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与思考
2020-12-11董洪哲
董洪哲
【摘要】从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再到人工智能传播,科学传播的系统不断升级与优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仅仅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它更是一种科学传播的表现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学传播生态环境发生着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从传播主体、传播时空、传播效能、传播信息四个层面为科学传播建构了一个多元、多样、高效、客观的传播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学传播 科普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中强调:“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实现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等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②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征,对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体系的变革进行考察与研究,为我国科普能力进一步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了科学传播的媒介形式
科普创作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各种科普作品的过程,包括纸质文本、音像文本及现代媒体上的电子文本等创作活动。科普创作是一种忠于科学、对科学信息进行“模仿”和“还原”的科学传播过程,科普创作的基本素材主要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这“五科”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工智能科普创作能否如实、对等地复制科学信息,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科普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模仿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媒介的局限性导致片面的幻想,比方说,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⑤在人工智能科普创作中,将科学信息知识转换成“可视”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舍弃了很多“不可视”的内容,而这种“不可视”是一种抽象。正如英国保守主义哲学家约翰·凯西(John Carey)所说:“如果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客观的,岂不是他们的作品都雷同了?实际上,岂不是完全一样了吗?岂不是都如同化学公式,仅仅是代表了这个世界的一种客观呈现吗?”⑥
同样,人工智能科普创作不是照着葫芦画瓢式地照搬科学信息,而是通过技术对科学信息进行再现,对某个科学信息最醒目的特征进行提取、解构,转化为人工智能科普作品,使受众能够更方便、更集中、更充分地了解信息。正如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的观点一样,尽管事物本身并不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假如作家拥有了一种“描写的灵巧性”,他可以使“一个粪堆”点石成金。⑦从科学信息到形象的转变,人工智能技术充当了约瑟夫·艾迪生所说的“描写的灵巧性”,这也成为人工智能科普创作的关键所在,而科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媒介之间的张力,是人工智能科普作品的意义所在。科学信息无非是人工智能媒介创作意象的基础物质而已,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一种科学传播的表现形式。
二、人工智能技术重构科学传播体系:多元、多样、高效、客观
从口语传播、印刷传播、電子传播到网络传播,再到人工智能科学传播,科技的进步为科学传播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不断升级的新媒介,新媒介并不会取代旧媒介,而是与旧媒介叠加共存,共同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原动力,正如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教授所说:“新的方法和手段不会取代旧的方法和手段,而只是为旧的方法和手段所补充。”⑧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人类主体与机器主体并存
从现代哲学的人类特有主体性的研究,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工业机器瓦解人类主体性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给科学传播实践活动带来了主体的嬗变,从职业传播者主导的传播主体到职业传播者与大众(非职业化)传播者共存的传播主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在变,但是人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从未改变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在此之前人类垄断的传播主体性,而且将科学传播主体的范畴向多元化进行拓展,“媒介即人的延伸”正悄悄地在新时代实现。
首先,在科普新闻生产与传播实践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主体,完成科学信息传播的生产、分发;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运用深度学习分析技术、智能推理技术完成信息的传播时间以及受众群体的精准化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完成传播效果的测控,进一步为下一次科学信息的传播提供数据支持,如美联社机器人记者——WordSmith。人类通过给机器人的程序算法输入大量的稿件作为训练数据,从而让WordSmith机器人以这些输入数据为基础不断地进行学习,最终使其具有像人类一样写作的能力。⑨在《人民日报》的“人民号”平台,其“人民日报创作大脑”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写作、智媒引擎等功能。这一系列智能主体参与传播实践的过程,可为腾讯网科技频道、网易科技频道等科普新闻网站的智能传播提供借鉴。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从弱AI到强AI(弱A1只能执行简单任务,强AI能够达到与人类持平的智能水平)的升级,机器拥有了独立主体性,即独立完成自主科学传播。当用户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去浏览新闻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主完成与用户的需求度相匹配的内容生产。笔者运用Siri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输入“科技新闻”四个字样,智能语音助手马上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易科技频道、中国网科技频道、中关村在线等网页、图片和视频推送出来,这种以“人+智能机器人”的模式在科学传播中已经普遍存在。在未来,科普信息可以嵌入到微软的“小冰”和“小娜”、百度的“小度”、天猫“精灵”音箱、“小雅”音箱等机器人,实现科学传播的独立性。随着从弱AI到强AI,机器生产可以脱离“人”,科学传播将真正开启智能自主模式,人工智能机器实现独立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