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2020-12-12滕雪莹石淑萍

北方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柞蚕蚕业科研院所

赵 娜 滕雪莹 石淑萍 魏 巍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是指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的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的决策与措施。它是集学科定位、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的长期建设工程[1]。合理的学科建设布局,能够提升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科研自主创新水平。本文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在对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对策及建议。

1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学科建设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布局,为了促进柞蚕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创新,继续保持该所作为全国柞蚕科研中心的优势地位,结合实际情况规划并重点建设3个学科,其中着力打造重点主导学科2个——柞蚕品种选育与柞蚕保护学科,巩固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柞蚕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打造一般性学科1个——柞蚕生态建设学科,保持其国际先进水平。全所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上述三大优势学科开展,在此期间,全所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茧丝绸发展基金、国际合作、国家科研条件能力建设、省科技攻关等各类项目69项,已鉴定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成果4项,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成果3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15项,已授权13项;登记备案柞蚕新品种纯种5个、杂交种4对;制定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2个;申报产品标准1项;研制新产品2个;发表论文234篇;出版著作6部;牵头完成了柞蚕基因组测序,构建了柞蚕基因组框架图,在我国柞蚕实用技术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柞蚕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的同时,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形成重能力、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所内制定了未来5—10年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逐步打造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团队。目前全所拥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9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2人,博士3人、硕士23人。

所内先后建立了三类三级科技平台,平台每年购置科研仪器,不断改善提升学科创新条件。目前拥有各类实验室7 100 m2,各类养蚕室10 000 m2,试验柞园1 000 hm2,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50余台件,中、小型仪器700多台件。

2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所虽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柞蚕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山区农民的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2.1 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手段创新不足

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手段上的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其它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应用少,部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虽有突破,但进展缓慢,深度不够。科研手段和方法更新缓慢,致使高档次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较少,制约了进一步扩大各学科学术影响力。

2.2 人才引进和培养亟需加强

对有实力、有名望的领军人才的吸引和凝聚力不足,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短缺,人才断层问题日趋严重。随着近年来退休人员的增多,2020年初较2009年科技人员减少了35.1%,若不及时补充将无法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

2.3 资金投入不够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工作,周期比较长。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改革及辽宁省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导致申报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相对减少,科研经费相对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前期投入比较多,后期维护管理缺少稳定资金支持,且由于资金限制利用率不高。

3 对策及建议

3.1 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学科体系方向的正确与否是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关键,在已有柞蚕业传统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适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需要,着力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原则,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山村增绿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为主要途径,探索开展柞蚕各学科在国内外的前沿研究进展,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发展布局,构建发展规划框架,凝练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协调各种科技资源,努力打造重点学科,鼓励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性研究,加强自身科研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提升综合竞争力[2]。

3.2 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

一是从单位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方向出发,制定人才引进顶层设计。计划性地引进和吸纳高、精、尖人才,高效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3]。二是加大对团队内的青年科技人员的培育力度,给予他们在职培训、进修深造、学术交流等机会,快速提升其科研业务水平,使他们能早日担负起科研重任。三是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在学术氛围、物质条件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以保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增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凝聚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四是建立健全科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学技术,求合作,将国内外新思路、新技术带回来取长补短,以期在柞蚕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及育种方法创新等基础应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3.3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农业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4]。科研院所应统筹设计建设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平台,逐步购置大型高端的必备科研仪器,配套制定平台管理制度及培养专业的平台管理人员,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运转效率[4]。要加强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已拥有的国际野蚕研究中心、中国柞蚕产学研联盟委员会、国家桑蚕改良中心辽宁柞蚕分中心、国家柞蚕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农业农村部辽宁野蚕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柞蚕饲养技术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农业农村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丹东实验站及辽宁省野蚕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各类平台的作用,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3.4 健全学科规章制度

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柞蚕特色的学科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主要用于科技人员激励、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真正建立起竞争、高效的工作机制,将科研效率、科研业绩与责任人的实际利益紧密挂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5]。修订完善科研管理、成果转化、财务、人事、后勤保障等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团结和谐、竞争有序的团队氛围。

3.5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6],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的支持。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类研发项目,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家、省、地各类科技计划及国际合作、企业横向联合等项目资源,为学科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经费支撑。另外,加速成果培育及转化,瞄准产业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产业创收积累资金反补自主创新。

3.6 加强各方交流与合作

加强各学科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人才、成果和平台等资源共享和发展[7]。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健全多种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国际国内多方位接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不断提高学科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采取优势学科组织联合攻关、普通学科借势发展、新兴学科蓄势培育等策略,逐步打造自身优势学科。

猜你喜欢

柞蚕蚕业科研院所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