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善”“美”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思考
2020-12-12王越
王 越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新冠肺炎疫情是21世纪人类遭遇的巨大灾难,它的全球性蔓延意味着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袖手旁观、从中牟利,各国必须携手对抗,方能制之。然而,在西方治理逻辑和制度体系下,一场本不分你我的全球疫情阻击战演变成为国与国间的政治博弈、利益纠葛。相比之下,中国在这场疫情中的防控举措快速、准确、有效,真正显示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胸襟和责任,不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善”“美”,也彰显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底气和治理效率,为世人称赞。
一、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
(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与应对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或许是有史以来凭借工业现代化的力量传播得最快的病毒。现代工业化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也给病毒传播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比如,借助现代交通工具,新冠肺炎疫情能够迅速扩散,形成“全球化”发展态势。如此一来,世界就成为命运与共的抗疫共同体。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内,但凡有一个局部上的疏忽,疫情都会卷土重来,或者导致抗疫成为持久战,严重拖垮世界经济。对此,全球抗疫行动的首个要求就是做到“全球化”布局,需要各国具备战略眼光,心连心,为人类的长远利益着想。各国都必须调动自身力量,抛弃偏见,迅速构建起疫情防控的全球“统一战线”,互通有无,如此人类才能完全打赢这场战争。其次是要共同把遏制疫情发展摆在首要地位。2020年3月26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应对疫情的战略应该以人为重点”,尽快遏制病毒传播“是一项共同战略”[2]。这是人类的一种共识。在病毒面前,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被显化,它将倒逼人类重新思考一套社会发展机制来应对病毒的快速传播,保证社会交往秩序的正常进行。因此,严格的防疫举措、先进的医疗设备、医学研究的进展和便捷的网络技术总体上要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得到相互补充,能够步调一致,从而与病毒快速传播的形势形成对抗力量并最终达到消灭病毒的结果。任何一个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的国家,特别是公共卫生条件低下又不能采取合适的防控疫情举措的国家,其病毒肆虐的风险程度可堪忧虑。遗憾的是,一些西方国家的防控疫情举措不仅未达到上述要求,还逆其道而行之,分裂全球抗疫“统一战线”,趁机对社会主义国家发起政治攻击,十分可耻。
(二)抗击疫情中的“中国逻辑”和“西方逻辑”
中国应对疫情的核心理念是:始终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全球疫情阻击战。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组织下结成了抗疫“统一战线”,仅有一个目的,就是与时间赛跑,遏制疫情、挽救生命。在医疗战线上,中国做到了有求必应。2020年春,湖北省成为疫情重灾区,即便国内各地的抗疫物资有限,仍能通过各级党政机关的部署,分批、有序地进入湖北省,援鄂医护人员也经由各地相关组织的筛选赶赴重灾区一线,成为人民生命安全保卫战的有生力量。疫情爆发后,国家加强了对企业复工复产的管控,不断加强供应物质生产直至确保满足抗疫所需,同时严格实行生产人员的疫情防控管理,全力遏制病毒在人群中的扩散。为了解决病患的隔离、安置和治疗效率的问题,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快速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启用方舱医院,以物尽其用的态势不断缓解疫情带来的医疗卫生压力。
在防控力度上,中国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国家每日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前一日的疫情数据,包括各地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治愈病例数、死亡病例数等;对疑似病例进行饱和式检测,对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饱和式追踪;及时公开确诊病例行踪轨迹,推出线上个人交通乘坐情况的查询系统;大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人民防护意识。
面对国际社会,中国秉持对世界负责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新冠病毒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在疫情爆发初始时期就把病毒的特征及防控措施向国际公开,望各国做好相应措施,同时做好已出境人员的安全保障及疫情防控管理,做好国外滞留人员的归国安置工作。当疫情在全球引起爆发性增长时,及时出台和完善政策,在防止疫情反弹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归国人员入境措施,或由驻外大使馆向境外华人华侨发放防护物资,尽可能地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
相较之下,西方国家面对疫情的理念是什么呢?是拯救资本。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不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而是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中心”[3]。刚步入“脱欧”后过渡期的英国为贸易谈判焦头烂额,不愿意因防控疫情而影响“脱欧”后续进程,妄图用“群体免疫”的歪理来“抵抗”大流行病的传播趋势。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非得到疫情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才进行城市、交通的封锁和管控,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美国在疫情爆发下因1个月4次的美股熔断,第一时间发动“救市”机制,通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支持,用“无上限”量化宽松的政策刺激经济,对于疫情仅采取有限措施进行防控。美国各州又擅长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好各州与联邦政府间的物资调控问题,疫情防控无法同步进行,降低了防控效率。由此看来,在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的现状是病毒比人还“自由”。以资本为中心的这些国家面对疫情不仅反应迟钝,侥幸心理极强,在体制上也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力量,疫情防控举措混乱不堪,逐渐演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乱象。种族主义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断被激化,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活动。更不要说一些垄断资本家在利用这个时机牟取暴利,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甚至在瓦解全球抗疫“统一战线”,对中国抗疫工作指手画脚,不失时机用“人权”和“自由”的老调子混淆视听,攻击中国的治理体制、治理能力,转移国内矛盾,或相互纠合,用赤裸裸的资本家嘴脸重新上演索要赔款的帝国主义行径。
