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初探

2020-12-12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中华民族

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提出

认同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凝合剂,是内化的理念和信仰,也是社会互信的基础。缺少认同,家庭会瓦解,国家将会分崩离析[1](87)。提倡国家认同并不新鲜,但此概念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生产性,且拥有社会生命的鲜活的“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采撷传统文化的血液,酌古御今,直面中国,审视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一系列宏大的理论体系,表现出创新性、鲜活性。

(一)国家认同重要论述提出的前提和背景

2017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习近平借用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话语总结时代特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让我们痛心疾首。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2]。这是习近平对当前国际形势准确而全面的把脉,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世界问题的根源。战争是魔鬼,也是一面反射镜,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经验和当前世界形势的现实“教材”彰明较著地显示一个真理——规避战争风险的途径就是缔造具有高度国家认同的强大现代化国家,如此才能震慑欲加害战争于我方的魍魉之徒。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元的,但国家认同缺失或弱化是重要原因,乌克兰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2014 年,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归俄,乌克兰东部出现“国中之国”,引发了内战,战火至今弥漫。

(二)国家认同从“四要素”到“五要素”的演变

2014 年3 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国家认同“四要素”。他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3]。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增强“五个认同”。

笔者认为,“五个认同”的内涵与关系如下。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强调国家认同的疆域观、历史观和心理归属感。疆域观指海内外中华儿女应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国家统一;历史观强调每位公民应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继而承担起历史使命;心理归属感指国民在心理上具有作为祖国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仅赓续着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记忆,而且承载着与时俱进的道德体系和规范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就缺少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实践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能够摆脱被奴役的命运,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由经济大国到文化强国,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5]。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5),“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7]。

“五个认同”涵盖了祖国疆域、历史、文化、主人、政党、制度等要素,体现了国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的基本理念。与“五个认同”相对应的是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是凝聚人心、社会动员、政治引导的重要手段。“五个认同”应该“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习近平用“杂质”和“水分”做比喻,意在提醒大家警惕和严防各种掺杂注水的“亚忠诚”“伪忠诚”,尤其警告地方干部和军队领导,“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只有绝对,没有相对;只有完全,没有‘差不多’;只有彻底,没有‘基本上’”[8](37)。习近平的这几句话意蕴深远,指向明确,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二、新时期国家认同的实践观

前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中“爱什么”的问题,“如何爱”则是更具体化的实践观。从认同到行为实际上是个体的心理态度外化成行为的过程,个体如何将心理上的国家认同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呢?依据习近平的论述,笔者总结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国家认同的“家国一体”观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爱家、恋家、顾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的心性和情结,但家不是孤立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之不存,家之焉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9](354)。舍小家顾大家是高尚的家国情怀,因此,“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9](355)。“家国一体” 理论把民间具体而微的实践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爱国是爱家的超越和升华,而爱家则是爱国的“始站”。习近平谆谆教导青年一代:“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0]习近平的讲话把爱国和修身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时代表达。

总之,国家认同视角下个体爱国意识的着眼点在于“国”,其过程是从“小家”到“大家”,这样,国家认同不再是遥远、缥缈、虚化的,而是真切、具体和务实的。

(二)国家认同的民族团结观

民族团结的本质就是认同,没有认同,就无所谓团结。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核心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1]。

首先,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特点是民族团结的现实基础。“民族团结”是主谓结构,只有存在“民族”,才有团结的主体,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备了后续动作发生的可能性。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2]习近平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11]。“特色”“有利因素”“重要财富”“重要优势”的表述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新定位、新认识,同时也实现了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巨大飞跃,回击了部分人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的偏见。

其次,国家认同“五要素”是各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彰显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结和责任;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等是习近平多次提到的话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没有贵贱、主次、厚薄之分,各民族是平等的;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即“一体”与“多元”的和合关系,尊重差异才能构建“一体”,包容多样才能团结互助,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强调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指出了道路、理论和基本立场。

