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11张雨薇翟松桥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习体验艺术设计翻转课堂

张雨薇 翟松桥

摘 要:高校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以其灵活性、自主性的特点正丰富着高校教学模式的内容与内涵,教师以实践性、互动性、应用性更强的教学手段推陈出新,让更多的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高校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的效果相较于传统学科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以国内27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819份有效在线调查问卷为样本,对20名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在校同学进行了连线访问。研究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在翻轉课堂中对多媒体、网课平台、网络流行文化的熟悉程度、课件案例内容设计的实用性、时效性与多样性程度以及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是学生在翻转课堂学习体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专业细分的同学对翻转课堂的学习体验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应针对艺术类课程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来完善和丰富翻转课堂的形式与内容、加快艺术设计类教师更新知识储备的步伐,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走向更独立、更主动、更包容、更创新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翻转课堂;学习体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6

一、研究背景

(一)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新内涵

翻转课堂中课堂模式和师生身份转变的理念最早由J. Wesley Bake在2000年的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也就是“站在讲台上授课的信息传播者”变身成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分享者”与“方向引领者”,这便是对翻转课堂最初的理解。2004年Salman Khan为亲人远程辅导时录制了大量视频并公开分享到互联网,2011年他更是以这些视频为基础开创了Khan学院,并将其实践成果在TED平台推广,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翻转课堂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和影响。

但伴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翻转课堂绝不能再被单纯地理解为“师生角色的互换”或“课程内容的线上与线下化分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飞快地丰富着当今社会形态的发展。因此,当今翻转课堂的内涵应更广义地包含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发展型、创新型、包容型教学体系。其线上教学的内容应是信息技术、网络文化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的风格,线下实践的操作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实时性与高覆盖性连接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以此更新技术、调整方向。可以说,翻转课堂已经步入新的时代,承载着推进教育信息化历程以及推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责任。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现状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成果受到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和广泛好评:专业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加入了更开放、更具时效性、更具代入感、更具实践性与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参与到与真实市场接轨的案例训练中,为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性、缺乏教学针对性、时效性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高校艺术类翻转课堂中,理论知识的面授由多媒体内容代替,成为“讲课”的核心部分,为课堂中“动手学习”的实践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课时与可能性。这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相符:艺术设计类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包含和面对海量的、密集的、混合的、多元的信息,并且设计类专业产出的评判标准受不同时代、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媒介、不同领域等而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的个性化、思考的独立化、想法的原创化,以不变应万变来适应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刷。将相对固定的理论知识转移到线上教学,线下面授以实际设计案例、模拟行业环境、角色分工体验的教学形式无疑更有益于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化。翻转课堂虽更多地应用于中小学,但在面临如何培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受与判断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一系列问题中,它都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已经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的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线上听课及线下实践的体验,了解他们在听课环节及翻转环节对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授课风格、授课节奏等因素的评价与反馈。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及远程连线访谈的方式,围绕研究背景展开调查。以参与学习的专业学生的基本特征、听课偏好以及效果评价为主要调查内容。调查问卷部分的调研对象以国内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学生为主,在线问卷调查从2019年10月开始至2019年12月,共反馈回27所高校的819份有效问卷;远程连线访谈的调研对象为20名笔者所在单位的视觉传达设计系专业学生。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在启动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前,研究团队对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包括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也引入了一部分MOOC讨论中的翻转课堂话题,以及学习了国内外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的调查报告,为问卷问题的内容、角度与选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设计环节融合了广告营销的思维,从“网络营销”的视角切入,将翻转课堂赋予商品化的属性,秉承着“提升用户体验,进行精细化运营”的理念,颠覆传统的在问卷设计环节便加入“用户”(此处理解为参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学习的学生)的意见,也就是参与学习过艺术类专业翻转课堂的学生代表加入问卷设计的流程中,以“用户”的“使用感受”来直接反馈最需要被听到的声音。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也就是翻转课堂的“用户”,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平台、教学内容与教师互动环节等产生的认知和感受就是研究团队希望在调查问卷中深入挖掘的部分。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SO)将用户体验定义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和感应,包括情绪、信念、喜好、认知、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等。用户体验是一种复杂的主观心理体验,而用户体验评价是对用户感受的量化,这种量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测量。

参考Schmitt用户体验理论,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的具体情况,确定将针对学习体验的调查问卷切入视角进行五个维度的分析和展开。第一是感官体验,是技术为视觉、听觉等感官带来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是否持续参与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是情感体验,是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的内在情感和情绪体验,课程是否能为学生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排除学习孤独感与迷茫感、是否能够帮助提高克服学习困难和挫折的自信心;第三,内容体验,集中呈现在教学设计方面,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行动体验,是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得信息服务的过程性体验,主要包括师生、生生以及人机间的交互,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线下翻转的部分,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否有效、学习场景是否有缺失感、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性意识;第五,服务体验,是通过由教师引导的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的综合体验是否让学生获得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科学权威、功能多样化和使用便捷等方面。