从抗疫的“中国逻辑”和“西方逻辑”之比较中可以得出,在那些医疗卫生条件十分先进的发达国家里,牵制抗疫进程的原因正来自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痼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制度不只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存在,其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法的体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它是围绕“资本”运作的制度,决定了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于它而言都只是博弈的平台,任何“自由”“平等”和“博爱”在这样的资本博弈关系中只能是虚假的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把应对公共卫生威胁作为当务之急,当公共卫生威胁袭来时,这一制度下获益的只有资本家,被损害的则是绝大多数人民。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治”的内在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之治”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支撑。现代中国制度在70年的建设、改革中不断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发展和完善,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内在动力,因而具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还因为它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资本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从无产阶级革命中诞生的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组织力量,所以它能在党的领导下,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向前行进。在抗击疫情的“中国之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善”“美”得到了充分诠释。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制度之“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6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实性、广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奋斗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第一线。越是在国家艰难的时候,这一点就看得越清楚。正因如此,党领导下的国家制度才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才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关乎民生大事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对现存体制机制弊端进行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习近平总书记[5]就作出明确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短短数日,全国上下就形成最严格的疫情戒备格局。随后,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在抗疫中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工作的指示,要求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开展并行不悖,两手都要抓。
第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相较于国外一些政府动员力量薄弱,群众乱无所属,各地无法协调物资分配和管控全局的情况,我国能做到全国防控疫情“一盘棋”,将“快、准、狠”的防控措施层层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团体和社会组织做到了令行禁止、调度有方,不存在任何囿于党派、集团利益而产生的社会撕裂问题,能够及时动员广大人民,为重灾地区补充资源和提供支援。
第三,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工作的政治保证。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施压屡见不鲜,它们习惯于用西方的话语“权威”进行渗透工作,旨在用“软实力”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力量,引发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这种表现在此次疫情中十分明显,疫情防控在它们眼里变味成了政治游戏,因防控疫情需要采取的限制人员出行、封城等正确举动被它们歪曲为“不民主”和“不自由”,“一党专政”“体制僵化”“剥夺、侵犯人民权利”的论调铺天盖地,中国人民的抗疫动机遭到严重质疑。而我们党能够有效应对这些舆论“病毒”,领导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坚持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守住心理防线,有序开展工作。
(二)人民的凝聚力体现制度之“善”
制度之“善”,指的是制度在施行过程中能够达到应然和实然的统一,包括它的健全程度、覆盖范围、容错机制等各方面内容。拿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全民同心这一点来说,人民想实现团结和人民能实现团结本是两回事,制度之“善”就体现为后者。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家面临紧急情况也才能实现“善治”。实际上,制度之“真”是制度之“善”的现实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制作为国家制度的最高形式,“不仅就其本质说来是自在的,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说来也日益趋向于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确定为人民自己的事情”[6]。我们国家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中国人民才能以制度作为自己组织和团结的力量,依靠制度紧紧凝聚在一起。而中国人民对制度的信任和服从,不是因为制度控制了他们,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以往旧制度营私舞弊的弊端,可以为人民所用,可以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包含各方面的内容,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比如,经济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得大到政府机关,小到社会基层组织,多到社会非政府组织及私人企业,所有方面的群众能够在这一制度下相互关联、彼此呼应,既能服从中央统一调度,又能在自己的岗位各司其职、建言献策、互通有无,从而实现中国力量的极大团结。这就是中国制度之“善”的表现,也是和其他国家制度相比的一大突出优势。而在西方,且不说资本家的统治和各利益集团纠纷难以促成人民力量的团结,中央权力弱、不同权力互相掣肘的制度缺陷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也导致执政者决策滞后、效率低下,既无法作出统一部署又无法使人民凝聚在一起。所以,从西方的疫情防控局势中我们会看到,纵使人们都意识到疫情肆虐带来的损害,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允许他们当机立断作出正确部署,尽管不同派别各抒己见,沸沸扬扬,但群龙无首,疫情防控工作停滞不前。
