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持续增收互动共赢

2020-12-11杨璟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民增收

摘要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持续增收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也会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顺应了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但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就业创业观念淡薄、技能素质偏低、公共就业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低、城镇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加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深化转移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产城融合,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全方位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就业稳定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1-0247-04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key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s whether the rural labor force can transfer employmen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not only promotes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but also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incom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The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romote the income of farmer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develop rural human resources. However,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Province is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weak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low quality of skills, the lag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the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skills training, deepen the transfer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city,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industry, and creat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in an allround way,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Transfer of employment;Farmers income increase;Employment stability

基金項目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337)。

作者简介 杨璟(1968—),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4-02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农民工就业”[1]。稳定农民工就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定量指标,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深入落实好积极就业政策,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多渠道稳定转移就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在当前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拓宽农民转移就业增收渠道,一方面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实施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行动,积极拓展异地城镇稳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全方位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为转移就业进行精准对接,确保顺利转移异地稳岗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以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2]。

1 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成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激活了农村人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了农村改革赋权,创新创业,发挥了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和市民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1.1 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根据安徽省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全省从业人数之比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39.3%下降到2019年的30.7%。全省乡村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3 051.8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3 000万人(图1),减少51.8万人,年均下降1.7百分点;全省乡村从业人员占全省乡村农业人员的比重由2009年的53.2%降至2018年33.2%,下降了20百分点,年均下降约2百分点。同时,201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总量1 977.4万人(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工1 399.2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4 384万人的45.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逐步扩大。 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4 504.3元增加到2019年的15 416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从2009年的人均1 882.42元增加到2019年的5 462元,年均增长19%,其中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已占收入60%以上,收入结构与城镇居民接近。全省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收入从2009年的1 350元增加到2019年5 230.8元(图2),可见其中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而提高,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能力强,带动农民致富面宽,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是推动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3]。

1.2 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创业

很多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异地多年转移就业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们既带回了农村创业稀缺的资金,也把外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市场都同时带回来了。这就为农村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所需技术、管理和市场,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統计安徽外出农民工中约有4%的人回乡创业[4]。突出在徽商、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返乡创业,重点在特色高效作物种植、中高端畜禽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进行创业。这些以当地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的二三产业,会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近年来打造了省级返乡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0个,扶持了20万返乡创业人员,带动100万以上人员就业。

1.3 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释放了人力资源,推动了土地流转深入落实,使农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相对集中,促使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规模经营转变。通过保留承包权、盘活经营权,集中土地转给公司和种植大户,打造品牌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经营管理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了农产品营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收入。也有利于现代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全方位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促使农民农业合作社由单一生产要素、产品合作经营转变为全生产要素、产业合作经营,从农业生产终端合作走向农业全产业链合作[5]。从而形成了农民全产业链持续增收的规模效益。

1.4 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了农民人力资本

安徽出台和落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程项目,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6]。近年来,通过实施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全省民生工程等对转移就业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达30万人次,人均补助600元;职业农民培训20万人;通过“星火计划”“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培训、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培训等达40万人次;开展返乡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每年达10万人次。在全省6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训基地项目中平均每一个项目新培训约2 000人次,累计培训农民工等转移就业人员13.3万人次,明显提高了受训人员职业技能,9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部分自主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没有接受的工资待遇会高出约30%。且已掌握了相应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新的就业岗位后,相应年收入一般都会超过3万元以上,收入与在家务农相比增加一倍。

1.5 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完善

安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不断加强了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通过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送岗位下乡”“就业服务月”等专项行动等措施确保农村劳动力精准稳岗就业;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企业空岗信息库,开展线上服务,推送“点对点”信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供需信息精准匹配。并对劳动力流向通过移动手机数据进行监测,运用手机数据比对就业失业人员信息库基础数据,以研判就业形势,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将约60项公共就业网上服务事项整合接入基层平台,推出融合线上办事、信息咨询、经验交流、权力公开、电子监察、线上线下联动等服务功能,为农村劳动力及时提供有效快捷的公共就业人职匹配服务。同时设置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创业贷款、开业指导等全程跟踪服务[7]。形成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高效服务,加快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增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1.6 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保障的维护

