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小镇高桥

2020-12-11卞阿明

金山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风小镇文化

卞阿明

高桥,是我的故乡,也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小镇。

据近年当地五号圩王正永先生家祖屋发现的一部“润东崇贤里王氏族谱”记载,一个未经查考,却可略见端倪的历史原因,东晋开国重臣王导的后人王朴、王思联于宋初迁往润东、藤料沙(即古顺江洲,今高桥),在此定居開发。其间,或官宦、或商贾的刘姓、吴姓、周姓、陶姓等先人,也先后迁至藤料沙。他们不仅带来了宫廷、城市的文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使江洲小岛从开发初期,即处在较高的文明基础和文化起点上。

明清以后,当地家学、私塾、庠馆渐起,兴学重教乡风极盛,至今尚见的庠门、刘氏族学等多是当年文化胜景留下的痕迹。漫长岁月里,从这些名门望族中走出的贤达才俊不胜枚举,仅王氏族谱中,就有众多王姓先人在历代朝廷官居高位。如晚清从高桥亨字圩走出去的王荫槐及子侄王锡元、王锡绶等,为另创家业,辗转苏北。受家乡传统文化影响,仁义修身,书香齐家,多事业有成,他们或主政盱眙、淮安,造福一方;或兴学倡教,著书修志,教化地方;锡绶先生一度曾为洋务重臣张之洞高级幕僚,襄理大冶矿业多年。王氏后辈多人跻身苏南、苏北历史名人之列。民国时期,出生高桥王庄房书香名门的王家驹先生,青年中举,后赴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其接受民主思想,为高桥剪辫子第一人,乡人呢称“二和尚”。先生热心家乡教育,曾同吴国桢一道创办小镇第一所新式公益学校,开高桥新学先河。家驹先生及其诸子可谓学贯中西,在外交、法律、金融、教育方面都多有建树。家驹先生性格刚正,当年主持编撰民国政府金融法律条文时,曾留下“宁拒千金,而不改一字”的佳话。王门父子多为高桥后人敬重传扬,也张扬了代代学子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乡风。

高桥地处沙洲,汛期水患,雨季泥泞困扰一代代乡民。受修德积善、感恩乡土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当地富家,还是外出经商的成功者,本着“少为后人留金银,多为家乡送条石”的乡风,在高桥建闸、筑坝、修桥、铺路。像记忆中通连四方的条石路,和近来发现的“方便桥”‘‘陶石桥”的碑文石刻,都是家乡文化传承、文明乡风的佐证。

解放初期,高桥同全国乡村一样,多受贫穷落后困扰,但兴学重教乡风蔚然。两万来人的小镇,除高桥、育英、南洲、王家桥、亨字圩等几所完小外,柳洲、中和、三洲、大坝等十多所初小,遍及高桥东南西北偏远地区。除当地热心教育的前辈人士戴冷、刘宜达、刘恒等,还有从外地自愿来桥,从事教育的诸多先生,如金同禄、夏子瑚、栾小平、武齐广、冷珊、戴伟庆、邱筠、徐国栋等。出于对高桥良好文化乡风的爱慕,其中不少人甚至安家高桥,也成为江洲乡民。五十年代后期,为了普及和提高高桥的教育事业,王世清、杨寿芝等人筹办,在小镇中心地带,历史上家乡教育的发祥地庠门,又建起了当时叫“民中”的高桥中学。解放以来,受高桥乡风熏陶的莘莘学子,在扬州中学、镇江中学、大港中学等,大多学风勤奋,成绩优秀,也走出了像徐易、刘昌其、刘方刚、张甫雄等众多佼佼者。

解放初期,来高桥的电影队、剧团和当地的文艺演出,只能在高桥小学广场的露天土台上进行,有时一阵晚雨,几百人的广场就会淋得人散台空。1956年,自沪归乡的吴家圩薛恒明先生以及镇上的李汉文、陈恭元、刘德才等主动牵头,用原松茂典当的老屋和宅地为基础,以股份制的形式,终于建起了“茅屋条凳篱笆墙”的高桥剧场。从此,三村六圩的乡亲们,少了风吹雨淋的烦恼,伴着马达的节奏和汽油灯的白炽光亮,大家心安意逸地看电影、听戏曲,享受着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每年春节,文娱会演的热闹,让这个简陋的剧场成了全高桥男女老少心醉神往的乐土,极大地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从茅屋篱笆墙的小舞台上,走出了一代代自己的乡土明星,不断传承着小镇崇尚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风气。