再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65 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是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抵御“三股势力”,增强广大群众对国家认同的制度保障,是治国之策。

最后,实现中国梦是民族团结的崇高理想。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习近平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3]中国梦的提出,赋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它在民族事务领域直接表现为56 个民族的团结梦和发展梦。筑梦聚力,简言之,就是以中国梦为引领,汇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样,国家认同不仅仅是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更是凝聚中华民族之全力参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将爱国心转化为强国愿。

(三)国家认同的奋斗观和幸福观

习近平国家认同的奋斗观和幸福观可提炼为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

一是“为什么要实干”。习近平多次强调:“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14]这句话隐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忠诚不是虚假的,是现实的;第二,忠诚的本质是行动,不是口号;第三,吹风式、标语式的忠诚是误国殃民,“是做样子、混日子、要位子的‘官油子’”的做法。习近平有针对地指出:“有人说,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就不能说对党忠诚有问题。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14]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一代:“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33)针对“为什么要实干”,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6](33)。这三个“实干”“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0],“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15],“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0],这些金石之言振奋人心,激人上进。

二是“如何实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家认同不是假大空,靠的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的实干精神,时者难得而易失。习近平形象地指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16]“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我们时刻牢记目标尚未达成,绝不可放慢脚步,也不能低估困难;相反,越是接近成功,就越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才是国家认同的基本态度,也是基本要求。

三是“实干不是蛮干”。奋斗观强调实干但不蛮干,要有创新地干,尤其是科技创新。首先,科技创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5],“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7]。其次,科技创新是惠民、富民、利民的重要手段。“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18],我们“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17]。最后,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长从“要速度”转向“要质量”的关键。科技创新“正在终结发展中国家有独立性无现代化、有现代化无独立性的困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独立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答案”[19]。习近平多次强调,“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9](203),没有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中国梦的宏图大志就难以实现。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的奋斗观和幸福观既是一种实践逻辑,又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激人上进的战斗号令。

(四)国家认同的“天下观”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勇气和战略智慧,把国家认同置于全人类视域下考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天下观”由“爱家—爱国—爱天下”的逻辑演进而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思想源泉,“天下为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上是相通的,在观念上是相融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解放全人类”“构建人类联合体”[20](273)的思想高度吻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升华。“天下观”蕴涵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共创未来的深邃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国家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2013 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重申其重要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1]。国家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在本质上别无二致。

首先,两者主张的核心议题是相同的。国家认同能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两者的共同议题。“天下观”这一宏大主题遵循了从中国安全到人类安全(“新安全观”),从中国发展到世界发展这一逻辑。“新安全观”要求“国际社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2](20)。“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9](446)

其次,两者的价值观是相通的。无论是强调国家认同抑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其初衷都是福泽人民。国家认同聚焦中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则是造福全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9](320)。“天下观”已超越了民族、种族、宗教、地区的藩篱,秉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建设公平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合作框架,以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考量标准,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共同繁荣的价值导向。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需要国家认同。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但是“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的头上”,与此同时,国际秩序并没有回归到健康、秩序的轨道上,霸凌话语仍旧存在,“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国际社会迫切呼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扫门前雪”或“关起门来搞发展”的独善之举显然是不明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既谋求中国的发展,又给予与中国命运相似的其他国家和人民提供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9](482)习近平的国家认同观并没有只强调中国发展的“一枝独秀”,而是具有大国担当和胸怀天下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实无可置辩,“从1950 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 000 多亿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 000 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 000 个,举办11 000 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超过1. 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 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9](484)。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又在推动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国际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23]。“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24]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秩序,也离不开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惠及世界。

