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设疑方法的策略

2020-12-11薛顺达

教育界·A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设疑小学科学重要性

薛顺达

【摘要】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时科学设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设疑方法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意义,提出了设疑方法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设疑;重要性;现状;意义;策略

一、引言

设疑,顾名思义,即有意识创设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行为。巧妙地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而且能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对生活现象探究的课程,切忌死记硬背,满堂灌教学,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科学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一切事物都懵懵懂懂,通常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例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对这类问题的好奇心会逐步降低。这也是在小学阶段安排科学这门课程的原因。首先是对学生心中的疑惑释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科学现象的原因。其次利用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较为落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领导与教师都将科学这门学科作为副科,认为语数外这些学科的成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涯、教师的考核,所以将重心放在语数外这类学科中,缺乏对科学学科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还直接招聘一些非科学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直接影响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教学形式单一。当下的教育虽然面临着改革,但是就小学科学这门课程而言,每周设置的时间较少,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通常只能够采用课上讲、课后做作业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的了解。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采用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以及课堂质量的提升,从而对科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3)教学资源匮乏。小学科学涵盖的知识是非常多的,包含地球、环境、生物、技术等各项基础知识,综合性较强。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但是由于学校对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利用教具阐述一些科学现象,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

三、设疑方法融入小學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涵盖的知识非常广阔,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地学习是非常吃力的。而传统教学模式未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过于枯燥、死板,必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基于疑问进行教学,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能够打造一个和谐的科学探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提升,对科学这门课程的探究兴趣也会增强。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设疑即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在重难点部分设置疑问,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最终突破。整个环节通过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构建一个完整的小学生思考的思维体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当学生发现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种自信心,继而更愿意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为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2]。

3.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科学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考验学生对课本中科学现象与原理的掌握程度;第二,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能力的评判。利用设疑方法构建小学科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而且能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能力。这对于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具有重大的帮助。

四、设疑方法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环节科学设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知识几乎都来源于生活,将生活现象和科学理论进行结合。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小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兴趣。为了帮助小学生了解科学和生活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环节科学设疑,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调动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发挥出科学课堂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身边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塑料”这一节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纸以及金属。教师可以基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了解塑料和金属的差别以及各自的属性。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小方块、一个直尺、两个同等体积的铁块以及塑料实心盒子。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感受这两个同等体积物品的重量,也可以在班级内部做一个天平的实验。学生会发现铁块明显比塑料物品重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心中就有了疑问,随后开始探索塑料的材质、属性等特征。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引发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整个科学课程探讨的兴趣。

2.基于学习情境生动设疑,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科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性知识都是经过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形成的。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含情境的设置。因此,科学教师在普及科学知识时,应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例如和科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谜语或者游戏等,基于这些生动的情境设置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讨的积极性。

例如“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种子发芽、幼苗长大、植物开花以及结果的整个过程。其中在讲述“植物结果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认识的果实,并在课堂中将果实汇集到一起,由学生一一介绍果实的名称。让学生分小组探讨什么是果实,分析全班同学中所带的物品中有没有不是果实的,不同的果实是由哪些种子长成的,其成长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可以将果实切开研究,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种子发芽、长出幼苗并开花的过程进行分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学习果实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中主动了解果实、观察果实并分析果实从种子到发芽到幼苗到开花的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出结论。看似是一节科学教学课,实际上教师只发挥了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自由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重难点板块有效设疑,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在科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的情况,这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内容有关。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科学课中包含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难理解的。加之科学教师未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就会造成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设疑,帮助学生突破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学习“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把盐放到水里”这节课时,很多学生都比较困惑:为什么有些物体放到水里是沉下去的,有些物体放在水里是浮起来的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这点上设置疑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土豆、铁块、橡皮泥、吸管以及塑料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学生做实验并记录即可。教师再次提出疑问:“有什么办法将沉于水底的物品浮出水面呢?”有些小组的学生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有些小组利用漂浮物让橡皮泥浮在表面,还有的小组通过查资料在水里加盐,也使物品浮出了水面。这就引出了该节课程的重点:探究为什么将盐加入水里,就会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最后得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浮力的影响等概念,突破了该节课的重难点,为小学生日后学习一些物理知识奠定基础。

4.联系生活实际设疑,拓展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科学知识的产生都是以生活事件为基础的。因此在设疑环节,教师可以找到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设疑,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挖掘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观测天气”这一单元的“天气和气候”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實际为根据进行设疑,如:“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同学说“挺好的”,有的同学说“晴天”。教师继续问:“能不能用图画将这个天气表示出来呢?”接下来一步步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种类天气的图形表示方式。随后教师提出疑问:“通常我们出去玩之前,都会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会预报温度、天气状况等,请问是如何得知的呢?”进而引出探究天气的气象雷达、卫星等。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能为学生日后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奠定基础。在进行科学这门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地设疑,不断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参考文献】

傅钦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05):249.

王淑荣.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04):189.

猜你喜欢

设疑小学科学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