(二)数据回收

1.访谈部分

本文访谈部分的数据回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内容。其次,根据所收集资料展开访谈内容与环节的设计并开展师生访谈。研究团队在正式访谈前会先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团队根据预先访谈得到的内容反馈进行最终访谈对象的筛选,以确保受访者曾参与过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翻转课堂有较为鲜明的感受和认知。为确保访谈内容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在确认最终访谈对象名单后创建微信群并在群内共享访谈内容摘要,并对核心概念作出说明。最后,以远程视频或音频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录音,访谈时间平均在20-25分钟之间。连线访谈后,研究团队还通过微信等方式与受访者联系,对遗漏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研究团队利用软件对接受访谈的录音音频进行转文本处理,并进行词频分析以形成高频词关系图(如图1)。如图所示,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序的前十位关键次依次为:实践(382次)、老师(301次)、案例(297次)、网络(288次)、课程(253次)、教学(191次)、翻转(184次)、比赛(177次)、互动(126次)、作业(97次)。根据高频词呈现的情况不难看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普遍关注的翻转课堂学习情况为实践能力的转换情况、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师的参与度情况、教学流程的实施情况。与此同时,学生们也非常注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传授的方法、切入的角度、讲课的状态和语气等。

首先,在实践能力的转换情况方面,受访的学生们明确表示出影响他们学习体验的主要原因是“学了也不明白、学了也没用”。其中一位受访的同学情绪激动地提出“去面试的时候都被要求会某软件,但是学校还在教那些已经被淘汰了的软件,在学校学的东西根本没办法支撑我们就业,还不如自学或者出去找培训机构学”。相较于与互联网、融媒体、信息技术产业高度融合、相互渗透、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产业市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确实存在非常严重的滞后性与刻板性,一方面教师团队严重脱离甲方群体和市场行情,多数教学内容存在“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的严重缺陷,教学计划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在就业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或应对策略,学生没有办法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作业或者项目仅凭任课教师一人评判,无法给予学生更客观或更具时效性的反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也直接影响到课程学习的体验和教学的效果。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师的参与度情况方面,受访的学生明确表示出对于录播以及慕课等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输出为主的线上学习体验感并不理想。同学们表示,他们经历过的大部分本专业翻转课堂的线上课都是以教师直接复制传统课堂内容,也就是教师惯性地把讲解PPT的过程转换为视频进行线上播放,教学内容、观念和设计都非常陈旧落后,这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差的主导性因素,更有部分同学直接提出“在某站学得又多又快又精彩,比上课有效也有意思多了”的理论,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反思当前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于理论内容的整理、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直接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課堂掌控能力。学生更希望在线上课的内容中看到教师原创的、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贴近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内容;在线下的翻转过程中,同学们希望看到在案例实践里“老师亲自下场”以及“老师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甚至想知道“老师犯错误是什么样的”,多数受访的同学对于目前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线下课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困惑,他们表示“老师只说了这样不太好,让我们继续讨论,但实际也并没有给出可操作的或者有建设性的意见,时间久了也不太愿意与老师沟通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没意思、老师不参与”是造成高校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学习体验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教学流程的实施情况。受访的同学普遍表示大家的课堂积极性在线下面授翻转时会更高涨一些,线上效果明显差于线下。大多数同学在面授课都不好意思与老师或者同学互动,线上课或者视频课就更不好意主动发表意见或与人交流了。加之部分老师的线上课程使用的是现成教学资源,非原创或者原创不出镜,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同学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考核与互动环节的影响要远高于授课环节,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设计出合理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规划,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因此,学生们提出了“希望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模式,例如是否可以采取“先进行线下学习,后翻转到线上进行理论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也就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先教后学”“先学后教”或者“少教多练”,以实现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不是严格按照一套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或标准去重复执行。

2.调查问卷部分

从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的学生的背景、线上课堂的内容感知质量(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内容体验)、线下课堂的内容的感知质量(内容体验、行动体验、服务体验)、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对课堂的目标设定与调节五个大方面来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翻转课堂学习体验进行分析。

(1)学生背景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女性学生710人,男性学生109人,男女生比例差异巨大的原因可能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生源特点及学生性格有关。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全国27所高校,54%来自普通高校,46%来自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学校的学生居多,这些地区开展的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数目较多,因此在样本中凸显出较大的比重。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可以看出大二、大三学生的有效问卷反馈数量最多,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相对密集、专业性更强,因此对课程的学习体验要求更高、更敏锐。从学科分布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多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其中广告、室内、动画、平面、展陈、广告电视编导占较大比重,从学科分布来看,翻转课堂没有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艺术类专业学科(如图2)。