(三)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创新促成制度之“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和构建更好的、更利民的制度体系,如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力点,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原因。正如有学者[7]指出:“国家治理能力竞争本质上是国家制度竞争。竞争的规则就是: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要实现制度发展,就必须进行制度革命,而中国人民是绝不忌讳谈革命的。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把改革喻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无论是要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要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改革都是一条必经之路,它的使命就是革除现有弊病,为国家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中国随时都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而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同时,中国人民对制度的自信心将得到提升,对美好制度的寄托和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依靠制度紧密团结起来。这便是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创新带来的制度之“美”。
事实上,中国在这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并非尽善尽美,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机制上的弊端。但是,中国对待问题的方式是及时止损,成立问责制度,一方面追究调查,一方面制定新的方案,在“破”和“立”中推动制度的完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9]在2020年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举措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大有裨益。可以看出,中国制度之“美”的背后是中国责任、中国担当以及对中国道路的坚持,这些因素使中国制度自身能在疫情“大考”后续的补缺补漏中继续发挥治理优势。而西方国家由于制度缺陷,囿于党派利益,只会条件反射性地推卸责任,三天两头上演一场纠纷大戏,抗疫过程中的机会主义特征十分鲜明。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及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着巨大镜鉴作用,我们要着眼世界,在对比分析中保留和继承有利于“中国之治”的治理经验,但更要仔细反思自身防控工作所凸显的治理困局,思考解决路径,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疫情防控的方向、趋势和结果是不错的,但在局部上也暴露了一些限制制度发挥、严重影响制度执行力的病症,主要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上的问题。其中,既有体制机制短板因素,比如体制僵化、科学性不足、环节缺失等,也有人的原因,诸如执行者执行不当、能力缺乏、意识薄弱,部分利益主体只着眼个人私利、发国难财等,这些都导致我国早期防控举措大打折扣。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僵化、弱化、环节缺失等问题以及相关负责人员的失责,是导致疫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主要原因。制度的僵化会降低执行效率,以致对事件危机程度的评估能力缺乏;制度的弱化会降低应对能力,以致人民在危机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制度环节的缺失往往造成执行过程中“有了上文没下文”,危机事件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决策和管理层面的疏忽大意、能力不足会造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失灵。
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不足,是疫情防控失序的重要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日常的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诸如反应速度、协作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等,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来保证分工明确、运行有序和信息公开透明。这不仅意味着社会多元治理主体要及时构建起信息和资源的联合、共享和调度机制,更需要起关键作用的非政府组织有相应的治理机制、协调和合作能力,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据媒体消息,在疫情发生后的武汉重灾区,作为社会捐助物资和捐款调拨、分配重要主体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就因救援物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遭遇了公众质疑,其暴露的内部管理不足值得反思,诸如物质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够及时的工作问题亟待改进[10-11]。
疫情防控中少数主体的极端利己行为成为国家防控工作有效开展的绊脚石,而这不只是因为少数主体的公共意识薄弱,无法在“私”和“公”之间作出正确处理,还因为市场监管体制的疏漏和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遏制疫情发展的防控工作是十分严密而苛刻的,它不仅要求人民具有良好的公共意识,自身做好隔离和防护措施,还要求社会秩序在非正常状态下保持稳定,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无论是人民个体行为还是社会公共秩序出了问题,在疫情的特殊状态下,都会迅速激化社会矛盾,产生局部混乱现象。比如,密切接触者隐瞒暴露史、不配合隔离工作,少数境外归国人员不满于国内的隔离措施而与工作人员产生矛盾,投机分子趁疫情局势哄抬防疫用品价格,极个别人员恶意传播病毒等行为,都引发了社会一定程度的恐慌和不满。这表明,在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的执法工作,尤其是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增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厉查处疫情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善”“美”的构建
我国在抗疫过程中显现出的治理优越性和部分环节上暴露的问题表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制度自信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当前形势下,需要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善”“美”的构建,以推动制度发展。