自安徽省出台落实了劳动合同条例以来,目前转移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0%;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监管,及时查处违法案件,重点对建筑施工、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和预防监控工作,打击非法用工和整治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安徽省出台配套参保政策,依法让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灵活就业的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选择参加适合自身的社会保险,确保农民工参保全覆盖,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逐步实现农民工参保跨地区、跨制度衔接[8]。安徽地方政府部门全方位维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农民务工持续增收的人文环境。

2 影响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2.1 我省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

目前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工业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而相对应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滞后,全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比国际上工业化中期阶段还超出14.8%。如果按工业化中期一产劳动力就业15.9%的比重计算,我省仍有约525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如果按当下的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测算,估计到2025年,全省至少还需要再转移就业500万人,每年净转移量将达100万人。而近几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仅有70万人,培育返乡创业人员仅1万人,年均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不超过10%,这就为转移就业持续增收加大了压力[9]。

2.2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低

当前安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和职业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10]。据统计,2019年全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67年,与城镇相比少1.65年。全省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5.06%,由此可见农村劳动者接受高中以上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偏少;而多数用工企业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相应职业技能的需求比例较高。据统计,全省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中专以上的只占15%;且用工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级提出明确要求的占60%,而在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仅有16%拥有职业技能等级。因此,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持续增收。

2.3 新型城镇化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增收困难

随着城镇化推进,全省失地农民已近300万人,而就业援助政策尚未覆盖所有失地农民,部分失地农民因就业困难导致其增收难。据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省内转移就业也因为收入相对低比重少,这就使他们转移就业持续增收压力加大[11]。

2.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手段亟待改进

目前,我省线上线下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还处在自发和互带的层面[12]。据调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以上是自发性转移的,通过组织成体系转移就业输出不足20%,相关部门组织就业技能培訓、提供就业精准信息服务、进行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还不到位。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化、组织化程度和公共管理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2.5 农村劳动力创业环境还有待改善

①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引导和培训扶持政策的针对性不够强。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落实阻力很大。农民工回当地创业也享受不到与招商引资项目企业同等的服务和优惠政策。②农村劳动力创业资金需求和优惠的资金服务不能充分保障。农村劳动力创业主要靠自有资金,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比较少,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资金不足主要是依靠民间借贷。③农民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创业能力较弱,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不高,也制约了创办企业的发展壮大[13]。

3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3.1 全产业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①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以形成产业优化发展、人口资源聚集、市场规模扩大的良性运行机制,使新型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蓄水池”的作用。②推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我省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潜力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培育中小企业特色和集群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家庭手工、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③推动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较多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技能要求不高的人工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合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因此,建议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围绕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比重,增加就业容量。④鼓励发挥政府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积极带动就业作用。围绕皖江城市经济带及各级经济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等重大项目建设,健全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相关制度完善,多部门合作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在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前后主动落实好相关带动就业制度,并通过加强为重点建设项目的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便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稳定就业[14]。

3.2 强化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策

①打破户籍制度限制,降低非农就业成本,逐步实现城乡二元经济一体化。逐步改善已经转移就业农民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基本生活条件,尽快研究制定放宽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户籍限制的具体措施,加快转移就业农民有序市民化进程。②抓紧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除束缚,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合理收益;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多渠道增收提供条件。③健全一体化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系,降低农村劳动力精准转移就业成本。全面推动将已经转移就业农民工纳入流入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系,同等享受当地各项公共服务,鼓励参与融入当地的社会政治生活,逐步市民化。全面清理和废止向转移就业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及歧视和限制转移就业农民工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转移就业农民的医疗保障及子女受教育政策,逐步将转移就业农民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有条件可以加速市民化进程[15]。

3.3 加大鼓励农村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民持续增收结构

①加大鼓励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创业引导管理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发展当地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民组织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通过相关配套政策,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过程、流通过程中的收益分配。②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实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投资创业。全方位落实创业示范、创业辅导、创业补贴和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政策扶持,减少农民创业风险。加快发展农村融资“小额贷款”公司,畅通农民创业融资渠道。③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的主体培育工程,积极鼓励引导村官创业,尤其是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积极带头创业,同时大力扶持引导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农民,鼓励他们就地通过发展家庭手工业、传统技艺、服务业等形式创业就业[16]。

