析的方式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量,包括身高、体重、体质、基础代谢、身体维度等。参与调研的200 名学生,平均年龄19 岁。对身体基础体能技能等涉及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协调素质、灵敏素质等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测试,具体为心肺能力、腿部耐力以及速度耐力的一分钟跳绳,平均成绩每分钟108个;腹部肌肉力量的2 分钟仰卧起坐60 个;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手臂特别是前臂、肱二头肌力量和耐力的曲臂悬垂28 秒;左右腿部力量和耐力素质的单腿深蹲起立6 个;以及提高速度、灵敏素质的“十”字变向跑和反向跑各24秒等。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训练的热情和兴趣较高,但是对基础体能技能训练实际执行力较弱。具体表现为心肺耐力、上肢和下肢力量、速度素质、速度耐力相对较差,核心稳定性和两侧发展不均匀现象亟待改善,柔韧性和平衡力有所欠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体能发展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电子产品的普及,也影响了高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提高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途径探索

(一) 端正体育训练态度

一个人的训练态度直接决定训练的效果。因此应更新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使其端正训练的态度。体能训练不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满足训练课时的需要。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增强身体素质,不仅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职职业对学生的需求,是在特定条件下维持生命的保障。同时,强健的体能和精湛的运动技能能够有效缩短职业技能学习的进程。例如,体育锻炼中的协调性、灵敏性、反应能力都是很多职业所必需的。通过这些明确的训练目标激发高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

(二) 固化训练过程

针对每一次体能训练做到训前热身、训后抻拉与放松;在训练的基本部分,每次课的训练内容按照先强度大后强度小,先多关节后单关节,先大肌肉群再小肌肉,先核心训练后上下肢训练,先速度、灵敏、协调后力量训练等程序,保证训练程序的科学化。在训练过程中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即先强度大后强度小,保证高职学生有足够的体能高质量地完成大强度的训练任务,同时不影响小强度训练任务的质量。如果在此过程训练内容安排不合理,使机体在疲劳状态下完成大强度任务,不仅影响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且容易因为机体处于疲劳状态无法胜任大强度训练需求造成运动损伤。同时为了保证训前充分热身和训后放松拉伸的训练效果,根据高职学生体质现状和未来工作需求,精心编排一套高职学生职业体能热身操和静态拉伸操,为保证高职学生体能训练热身和放松环节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三) 遵循体能训练原则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一刀切”的训练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统一的训练内容、统一的训练目标,造成素质好的“吃不饱”,素质差的受不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个体充分发展,显示出极大弊端。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据“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理,采取“分级训练”,将训练总目标按照由易到难设置不同的子目标。在训练实施过程中,每位高职学生根据自己体能实际情况分级别逐渐完成。虽然统一训练时间、训练地点和训练内容,但在具体目标设置上根据不同人的体能水平采取分级施训的方式,达标才可晋级训练,逐级加大动作完成难度等,使所有参训人员都能够练有所获,享受到训练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增强训练的信心。例如,为了增强高职学生胸部和上肢力量,选择“俯卧撑”训练动作,尽管统一要求连续完成三组、每组十个、组间歇一分钟,但是由于将俯卧撑设计为第一级标准俯卧撑,第二级下斜俯卧撑(双脚脚尖置于椅子上),第三级单脚下斜俯卧撑(一只脚置于椅子上,另一只脚抬起),逐级增大难度,学生逐级通关。这样分级训练不仅满足了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优化训练效果,而且容易形成“比、赶、超”的训练氛围,激发了高职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存在腰伤、膝伤、踝伤的高职学生制定训练方案,即针对损伤部位安排康复性训练内容,针对非损伤部位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强度,让受伤的高职学生在康复过程中增强体能。此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损伤对体能的影响,同时通过针对性训练促进高职学生体能增强、血液循环,大大缩短损伤部位的康复时间。

(四) 更新训练手段

以往诸多项目的训练,通常凭借经验指导实践,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局限性。科学训练、革旧鼎新,是推进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同样以俯卧撑为例,根据肌肉训练目标不同,实施方案也会调整。如为了发展肌肉“爆发力”,提高力量速度,最好选择1RM—5RM;为了发展肌肉力量,选择8RM—12RM;为了发展肌肉耐力,选择20RM—30RM(RM 为重复做的最大数值,即1RM=只能完成1 次动作的最大重量)。组间歇也会根据训练强度变小而逐渐缩短。在“速度训练”过程中,利用即时心率,监控高职学生的训练强度,适时调整训练量,使高职学生心率控制在180 次/分以上,即30—32 次/10 秒;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悦动圈”软件给不同高职学生以不同配速进行训练,保证每位高职学生训练即时心率控制在170—180 次/ 分之间,即28—29 次/10 秒;在科目的“技术环节”,利用手机的录像、播放、回放功能,对典型动作进行“技术讨论”,让高职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动作技术;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工作特点大多需要一定强度,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训练内容,等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同时避免对高职学生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要不负祖国的期望,尽己所能,以绵薄之力推进高职学生体育培养的进程。

猜你喜欢

耐力体能训练强度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更 正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