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教父李盾”: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级音乐剧
2020-12-11陈霞孙福来
陈霞 孙福来
李盾,德稻音乐剧大师,被业内人士看作是“音乐剧疯子”,在上海戏剧学院、韩国首尔艺术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任教,曾获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代表作品包括《蝶》《妈妈再爱我一次》《白蛇传》《西施》等,曾两次斩获世界第二大音乐剧节——韩国大邱音乐剧节的最高奖项DIMF特别大奖。李盾的目标是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级音乐剧。
人物解读角度一:从零开始,在绝望中重启
素材呈现:李盾最初与音乐剧结缘,源自在英国学习舞蹈期间第一次看到音乐剧,“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能做这件事,要做这件事,也必须做这件事。”于是,他放弃了舞蹈学习,直接回国做音乐剧。没有相关经验,就从头开始学。每年用两个月时间去纽约、伦敦学习音乐剧,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音乐剧,只要有机会,他就在演唱会上试验音乐剧。
九年后,李盾开始做原创音乐剧,他请知名作曲家写了六个月,舞蹈演员排练了三个月,然而结果让李盾崩溃:音乐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从入行开始第一次感受到了绝望。然而对音乐剧的执着和热爱最终让他坚持了下来,也因此遇见了三宝——中国著名作曲家。两人一拍即合,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看起来简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白蛇传》,该部原创音乐剧作品,至今依然被看作是中国第一部成功改编民间故事成音乐剧的典范。
化用例段:“中国音乐剧之父”李盾第一次做原创音乐剧以失败告终,感到了绝望,但是对音乐剧的执着和热爱最终让他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李盾先生的经历启发人们:一个人穷困潦倒不要紧,孤独无助不要紧,落魄无依靠不要紧,失败受打击不要紧,只要还有志气,只要还肯拼搏肯努力,那么世上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倒下,而是每次倒下后都不为困难所吓倒,每次倒下后都能努力地站起来。人生永远没有失败,真正的失败就是从你宣布放弃的那一刻起。
素材链接: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曾困顿过、狼狈过。他本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稿件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人物解读角度二:以中华文化为基,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素材呈现:李盾的作品大都用大众所熟悉的人或事,他喜欢把久远的故事进行改编,更适合给当代人看,从《白蛇传》到《蝶》,都将这种理念贯穿其中。李盾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动情地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源泉,是我们的底气与根基。正因为有这份自知与自信,从容与包容。我们在文化的路上才不会走丢。因为不论走到哪里,我们心中淌着中国的血液,就算我们走到世界的中心,眼里望着的也永远是东方。
化用例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从人性的真善美中找出中西合璧的故事。”我觉得这话说的特别实在,中国的文化要向外看,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上站在世界中心,然后才能向世界传达中国独具魅力的哲学、审美与精神。“中国音乐剧之父”李盾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寻找着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交出了诸如《白蛇传》《酒干倘卖无》《蝶》等十分优秀的作品,他的努力令世人钦佩。
素材链接:20世纪使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辜鸿铭,他曾将《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在国外影响很大,例如托尔斯泰就曾和他讨论如何抵制现代物质文明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曾对他进行采访,说他是“声高望重”的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爾和他交流思想,并且并坐合影,诗人徐志摩蹲在前面,清华大学曹校长站在后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大学甚至成立了“辜鸿铭研究会”。
高考范文
转说
上海一考生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时人之间,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今之人,李盾者,浮槎泛于乐海九载,初试折戟,始悲难抑,既而复始,卅载浸淫,终成巨擘,饮誉天下。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
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发愤者莫属也!
评点:文言地道,说理清晰是文章的两大亮点。在语言方面作者采用了文言,词汇、句式的选用契合文言表达规范,难能可贵。在说理方面,作者采用了多种方法——首段的比喻论证、第三段的对比论证、第四段的举例论证、第六段的铺陈,不论是事例,还是议论,都做到了紧扣观点——归属若何,唯志所谋,做到了说理充分。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