由是观之,习近平的“天下观”有两个逻辑关系:一是内在逻辑,二是外在逻辑。内在逻辑在于“家—国—天下”被整合在一起,是“两翼”之力量,一是安全,另一则是发展,世界发展,中国才能更好发展,家亦复如是。外在逻辑在于世界需要中国,亦同中国需要世界。超越国家认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并不是削弱国家认同,而是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故国家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同气连根。如果丧失国家认同,不仅中国难以发展,也使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股肱之力受到削弱,失序的国际秩序将会加重中国发展的难度。若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国家发展则缺乏全球视域,丧失发展机会。总之,习近平的国家认同观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其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

三、国家认同培育的路径和措施

前文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三项基本内容,即“为什么爱国”“爱国爱什么”“如何爱国”。这三项内容一脉相承,具有严格的内在逻辑,而“怎样爱国”,即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和措施则是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另一重要方面。

(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思想源泉。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国民国家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其蕴涵这样几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同族同根,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各民族本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有着相同的人类基因。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在捍卫祖国统一、推进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22](99),“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5](252)。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捆绑在一起,这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25](27)。只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个体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驱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26](127)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赤心奉国的决心。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长远和根本的是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寻梦、追梦、圆梦”的伟大事业之政治目标,也是凝聚人心、号召力量、政治发力,激发国民国家意识,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政治情感和政治素养。因此,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增强国家认同的路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源。

(二)发展经济是国家认同的物质保障

首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我党的历史使命。“贫困是动荡的根源,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7]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28](697~698)。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52),“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9](30)。尽管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29]。

其次,改善民生是增强国民对国家认同的不二选择。“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是习近平的殷切期望。“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30],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发展,贫穷这个痼疾就无法祛除,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为广大人民的幸福感与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紧密相连。詹姆斯•S. 科尔曼认为:“从国家或其他组织结构中获利最多的人认同感最强,获利较少的人(如国家内部经济地位最低的阶层以及公司内部地位最低的工人),认同意识淡薄。”[31](187)“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32]习近平的话语可谓辞简理博,意味深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法制建设是国家认同的制度保障

用法律保障国家认同就是对绝大多数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者的“褒”与对怠国、误国、叛国者的“贬”和“惩”,以达到激浊扬清、清源正本之效。如何用法律来保障国家认同?“三亮剑”行动必不可少。

首先,敢于向侵蚀国家认同的各种意识形态亮剑。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动力,国家认同的流失与弱化必然导致国家分裂,这也是敌对势力长期觊觎之对象,通过策划削弱国家认同、挑拨矛盾是非来消减国家凝聚力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所谓的人权问题就是“苍蝇”长期以来所盯的“缝”,企图瓦解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意识。可以预见,随着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势必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祖国建设的保障,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坚决斗争。只有用国家认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推进法治建设,用强大的国家认同力量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基固本,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才能使意识形态中的“邪论”蚍蜉撼树。

其次,敢于向“浸党”“蚀党”“浊党”的党内“毒瘤”亮剑。中国共产党命系中国命运,党兴则国兴。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内仍然存在“伪忠诚”“亚认同”现象,或做好人主义,搞无为政治;或中饱私囊,侵害人民利益;或嘴上喊忠诚,背后搞以权谋私、权色交易,甚至叛党叛国,危害国家安全,这些“毒瘤”严重侵害党的正常机体,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党的纯洁性直接影响着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因此,“强化依规治党,维护法规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4]。因此,“打老虎”“拍苍蝇”行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喝彩、点赞,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提振了国家信心。

最后,敢于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挑战者亮剑。人类命运共同体福泽后世,威胁人类安全与发展的战争贩子必然成为全人类的公敌,对于后者,要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态势,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发力,让珍爱和平的人们形成合力,努力充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只有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才会真正珍爱和平。习近平重要论述词严义密,“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困、落后的阴霾”[9](522)。

总之,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博大精深,以简驭繁,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家庭观、民族观、国家观、世界观、历史观和实践观,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熔融,又赋予其以时代精神,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置于最高认同,是国家理性的最高境界,不仅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导航,而且为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和国家解决诸多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显然,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命运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