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阅读:科学精神

2020-12-11王淦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科技

王淦生

名言素材

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一种先忧后乐、默默奉献的精神。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李四光)

——李四光的话告诉我们:拥有科学精神,就是要能受得了批评,经得起考验。

经典素材

1895年,荷兰科学家伦琴先生发现了X射线的穿透力,最后在医学上带来了强大的应用。但是伦琴没有发现X射线还可以被衍射,而这一现象是上世纪被德国科学家劳埃发现的。

劳埃发现了衍射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X射线还可以帮助我们把物质结构解析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发现是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完成的,他们父子携手合作,推演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

这样的公式,最后应用于我们的分子结构解析,让我们可以窥探生命的奥秘。

他们四人分别获得了1901年、1914年和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之间跨时代的合作,把人类整个文明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所以科学精神也是合作的精神。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科研不是单枪匹马者的事业,需要合作和接力来完成。

19世纪,历史选择达尔文成为学术界破旧立新的大师。他身患痼疾,但为探索自然规律,一生孜孜以求。1859年,《物种起源》的问世首次挑战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和靠神造论来支持的封建伦理,引起保守势力的顽抗反扑和社会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为了用客观事实来揭示人类起源的奥秘,他历经多年考察与搜寻各种事实依据,终于在1871年又发表巨著《人类的由来》。之后,反对他的人更多,进化论一直被质疑,也一直被新的科学数据验证、被新的理论充实完善。在这过程中,科学精神一次次被捍卫和传承。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真理绝不惧怕挑战质疑,只会在质疑声中进一步完善。

1863年,诺贝尔与生意失败的父亲和弟弟从国外回到瑞典,与父亲及弟弟一起共同研制炸药。1864年,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这一年秋季,诺贝尔成功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雷管;10月,获得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科研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需要有毅力应对各种坎坷。

1955年9月17日,经过长达5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离开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当他来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院长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祖国!

时文链接

用科学精神激发科技创新

何鼎鼎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攀科技高峰,鼓励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这则《意见》正是要以科学精神的传承和优良学风的涵养,促进科学家群体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精神史。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科学精神会长留历史的天空,极具穿透力。从大众视野看,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神秘而鲜为人知,但他们身上元气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抵人心。从钱学森到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精神气场: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院士的寄语,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盼。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这既是时代之问,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绽放光彩的机会。这需要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科学精神,需要整个科学界来维护。这些年来,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数看,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比如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等。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一流的科研成果。

科学精神,也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科学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精神也难拔节生长。当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骛、“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总之,科学的事業,呼唤科学的管理。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事业,某种程度上,科学精神也体现为一种对于未知、对于人民的热爱。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如果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选摘自《人民日报》)

(编辑:彭宇)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科技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