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5W模式看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12-11李佳培徐青青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工智能

李佳培 徐青青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在我国发展迅猛,这一技术也给新闻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给我国新闻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本文基于5W传播模式,从新闻工作者、新闻内容、传播渠道、新闻受众和传播效果这四个层面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设想。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传播;人机协同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02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工智能的加持给新闻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但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本文以此為题,尝试对人工智能为我国新闻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人工智能为我国新闻业带来的挑战

(一)从传播者看,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技术挑战

1.新闻工作者面临职业危机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代替新闻工作者从事一些较为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大大缩短了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使新闻工作者面临失业危机和自我认同危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54 400人从事“记者和广播新闻分析师”工作,预计到2024年,或将有4400个新闻工作岗位消失[1]。因为担心被取代,许多新闻工作者丧失了工作的信心和激情,开始考虑转行。

2.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强化消息写作、新闻采访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和编码能力。目前我国还缺乏同时兼备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新闻传播相关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在高端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很多行业选择从海外和传统行业挖掘跨界人才,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针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供应不足的现象,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注重对于该领域人才的培养。但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在短期内仍会呈现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从传播内容看,单一、模板化的写作模式容易造成受众流失

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具有人工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新闻生产中,“写稿机器人”会根据提前设定好的程序,选择不同的模板组合生成稿件,更好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但由于缺乏人类的情感,“写稿机器人”适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财经、体育、突发事件等逻辑性不强、形式固定的报道中。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充满人情味的新闻内容编写很难实现,枯燥乏味的报道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从传播渠道看,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分发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算法在新闻分发领域的地位愈发重要,以算法为核心的资讯平台已成为核心传播渠道,而传统媒体在新闻分发领域正不断丧失话语权。但算法分发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如果平台仅仅依托算法进行内容分发,可能会产生信息窄化、传统主流媒体边缘化等问题。

(四)从受众和传播效果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造成新闻失范、泄露受众隐私等现象频频出现,引发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

1.新闻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媒体公信力不断下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实,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在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的支撑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炒作等新闻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媒体为了换取更高的关注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伪造假消息,导致受众被误导,严重损害了媒介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业的发展。

2.“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以受众兴趣为基础、算法技术为手段进行的信息推送,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受众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个性化推荐引擎会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给受众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屏蔽掉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这就使受众失去了探索未知的机会。受众沉浸在个人满足之中,无法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数据泄露,用户个人隐私难以保护

人工智能往往需要海量的个人信息作为支撑,新闻媒体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用户个人数据的泄露,为用户带来不良的体验。用浏览器访问的网站、用搜索引擎搜索的词语、输入法中输入的所有字、下载过的所有东西、手机里的一些定位软件都会不经意间窃取用户的信息。软件得到信息传回服务器,后台会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对你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收入特征、工作性质、性别、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上班途径进行私自收集,这也就埋下了安全隐患。2019年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软件在网络迅速走红,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提供一张自己的照片就能与明星“换脸”。但不久后该软件就被指控存在泄露用户数据隐私的风险。诸如此类的事件很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数据利用的同时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这是摆在新闻从业者面前的一大难题。[2-8]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从业者面临的不仅仅是同行竞争的压力,还有“机器人记者”的迅速崛起,这就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媒介素养和创造力,凸显人力优势;另一方面必须培养和引进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能力,学会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聘请具有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但开设规模小、教学时间短,想要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并不容易。应加大对相关课程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力求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人工+机器”分工合作进行新闻生产

人工智能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是人工无法比拟的,VR、AR等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但由于缺乏个人情感,目前“写稿机器人”只能进行模式化的创作,无法满足受众对于部分新闻内容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人工智能负责快速生成稿件,编辑再进一步的情感加工和润色,既满足了新闻的时效性,又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以此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三)拓宽信息接收渠道

为了缓解“信息茧房”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应鼓励和引导受众关注多元化信息。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为受众推送娱乐消息、体育资讯的同时,也要同步推送时政热点等新闻内容满足受众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新闻编辑也要提高写作质量,激发潜在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摆脱“信息茧房”的枷锁。

(四)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面对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新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新闻媒介素养,对新闻内容进行认真核查,做好新闻质量的“把关人”;加大对整治虚假新闻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向受众普及新闻伦理常识,提高受众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受众要运用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去阅读新闻,才能在复杂、海量的信息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

(五)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法律制度等手段保护受众的信息安全。在技术层面,不断完善智能系统、开发和应用隐私保护的安全技术等方式都可以有效保护受众隐私;在法律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体系,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用来保护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文件,但许多法律条文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使得互联网用户在想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可以对西方国家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进行借鉴,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用户真正放心地使用网络,也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9-14]

三、结语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快的推送速度和全新的体验。新闻工作者应顺应人工智能浪潮,利用它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新闻业在新技术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敬宏,胡世明,陈文兵.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94-98.

[2]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J].新闻与写作,2014,(9):30-35.

[3]汪萱.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人工”与“智能”[J].传媒,2019,(08):63-66.

[4]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5-9.

[5]李明德,刘婵君,张立.构建富有特色的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体系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6-121.

[6]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4):33-42.

[7]丁柏铨.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的继承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8-53,168-169.

[8]丁柏铨.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9,(5):6-12.

[9]馮强,王蕾.从入场到退出:离职媒体人职业生涯叙事研究[J].新闻记者,2019,(7):38-49.

[10]黄磊.浅析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和不足[J].新闻前哨,2019,(03):52-53.

[11]许加彪,韦文娟,高艳阳.技术哲学视角下机器人新闻生产的伦理审视[J].当代传播,2019,(01):89-91+99.

[12]喻国明,耿晓梦.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从技术逻辑的人文反思到价值适切的优化之道[J].全球传媒学刊,2018,5(04):13-23.

[13]赵琼.智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的探索与突破——以封面新闻为例[J].出版广角,2020,(10):65-67.

[14]甘险峰,郭洁.5G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的新发展——2019年中国新闻业事件回顾[J].编辑之友,2020,(2):75-86.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