(2)线上课堂学习体验影响因素

内容体验和感官体验的满足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体验最基础性的需求,这要求教师注重内容的设计、技术的改善,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带来更生动、更有代入感、更具吸引力的感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线上学习的部分由教师提前制作,由学生在课前在线上主动完成,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线上教学是翻转课堂中先入为主的、重要的、可反复经历的感官体验,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基础认知、判断、以及是否愿意继续参与课程、是否愿意观看回放复习都取决于这一部分课程的质量。视频是作用于视听觉感官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其清晰度等指标为提升学习体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容量适当的学习资源、课程平台能多终端兼容、教学语言友好易懂、呈现的教学内容正确规范、课程提供快速搜索功能、界面布局与导航清晰好用等都可以有效降低研修学员的认知负荷,甚至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查问卷以选择题为主,配合开放式问答题对可能影响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线上课学习体验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在收集到的20条开放式问答题信息中,同学们普遍提出了對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看法,包括课程时长、课程内容的原创性、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互动性、图像化程度以及任课教师是否出镜都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图3)。

(3)线下课堂学习体验影响因素

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的线下学习更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调查问卷着重围绕着内容体验、行为体验与服务体验展开对线下课程的学习体验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反馈显示,学生在线下参与翻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需求主要集中在解决作业和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学生希望通过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具有实效性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实际的学习需求,开展基于合作、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采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帮助学生反思,进而得到更好的翻转效果。

其中,学生对于在翻转环节进行实战案例的渴望最为强烈,接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在模拟真实的业界工作环境中更有想要主动学习的渴望,尤其教师以“非教师”的角色扮演形式加入“工作团队”中最能调动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翻转效果最好(图4)。

(4)实施效果评价

①翻转课堂受到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认可与喜爱

问卷反馈显示,78%的同学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表示满意,63%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课堂,71%的同学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专业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同学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打破了封闭的课堂,从时间和空间上丰富了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合理性。与传统课堂现场教学的“一次性”相比,翻转课堂线上课的部分可以随时随地回放重播,更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以复习、理解和巩固。问卷反馈数据中有78%的学生表示喜欢“重播”功能,56%的同学表示翻转课堂的线上内容可以配合互联网的学习内容按需选择、实时对比,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翻转课堂允许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团队合作的机会,在线下翻转学习、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自己的特长,并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亦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②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的优势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之一是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翻转课堂的要求也相应更高,任何形式的资源都可能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有效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翻转课堂颠覆了艺术设计类传统课堂的教学思路与观念,从网络、现实生活等方面积累大量教学资源,并以视频、语音、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无论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教学,都需要大量的有效资源作为支撑,以便丰富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更好理解专业奠定良好基础。

翻转课堂以其线上内容碎片化、网络化、视觉化的特点,更能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节奏,更符合他们学习的规律,学习形式也更迎合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口味与选择。与此同时,翻转课堂的线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生身份向从业人员的转化,实战案例中的“角色扮演”“分工协作”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对象的范围,除了学习教师提供的指导与经验,更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分享资源、形成头脑风暴、定期比较,从而在实战中寻找不足与差距,最终形成良性刺激。

③艺术设计类专业翻转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已不“新鲜”,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仍处于萌芽的探索阶段。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学生们很难在碎片化的翻转课堂线上课中培养出系统的、清晰的学习思路,在学习模式上难以实现自由、自主学习的观念转换。受访的61%学生倾向于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课前知识点的学习,14%的学生选择在较长时间内完成课前学习,也有部分学生对课前学习时长表现出不耐烦、不满意。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学生在进入本科教育以前长期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方法区分开来,对艺术设计类的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把握不到位,学习习惯还处于非常依赖引领与督促的相对被动阶段;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认识有误差,甚至认为翻转课堂课前学习占用了自己的其他时间。

从实际翻转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在线下团队学习环节表现出抗拒、退避、推卸、懒惰等现象,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同时,艺术设计类翻转课堂的课程效果也直接受教师专业水平影响,课程设计环节中的纰漏或误差可能直接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会因为老师在课上“犯了一个错误”或者“说了一句我不喜欢的话”转而放弃课堂而选择进入网络世界“自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提出了挑战,教的难度与学的难度同时增加。因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为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效果欠佳、线上学习成效较差、团队学习及写作能力欠佳、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以及线下难以实现有效翻转。

(5)学习目标设定与调节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流程以及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非常关心“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课?学这个有什么用?”退回到专业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便要将以上问题进行转换,重点聚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四个主要问题上来,按照“定义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成果”“使用学习成果”四个实施过程。