3.4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技能培训

①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与管理水平。研制和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教育培训规划,统筹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完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终身教育理念多层次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开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②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和管理。认真落实相关培训补贴政策办法,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三重分割的局面,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职业能力培训资金县级统筹工作,做到县级资金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并逐步实现培训资金省级统筹。坚持同一工种、同一地区给予同一补贴的原则,健全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制度。③实施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就业的三结合,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储备性培训”和定向转移对口单位“定单式培训”。通过定点、订单、定向等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训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实行“四个一致(工种、教材、光盘、证书)”的培训模式。建立优秀培训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培训联盟,提高劳务转移对接的质量和效率。建议政府推行“9+1”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即对义务教育后未升学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新生劳动者就业能力。同时打造当地培训特色品牌,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培育一批当地的知名特色转移就业劳务培训品牌,确保培训质量,推动转移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民适应产业升级的持续增收人力资本[17]。

3.5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的法制保障

①深化统筹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机制,打破劳动者的农村和城市身份界限,取消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分等级的就业制度(如:正式工、临时工)。②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工同酬制度和工资宏观调控。取消对农民采取歧视性的工资薪酬政策 按规定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险,依法监督各地农民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从法律制度规范上进一步完善解决拖欠转移就业农民工资的长效机制,并通过鼓励投诉、加强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扼制拖欠现象。同时,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工资增长机制,促使转移就业农民工资合理增长,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③强力确保企业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开展转移就业农民签订劳动合同“春暖行动”,组织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稽查,大力推广适用于转移就业农民的简易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将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及各类小企业中存在的大量口头协议转变为签订书面合同。④确保转移就业农民能选择按当地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统一规范办理,提高工伤补偿覆盖面,以促进转移劳动力收入的增加、转移成本降低[18]。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各项社会保险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逐步改善转移就业农民生存状况,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速市民化进程。

3.6 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服务体系

①建立健全統筹城乡的一体化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纳入市场信息数据库管理,形成以省级市场为龙头宏观统筹,市级市场为主体全力推动,县级市场为依托精心组织,以乡级劳动就业保障所为基础平台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收集评估发布制度和开发远程见面系统,提供多功能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和成本,促进人职匹配质量和增收效率的提高。②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接城镇就业相统筹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劳动者就业一事同仁,实行统筹规划和管理,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送岗上门,并妥善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防止失业返贫。健全统计监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数据制度,全面建立统筹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档案,统计农村劳动力社会登记就业失业情况[19]。③发挥多种形式的职业中介组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包括就业咨询、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内容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模式,鼓励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服务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强的服务全省的民办职业中介龙头企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监管,及时有力地打击非法职业中介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行为,防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持续增收的效率。

3.7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管理工作体系

①建立机构。建议政府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管理专业办公室,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全面负责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政策指导、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和权益维护等工作,将其列入扩大就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督促落实。②投入资金。建议把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等工作纳入预算管理,按照当地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1%的比例提取专项资金。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设置、转移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经费纳入地方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20]。③宣传政策。加强宣传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方面的法规政策,让农民们接受免费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走村入户进行宣传,让农民提高对就业培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及时总结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加以推广,对优秀管理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2020-02-05].http://www.moa.gov.cn/ztzl/jj2020zyyhwj/2020zyyhwj/202002/t20200205_6336614.htm.

[2]朱琳.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9.

[3]王彦彭.农业与人口大省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基于农业普查数据与时序数据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4):160-168.

[4]管永昊,吴佳敏,贺伊琦.企业创新类型、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J].财经问题研究,2020(1):121-129.

[5]李宾,马九杰,胡琼方.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差异:基于鄂渝两地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2):151-158.

[6]刘新智,刘雨松.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6(6):69-78.

[7]刘宝霞.安徽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分析[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8.

[8]孔祥利,毛毅,丁亮.社会保障视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12):9-13.

[9]山东省就业办专题调研组.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R].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18-21.

[10]徐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1):34-37.

[11]汪承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7(10):14-15.

[12]張鹏,王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对重庆市开县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13-17.

[13]王庶,岳希明.退耕还林、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21省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分析[J].经济研究,2017(4):106-119.

[14]王子睿.内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收入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15]洪会明,王家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2):12-14.

[16]张宽,邓鑫,沈倩岭,等.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PVAR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6):28-41.

[17]马轶群,孔婷婷.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35-44.

[18]葛轶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影响实证研究:基于江苏、四川、陕西、吉林、河北五省农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9(1):91-100.

[19]高明,姚佐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9(5):30-37.

[20]张艺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农民增收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