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传统纺织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业财一体化助推企业转型
2020-12-13李俐
李 俐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1 纺织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决胜阶段。纺织“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与过去不同的行业定位表述: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纺织工业在经济发展、出口创汇、满足消费、解决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个定位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增强行业的发展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1]。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部署,逐渐夯实了我国发展成为网络强国的基础。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由于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减少,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技术对既有制造范式进行了改造,出现了基于现代制造技术的新型制造范式,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2 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纺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链接化纤、织造、印染、化工、纺织机械、服装加工等多个环节,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纺织行业也是“出口创汇,拉动内需”的关键行业。后疫情时代,传统纺织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国内消费市场复苏速度快于国外,但就纺织品来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仍然较低,消费市场的萎缩正在影响整个纺织产业链,下游需求乏力导致纱布产品的销售压力加大,原料涨价但产品提价乏力[2]。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出口型纺织企业的压力不断加大。常规品种的产品多是拼价格,利润微薄。从纺织产品的销售市场来看,目前仍以国内市场为主,订单多转变为“小批量、多批次”模式;从产品种类来看,中、低支纱优于高支纱。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底端,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粗放、装备技术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其参与竞争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目前整个行业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出口缩减等现实问题。面对发展困境,纺织行业需要积极求变,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智能制造为手段,从而推动我国纺织行业向高端化发展,谋求在部分领域实现突破,借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结合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是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必由路径。
3 财务视角下的对策与出路
当今,商业世界处于一个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认清经济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战略制定与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云说过:“没有资金支持,所有的战略都是空谈。”融资是一门技术,赚钱是一门艺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改善,金融机构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疫情过后,中小企业的存量融资已岌岌可危,新增融资更是空中楼阁。财务离不开业务,业务也脱离不了财务的支持。凭借客户40万预付款起家的大族激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没资金、没市场、技术薄弱”三大生存挑战,大族人最终选择的是技术创新发展的经营战略。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演进、生产要素结构不断改变的新趋势下,纺织智能工厂迅速发展,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纺织工业回暖,离不开广大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平稳推进。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纺织企业在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实现了从原料到筒纱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数据的采集,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管理,用“技术红利”代替了“人口红利”。提高纺纱业的智能化水平,不只是对智能装备的升级,也不只是在先进的智能化车间安装软件系统,更重要的是对占比80%的传统纺纱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集成与合作。2019年10月,山东省纺织行业智能化技改现场观摩会上,华兴纺织董事长胡广敏分享了小微再造的技改方案,对老设备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数字化重塑的手段,重构整个价值链,构建智慧纺织工业大脑,通过集采集销、精准配棉、产融结合,实现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建立智慧纺织价值链生态圈,最终实现产业集聚、行业共赢。
华兴小微再造技改方案将各种创新要素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实现各创新要素之间的互补匹配,促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产生质的飞跃,形成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独特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中小纺织企业通过“装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提升换挡、转型换能”,实现数智化升级。
3.1 创新融合
智慧纺织工业大脑实现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采购销售、业务核算全流程的数字化。智慧纺纱工厂管理系统由六大模块集成,覆盖了从订单接收到成纱交付的各个环节,在互联互通的系统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以订单为核心、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细纱智能动态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开发了世界上首个真正解决细纱断头问题的系统。与目前国际知名设备厂开发的接头机器人相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意义,不但技术先进、管理简单,而且投资少、安装简便。按照行业标准计算,全国7 000万锭年增加产量10 000 t,相当于再造一个10万锭的工厂,更为关键的是大大减轻了值车工的劳动强度,为熄灯生产的劳动方式提供了技术保证。
3.2 “五换”突破
以“五换”为核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解决方案,逐步提升其盈利能力。(1)装备换芯:用智慧纺织工厂管理系统、智慧配棉、供应链金融平台、细纱动态管理系统等亮点技术和功能,为各年代设备换上智能纺“芯片”。(2)生产换线:把离散的物理生产线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连接再造虚拟生产线,实现虚实结合、订单拉动式生产。(3)产品换代:通过数据、算法、数据模型,极大地缩短研发周期,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快速适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使得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升。(4)提升换挡:通过对多年积累的行业管理经验、工艺标准、技术创新等进行高度集成,形成固定的统一标准,解决传统模式下生产过程重复波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提升换挡。(5)转型换能:通过新技术与业务融合,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旧动能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3.3 生态赋能
华兴小微再造模式的服务对象是纺织行业5~20万锭的中小企业,产能到全国纺纱规模的75%~80%。通过智慧纺织工业大脑平台,建立产业发展生态圈,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打通业务流程,构建智慧纺织系统;以中游纺织向上延伸打通棉花产业链,向下打通纺织成品产业链,用智能化重构智慧纺织全产业价值链,通过集采集销,实现企业之间的抱团取暖,建立品牌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开辟一条能够使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道路。
3.4 金融助力
“现金为王”的道理永远不过时,现金流永远重于毛利率。智慧纺织工业大脑金融服务系统的建立主要用于企业财务融资管理和资产管理,针对平台各用户,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和传递,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完备、全面的财务决策信息,实现企业的快速、便捷、可靠支付,通过选择多套业务支持系统,无缝嫁接各大类纺织金融资产,共同构建“纺织财富管理行业生产线”。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对全面提高纺织企业金融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也是纺织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4 智改成效
华兴集团树立了示范引领纺织行业的良好形象,小微再造智能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小纺织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走出困境,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提供借鉴经验,为国家指导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棉花采购、纱线生产及销售指数。产品市场的需求潜力较大,平台建设能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华兴老设备智改前后对比为例,通过智能化改造,自动化水平提升,管理逐渐扁平化,万锭用工由40人降到8人,减少了80%;专件和配件万锭每年降低0.8万元;细纱巡回接头时间由30 min降至5 min,缩短了83%,细纱锭速15 000~17 000 r/min,产量提升13%,有效降低了固定生产成本。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主体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新概念、新知识与新业务层出不穷,极大地考验着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认知体系。数字时代,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和业务的不断融合,要求财务组织从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意见,促使信息对称、破除信息孤岛、形成数据闭环,避免风险管理及各部门的分割和孤立,使企业能够在全面协调的视角下对风险加以控制和利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数据的价值。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唯有开拓思路、革新思维,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作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选择。会计人应具有勤勉、睿智、诚信、担当的精神风貌,用奋斗、用拼搏,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