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变”: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OBE模式重视有意义的学习成果,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清晰,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同,OBE模式注重从最终结果反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学习成果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考虑的中心问题。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笔者团队主要获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的个体特征及所在专业对翻转课堂的学习体验有客观影响

从学生性别来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容易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得到专业安全感和满足感,且女生预习、回放、复习线上学习内容的频率也远超男生。从艺术类专業的高校类型来看,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之间学生的翻转课堂学习体验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从学生所在的年级来看,大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能动性最差,且非常明显差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模式与考核指标对翻转课堂的学习体验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教学于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向来是一种相对被动的选择,“老师讲、学生听”限制和束缚了大部分同学的个性,也因此封闭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路径,考试与考核的压力更从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兴趣。从教学模式来看,学生普遍对于录播、MOOC等单一的、以教师输出为主的教学模式体验较差,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动向实时更新、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致力于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方式,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引导师生和生生互动,设计更能体现专业水平、时代特点的作业及考核标准。因此,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积极融入教育信息化改革大趋势;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所在学科和课程性质,注重采用探究式在线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参与,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要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对学习体验有决定性的影响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个性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敏锐性、猎奇心理和较好的接受程度。艺术类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个体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与网络世界、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普遍不亚于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是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很小方面,大学生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更重要方式往往是网络。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理论体系基本沿用至今,但教育教学中部分内容与实例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代表大部分大学生主流思想的网络流行文化依然没有做到紧跟大学生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步伐,翻转课堂中缺少应有的情境、案例、实例。缺少多样性、时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的课堂内容,就会流失掉课程的专业性,学生学习的理论成果无法得以印证或无法为时代所肯定,便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设计“产教结合”的翻转课程模式将理论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解答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与资源,加大实战和实时信息的摄入量,提高专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任课教师对任课内容和多媒体平台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学习体验有直接影响

2020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暴露出了线上教学存在的“硬件问题”。翻转课堂作为课堂革命的产物,它包含着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结构的重组、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学技术的更新。现代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校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但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目前尚存在现代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较差,大多数翻转课堂内容仍局限于最基础的多媒体操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不熟悉、对课程内容的视觉化设计不重视,甚至对于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学生指导和解决所遇到的突发状况和问题,这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以及影响其专注力,从影响其本课甚至是后面课程的学习效果。尤其高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发展出了更多元的认知和需求,这些认知与需求体现在其专业学习领域便会投射到专业教师的身上,如果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或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的学习需求,那学生便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更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与媒介,从而放弃课堂。

(五)任课教师的专业权威性、课堂参与感及授课风格对学习体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设计和访谈的过程中,参与该环节的同学们提出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念PPT”或“不停写板书”类型的教学风格为同学们所深恶痛绝,只单纯依靠文字信息来传播知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也体现不出翻转课堂线上和线下的区别,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也是背道而驰的。艺术设计类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权威性应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行业内最新资讯的敏锐性、和乐于接受挑战和质疑的开放性。其中,能够深刻认识到艺术设计类专业“业界的飞速变化引领学界实时更新”这一重要学科特点尤为重要,以“经验分享者”或“团队成员”身份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善和丰富创意,而非以“课堂的绝对权力者”身份去否定和打压学生的自信。包容、认同且尊重学生获取专业信息和学习的渠道,摒弃主观好恶,以健康、端正的心态去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开思路、丰富个性、勇于尝试、乐于创新,并在线下翻转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翻转的环节中去,与学生同学习、互学习、同进步、共发展,对学生的线下学习体验具有极为积极的引领和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武元,贾文军.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7).

[2]杨彦军,张佳慧,童慧.数字媒介技术依赖的多学科析因及整合性阐释[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26-32.

[3]哲锋,张峰峰.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学习者体验视角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8,38(06):18-23.

[4]蒋志辉,赵呈领,李红霞,等.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满意度研究: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3):34-43.

[5]劉和海,李起斌,张舒予.基于Edutools评价体系的中文MOOC平台现状与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1):84-90.

[6]Song H,Kim J,Luo W.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online classes:A role of teacher self-disclosur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4:436-443.

[7]Margaryan A,Bianco M,Littlejohn A.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J].Computers&Education,2015,80:77-83.

[8]刘路,刘志民,罗英姿.欧洲MOOC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57-65.

[9]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74-82.

[10]沈军威,倪峰,郑德俊.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体验测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54-60.

[11](美)B.H.Schmitt.体验营销:如何增强公司及品牌的亲和力[M].刘银娜,高靖,梁丽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0-65.

猜你喜欢

学习体验艺术设计翻转课堂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契合感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