高桥地处沙洲,连年水患和瘟神血吸虫的伤害,催生了小镇特别的文化现象,高桥的药店多、中医名家多。早年,长不过百米的街上,从南到北就有公济、种德堂、恒春堂三爿中药店。此外,从民国到解放,郭绍祖、郭道先、郭拱宸三代医家坐镇高桥,服务乡里。陶达泉及子陶筱泉、陶明洪、陶明华,孙陶桂宏和女儿四代从医。除长子筱泉一脉从医高桥、江心外,其他诸位足迹遍及上海、宁夏、安庆等地,所到之处,医道医风颇多好评。以沙一鸥、沙载阳领衔的沙门诸先生,更是源于江洲,盛名镇江半个多世纪的名医世家。尤一鸥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血防工作成绩斐然,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为镇江医界唯一获此殊荣者。此外,还有高桥镇王立本、潘德春,四方桥王少南、王绥之等,在当地都较有影响。正是小镇丰厚的文化沃土,才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这医林的枝繁叶茂。

高桥有王、刘、周、陶等诸多大姓,也有匡、祖、卜、查等珍稀姓氏,由此可见,家乡的先人来自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在小岛交融传承,也形成了小镇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大凡在高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早夏麦子登场,白糖摊饼、芝麻泥扣、乌豆搦饼;秋后稻谷上碾,青菜汤饼、豆沙汤圆、葱油糍粑,多有滋味,各有特色。更忘不了清明蒿蒿茧,中秋烂面饼,过年蒸花糕,十五炒糖圆,过忙刮顺数,来客煎油匙,常年平锅灶烧饼……这些伴着代代高桥人长大的小吃,至今还能在家乡人的餐桌上看到。近年还有乡亲干脆在镇上开起了蒿蒿茧、灶烧饼的专卖店,甚至通过网购远销各地,成为岛外游子节日馈赠亲友、以解乡愁的珍品,也成为高桥颇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每年未到冬腊月,小镇的吴修竹、刘延庆、王扣宝等几位乡土书家,就开始写出大匹大匹的大红对联。一进腊月,乡亲们大群大群地上街请对联、迎祥瑞,准备“旧桃换新符”。记得早年,镇江友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丹青先生,约我同赴高桥春节采风,看到家家户户门楹上的对联,不时驻足观赏,连夸小镇对联内容、书法皆为上乘。他还一再邀我陪同登门拜访丹徒县资深书家殷止庵先生。春节前,文化站举办楹联征集活动,小镇的文人墨客总会骚动起来,以求一展身手。记得有一年,投稿的楹联贴满了现工业公司门前的大墙。由年逾古稀的止庵先生,挥动如椽之笔书就的,内容为:“言简意赅堪与鸿篇巨著媲美曲异工同可从字里行间传神”的一丈多长的巨幅楹联,从屋檐下大墙左右两边直挂下来,如大红柱般醒目、气派。当时,镇内外游人见之,无不流连赏品。大墙上的楹联专刊,竞成新春最有人气的文化盛景。仅此一斑,足以窥小镇文化底蕴之全豹。

近年来,高桥民营企业发展,网购网销兴起,网游群聊渐热,上网在人们扩大视野、享受现代文化生活中蔚然成风。王姓后人王志乐先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新生事物,为适应乡亲们的这一追求,创办了“高桥大好老”网站。一时间,高桥男女老少的乡土文化人,竞相传递“大好老”公众号。在这一平台上,或诗歌散文、或怀古忆旧、或名人轶事……可谓精彩纷呈。每每一篇文字上网不多时,点击量即达数千之多。许许多多从小镇走出去的,怀揣浓浓乡愁的岛外游子,也成为“大好老”公众号的粉丝。前年,网站举办了首次网友联谊会,岛内外来宾达数百人。“高桥大好老”网站作为小镇乡民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从一定角度展现了高桥人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

去年下半年,高桥地方志编写委员会成立的消息,又在家乡掀起一股文化热。从“大好老”网站得知,年逾八十的陈道裕老镇长牵头,桥中退休的赵维新、张文琪两位先生受聘主编,当地房屋开发公司老总严业明先生提供办公场所及相关物资,并有多位当地热心文化人参与。就其颇具实力的阵容,一部表现高桥历史文化发展的乡志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正如老镇长在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所表达的:“盛世修志,我们也算幸逢其时。大家共同努力,不负历史所托,不负家乡父老的期盼,让高桥地方志尽早问世,为家乡留下一部珍贵的文化典籍,让优秀的文化传统、文明乡风,健康发展,代代传承。”

小镇,伴着岁月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总是文化的脚印。是文化的滋养,小镇高桥也愈发光彩靓丽。

猜你喜欢

乡风小镇文化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熊的小镇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文化之间的摇摆