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守住制度之“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先锋队性质在抗疫过程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疫情防控能够服从社会真实需要,政府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如果没有党来领导一切,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会是一盘散沙,不仅人民失去凝聚力、向心力,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锤炼和武装共产党人,紧密联系群众,真正做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包括健全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组织的严密执行体系,确保党的重大决策得到落实;包括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加强国家在应对重大事件时的物资和人员调控能力,推进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包括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提高党的政治本领,督促党的决策民主化及党作出正确决策。与此同时,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党领导有方。就这次疫情的防控来看,防控工作部署和落实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阻碍工作的大问题。不深入不调查,只着眼数据、政绩、形式、流程的领导指挥严重影响到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伤害到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体系,通过各级各方面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坚持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别无它用,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第二,提升制度执行力,方能彰显制度之“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2“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4]42制度不是摆设,不是为了好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就无法达成为民谋利、凝聚人心的目的,也就无优势可言。中国迄今为止的成就一半归功于制度优越性,另一半要归功于人民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力。
提升制度执行力有2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提升制度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制度可行性的前提;一个是确保制度落实到位,确保制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挥应有作用。在提升制度科学性上,它的基础是确保制度制定和改革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上,要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对领导,做到政治方向不出错,改革不改道,避免制度沦为一些投机倒把之人的工具而损害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灵活性上,既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应对,也要防止制度僵化,防止流程过于细节化和复杂化而增加执行难度。提升制度科学性的关键是实事求是,深入调查,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根据问题性质予以相应的制度设计,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比如,应急管理体制就应该具备常态化体制所没有的果断性和高效性,通过简化流程、规范程序等,加强部门间协调及提高制度在短时间内的应对能力。在加强制度贯彻落实上,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制度意识,树立和维护制度权威,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国家制度、增强法治意识,也要及时建立制度执行的反馈评估和监督机制,避免在制度执行上缺斤少两,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只有达到制度体系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人民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专心致志,各尽其能,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第三,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制度之“美”。和2003年应对“非典”相比,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是比较沉着冷静和公开透明的。这不仅因为我们国家的制度水平、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也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抗疫中,现代信息技术方便了信息上报和获取,也成为防范与抵御舆论“病毒”的重要工具。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助力制度之“美”。一方面,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国内外病例数据进行更新、汇总、分析和研究,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使得人们对病毒特征、病例情况以及疫情防控现状都能清楚、直观地了解,可帮助人们积极建立自我防护意识。在应急管理体系上,发达的信息流通渠道还能够加强应急系统“预防、控制、救治”三位一体的重要功能,做到调度有方、公开透明。人们甚至可以广泛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进行线上工作学习,在疫情全球化蔓延时通过视频连线进行防疫经验和问题的国际交流,有利于构建全球抗疫“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当西方一些国家或地区成为疫情“震中”的时候,中国被扣了许多不实的帽子,诸如“病毒阴谋”“数据造假”的言论铺天盖地,西方某些势力从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索要疫情赔款的一幕幕丑剧赤裸裸地暴露霸权主义特征,如此行径危害了国家安全,当此情形,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利益,值得总结和提高。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到治国理政的环节中,不仅是一个治理难题,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党和国家不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管控,加强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妥善应对舆论“病毒”,稳定和凝聚人心,更要抓住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共享、广泛等特点,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力,推动“中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