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的核心要义:以人民为中心

2020-12-12闫琛瑶李金勇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执政党立场马克思主义

闫琛瑶 李金勇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6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其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实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时代蕴意。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的指导思想,理应贯彻落实。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关于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我们应该“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体现出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2017年10月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发展方略正式提出。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说明我党会更加注重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举措。制定“十四五”规划前期,党中央高度关注并坚持问计于民,这是执政党在政策制定方面始终对照“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实践的有力证明。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文以“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为主体视角,尝试以“四史”背景为依托,试图分析该思想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立场和执政实践中体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理论成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社会主义”和“人民”这两个词语在历届党代会中“作为高频词出现次数为14次(100%)”[2]这充分说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以及对“人民”这一价值主体的高度重视。2014年,当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谢尔盖·布里廖夫问到习近平本人的执政理念时,他立场鲜明的说“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3]习近平总书记对执政党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这是执政理念在精神层面的核心要义。

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执政的具体方向和价值旨归,同时也是解答“为谁执政”这一宗旨问题的根本基点。那么,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何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执政党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执政实践。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明确提出“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5]论断以来,关于“人民”理论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恩格斯虽然没有正面表述过“为人民服务”的相关论述,但1843年他在《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中批判了马丁路德的反动立场:“如果说他在开始自己的传教士生涯时是人民的一分子,这时就完全为人民的压迫者服务了。”[6]1917年,列宁在《六月十八日》中写道:“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保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7]列宁主要是从无产阶级的角度论述为谁服务的问题。斯大林则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为人民服务”的。1936年斯大林做《关于苏联宪法草案》报告时谈到:“知识分子活动的性质也改变了。从前,他们一定为富人阶级服务,因为当时没有别的出路。现在,他们一定为人民服务,因为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了。”[8]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作为唯一的执政党,毛泽东同志仍然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建国初期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提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在法律高度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性举措。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作为执政党回答“为谁执政”这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根本衡量标准。江泽民同志首次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0]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1]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同志则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核,是对“为人民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中国历届执政党领导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关于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创新都说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党的长期执政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1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这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经典阐释。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4]“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4]“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14]唯物史观是我党在执政过程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以此为基点,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进而巩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立场

一个政党的执政立场是对其执政理念、执政宗旨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政党语境下的“立场”一词有过科学阐释:“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1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执政立场是执政党开展执政活动的根本立足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演变历程。站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视野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我们能够深刻并且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6]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恪守初心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于执政立场的价值依归。“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7]2020年《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8]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立场”的具体表现形态,是指导执政党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根基和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我党在改革中的一次“伟大觉醒”,它“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9]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理念指引,需要立场孕育。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表示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1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与“人民”存在天然联系,带领中华民族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过程,都依靠人民群众才得以发展壮大。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20]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庄严宣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执政立场,为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彰显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践价值。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立场的实质是党和人民的统一性。“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立场”的主体均为党和人民。“党”作为执政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实施执政行为;“人民”作为受益客体协助执政党开展执政活动。这使得“党”和“人民”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人民立场”的执政立场达成统一,也就是:“党”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来达到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同样,“人民”需要借助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这充分体现出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在政治层面的高度统一性。十八大以来我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全党都形成了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氛围,加深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讲到“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2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饱经风霜”中保持“本色依旧”的指南针,使党和人民始终在一条战线上永续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评价执政实践的根本标准

对执政实践进行评价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这说明了判断执政党执政实践是否符合标准,不仅要检验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还要看执政实践的主体对象,即为哪些人谋利益?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实践的根本标准,这个选择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新中国发展史进行实践评价的科学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面向对象应该是为大多人的根本利益而服务。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史,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复兴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执政党始终将是否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判断标准。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中认为评价政党的执政成效要“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3]这是要求执政党实践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人民利益标准”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1992年邓小在平南方谈话中对如何评价改革和开放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4]从“人民利益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都说明了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评判执政党在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实践标准。

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实践评价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实践评价标准。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5]这些论述将人民作为执政实践的评判者,将人民的根本利益视为评价执政实践的根本标准,在实践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现实阐释,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执政党实践评价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3]从现有资料来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实践层面的工作导向问题。执政党的实践评价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始终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导向,这就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6]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宣传思想、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均有要求。此外,习近平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提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既宏伟又朴素:“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具体执政实践提出严格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2]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执政实践的根本评价标准。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不断摸索前进中逐渐发展形成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立场和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它与党的人民性高度契合,像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互相依靠,彼此成长。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奋斗。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壮大执政底气,真正实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猜你喜欢

执政党立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扬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